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期末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44293888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烛之武退秦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期末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期末复习要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期末复习要点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驾驭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留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培育学生古文句读实力和概括实力并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2过程与方法:恰当运用探讨探究法,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精确翻译全文。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相识并学习烛之武机灵善辩的外交才智。二、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的情节及重点词语句式的把握。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四、课时支配:2课时五

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蒋介石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胜利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今日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二)整体感知方法:让学生听老师范读,使学生留意并归纳重点字的读音。 示例: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i)而出 亡郑以陪(pe)邻共(gng)其乏困阙(que)秦 秦伯说(yu)逢(png)孙(三)理清思路方法:恰当运用探讨探究法,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概括实力。小结: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

3、生思索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缘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奇妙、行文的缜密。 其次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郑伯是如何劝服烛之武的? 郑伯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学生活动:探究-烛之武如何劝服秦伯退兵的?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化。可分四层: “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马上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奇妙地点明秦、晋终归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若舍郑以为

5、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假如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急,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小结: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醒悟的头脑和理智的推断。这种隐忍不发、见机行事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缘由。(四)在理

6、清思路的基础上再熟读。(五)布置作业:诵读全文并总结重点读音及词语说明。(六)板书设计: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其次课时分类总结(文中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学问。)方法:让学生以探讨归纳的方式进行。示例:1、重要实词: (1)贰: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许:答应,听从。“许之。” (3)敝:损害。“因人之力以敝之。”2、重要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

7、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跑焉(兼词,于此)3、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

8、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4、通假字 共其乏困(共,通“供”)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意) 秦伯说(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5、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袱)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6、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是寡人之过也。推断句。(二)迁移拓展本文展示了烛之武超群的语言艺术,尤其是他的游说艺

9、术。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去劝告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依据下面的情境,试写一段劝告辞。(任选一题)情境一:父母常常偷窥你的信件,这天你一放学,就发觉妈妈又在翻看你的日记本,于是你对妈妈说情境二:上中学了,学习惊慌,妈妈包揽了全部的家务,这天你发觉妈妈在洗你的袜子,于是你对她说(三)老师小结: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子公烛之武的超群才能和惊世才智。(四)布置作业:1、归纳总结重点词语、文言句式。2、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常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实上只要我们有心,完全可以开发一些课本素材。试以本文为例,开发一则作文素材。示例: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以国家利

10、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退秦军,维护了国家的平安。他擅长利用冲突,分化瓦解敌人,充分显示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五)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5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2)精确辨别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3)留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 (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2学生探讨,老师小结。 探讨

11、题: (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 (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 (参考答案) 关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其次部分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这一情节的描写,使在郑国危于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举荐看到的一线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显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再有,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第三部分中,说理透辟,文章的主旨,确定了文章必需着意描写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陈辞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秦、晋围郑,郑

12、既知之矣。”再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行信任,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冲突,依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非常透彻,最终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卫晋。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当晋国的监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帮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 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

13、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擅长利用冲突,实行分化瓦解的方法,一番说辞,使劝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劝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困难性。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利用秦、晋冲突,说退秦国围郑之师,瓦解秦、晋联盟,保住了郑国的历史事实。 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擅长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擅长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困难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斗争的描写尤为精彩,它留意从政治上分

14、析各方力气,写出斗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起先便预示出战事的输赢。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擅长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很多外交辞令也很精彩。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殊是对叙事、争论的文字影响甚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化,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困难曲折的意思记载得非常清晰,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其次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说理透辟,擅长辞令的语言特点。 烛之武退秦

15、师8 布置作业 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特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字左右。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留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似乎)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爱,兴奋) 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停数日,辞去(告辞) 3不辞劳苦(推托) 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疆)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稍微) 2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16、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假如不是) 之:1辍耕之垄上(往,到) 2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3是寡人之过也(的)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力严峻秦晋围郑 中心人物临危授命弃积怨担国忧 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劝服秦伯借秦立场 存郑无害于秦离隙秦晋 郑秦结盟 大功告成 晋师撤离 教案点评: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学习本文要了解烛之武劝服秦伯的方法擅长利用冲突,实行分化瓦解的方法,相识烛之武机灵善辩的外交才能。学习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擅长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驾驭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留意多

17、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先秦历史散文的概述 活动目的: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希望学生对先秦历史散文有一个整体的相识,从而促进他们学习古文的爱好。 活动内容: 请同学们查阅古代文学史中有关先秦历史散文的资料,写一篇介绍先秦历史散文的概述,约1000字,并将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列表。 活动建议: 概述的主要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状况、主要代表作品、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重要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

18、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和驾驭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在诵读过程中,培育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实力。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悟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具打算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课时支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3.诵读

19、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宏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日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二、关于左传(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老师补充:“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

20、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具体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改变,为后人供应了那个时代广袤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冲突斗争,各诸侯国之间常见的争夺斗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

21、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羡,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生字:函(hn)氾(fn)佚(y)缒(zhu)阙(ju)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ng)(人名逢孙)通假字:“知”通“智”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思索:(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劝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资料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

22、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绽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非常困难,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非常重要。资料显示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接受了大臣吕省,卻芮的看法,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

23、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特别懊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今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说,对重

24、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惊,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加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退。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

25、之战的余波。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五、布置作业1反复阅读课文。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其次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具体而又完整的。回答:编年体史书。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学生稍作思

26、索,然后一一作答)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状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卫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

27、,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日。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1.检查朗读状况,采纳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驾驭状况。2.老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楚,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仔细读,特别投入地、探讨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文言文朗读应特殊留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

28、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须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肯定的,应依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须要适当驾驭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听多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留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分。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详细的语段中提示)。关于语速。争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

29、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须要来支配。如内容是激烈、欢快、惊慌,思想感情慷慨激扬、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苦痛、哀痛、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须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经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

30、代词、指示代词经常须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经常也须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详细篇目中指导。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须要特殊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在赘述)3.放录音(提示学生要仔细听)4.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

31、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许多内容,有哪些?明确:秦晋围郑,来势猛烈;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缘由,又示意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尝试背诵)其次自然段(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决,露出心中有数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

32、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肯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提问:面对犯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明确: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担当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第三自然段(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诵读指导: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劝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心中有数,他的不卑不亢、夸夸其谈都须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恳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3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纳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看法要更加恳切,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留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

34、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胜利的劝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肯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恳切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领读,齐读三段)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劝服秦伯退兵的?(学生思索,探讨)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四平八稳,步步深化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

35、段特别美丽的外交辞令。(再齐读一遍)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齐读课文)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义勇)智说秦君转危为安晋亦去之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

36、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到处留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结合板书,尝试背诵)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其次、三题。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学生思索、探讨)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灵。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到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

37、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念和志气都值得我们学习。集体背诵全文。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状况下又与楚国结盟。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依据语境,只能译成“对”。

38、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改变。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依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疆。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

39、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出处类型释义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用作动词:侍候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5.醉醇醲而饫

40、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依据详细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推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状况,然后进行归纳)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若例句出处释义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缘木求鱼像曾不若孀妻弱子

41、?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2.说例句出处释义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告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兴奋3.辞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吩咐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辞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4.鄙例句出处释义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2、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疆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5.微例句出处释义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略微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假如不是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6.之例句出处释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3、”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出处释义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驾驭和理解课文中常常出现的文言词语,特别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肯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四、布置作业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板书设计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义勇)智说秦君转危为安晋亦去之延长阅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第26页 共26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