《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单元怡情养性单元主题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选文都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所 反映的思想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古人的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重要意义。单元目标01 .诵读古诗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2 .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3 .品味精美的语言,陶冶自己的情操。教学策略1 .自主学习。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感知内容大意。2 .诵读教学。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3 .积累沉淀。通过练习,掌握
2、和巩固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课时安排桃花源记:建议23课时。小石潭记:建议2课时。核舟记:建议2课时。诗经二首:建议2课时。9桃花源记陶渊明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 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图景。既表达了作者对 现实社会的不满,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这篇文章的特点:首先,善于设置悬念,展现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 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假设无的神秘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朗朗上口, 值得品味。教学目标01 .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
3、容和主旨。2 .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3 .正确看待陶渊明的理想在现实生活的价值,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教学重难点1 .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理解文章内容和记叙的顺序,品味优美、精练的语 言。2 .难点: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美好世界,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 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陶渊明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中寻 找答案吧!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 .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俨然(ydn)垂髯(tido)间隔(jiin) 还
4、家(hudn)诣太守(yi)刘子骥(ji)豁然开朗(hui)阡陌交通(qiG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通假字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一词多义力仝,便舍船(舍弃)I屋舍俨然(房子)寻“寻“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缺乏为外人道也(对
5、、向)。为I捕鱼为业(作为)有/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乃I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遂遂遂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响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尽) 2 .了解作者陶渊明(约365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曾 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归隐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 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3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东晋与南朝宋代交替之际,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归隐 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
6、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塑造了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三 了解文体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或记人来抒发感情 或发表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因其可以记人和叙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 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 记醉翁亭记等。四 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4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5 .教师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感情、韵律。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1)注意断句,如:忘/路之远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知”“无论”宜重读,语调稍慢;“问今是何世”宜读得略平缓,停顿略久些;“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宜读得有起伏,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轻重缓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 挫感。6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意。7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步骤二:找出线索,理解内容8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依次写了哪些情节?明
8、确: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以下情节:发现桃花源一进入桃花源一访问桃花源 一离开桃花源一再寻桃花源。9 .“世外”是指与世隔绝,文中哪些细节表达出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明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地点隐蔽。(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见人大惊。(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远离世事。(4)“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不愿被扰。10 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此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1)环境优美宁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2)生活安乐幸福。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
9、并怡然自乐。”(3)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五、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学习了“记”这种文体的特点,疏通了文意,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学 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会背诵的可以合上课本背诵。第二课时一、巩固检测字词释义10个。二 学习新课步骤一:品读课文,把握情感1 .渔人“为具言所闻”时,桃花源人为什么会“皆叹惋”?明确: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而叹惋。2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搅这里
10、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3 .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是什么?明确:使人觉得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增添了神秘色彩。说明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社 会相对立的虚构的美好世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步骤二:品味语言,体会美感1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桃花林的沿途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色的句子,想象其画面,并 说说它给你的感受。明确:桃林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感受:无论是桃花林沿途的绮丽景色,还
11、是桃花源中的美好图景,都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令 人心生向往。2 .文中除了自然之美,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美呢?明确:人文美。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乌托邦式 的情调;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见到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人富有同 情心,听闻桃源外的社会现状、人民生活“皆叹惋拓展探究:文中桃花源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是人文和谐的 美。倘假设要你刻画一个世外桃源,你希望你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步骤三:反复阅读,体会写法1 .反复阅
12、读可以发现,本文既描绘了桃花源中幽美的自然美,又表达了淳朴的人文美。按道 理,表达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用短短309个字便表达了桃花源的美和遇见桃花 源的前因后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明确:原因在于本文叙事简约。叙事简约的具体表达:(1)省略句子成分。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2)省略问答内容。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之鬲。(3)运用指代词语,防止重复前文内容。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的内容。2 .本文虽然
13、简约,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个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 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用八个字,就说明了桃源人远离汉魏以 来的战乱,不知时之祸。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 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步骤四:深度探究,领悟主旨1 .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地!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再游桃花源。思考:陶渊 明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明确:寄托了作者渴望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和 平安宁、美好幸福生
14、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2 .有人说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那么认为其表达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 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世界,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 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 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 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三、课堂小结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里的陶渊明用一个似真似幻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 般的理想世界,但这一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能
15、实现。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花源,却胜似桃 花源,陶公假设有知,不知欣喜何如?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实现心中的理想。四、布置作业L背诵全文。3 .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挥你的想象,把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对话情景写出来。4 .阅读桃花源诗,进一步了解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附:【板书设计】发现桃花源发现桃花源发现桃花源沿溪行,逢桃林桃林尽,洞口现进入桃花源舍船,从口入 欣赏桃源景访问桃花源生活环境:优美、社会风气:淳朴、理想社会安宁好客离开桃花源一一处处志之【再寻桃花源一一不复得路、未果)课后反思在第一课时中,重点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落实,同时引导学生学会逐步积累文言字词 和句式。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赏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明确并深化主题,步步深入, 自然流畅,课堂气氛活跃。但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学生文言积累较差等原因,造成了教学任务 落实得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