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设计年级 学科: 授课时间:课题9. 桃花源记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省略句,古今异义的词,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
2、胜的写法,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成语故事迷途知返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虽然其家世代为官,但他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家境非常贫寒。而陶渊明人穷志不短,勤奋读书。后来,他在叔父的引荐下成为彭泽(今属江西)县令。然而,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上任没几天便思念故土,想辞官归去。他觉得,出来当官只是为了糊口,可衣食无忧之后却由于所做之事违反了内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渊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吊唁,于是辞去了官职。就这样,陶渊明仅当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过上了田园生活
3、。又据记载,陶渊明是因不肯屈从于郡里派来的一个盛气凌人的督邮,才交出官印,隐居田园的。陶渊明隐居后,便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也就是成语迷途知返的出处。看了视频同学们是不是对陶渊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生活,感受这位田园派代表人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9. 桃花源记二、自学自研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hu ) 屋舍俨然(yn ) 阡陌交通(qin m ) 黄发垂髫 (tio) 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 ) 诣太守(y )2.古今词义辨析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今义() 如此:
4、古义( )今义()3.翻译重点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译: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三、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种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被称为“田园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2.初读感悟(学生简单说出故事
5、经过)学生:有一群打鱼人(渔夫)在途中偶遇绵延两岸数百步的美丽桃花林,于是溯源而上,(经过一个狭窄的山洞)发现了桃花源。桃花源里自给自足,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在内居住已久,从未接触外界,见有客人,个个宴请到自己家,渔人离开时还特意嘱托他们不要外泄桃源的秘密。然并卵,他们泄密了。可是后来人们怎么也找不到桃花源了,桃花源也渐渐无人问津。3.生词学习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2.黄发垂髫(ti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3.乃大惊:竟然很
6、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4.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5.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6.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8.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第二课时四、课文精读(一)理清文中故事脉络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归纳展示:板书出故事发展过程发现桃花林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7、作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二)划分段落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
8、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三)名句鉴赏1.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本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
9、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6.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四)情感升华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五、巩固提升1.对下面各句的意
10、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B )A.悉如外人咸来问讯B. 此中人语云 鸡犬相闻C.缘溪行 便扶向路D.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
11、无法实现的无奈。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D. 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六、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板书设计9. 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林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作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