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初一历史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班组号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能精确说出:匈奴统一的时间、人物、作用;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史实和昭君出塞。2、理解汉朝与匈奴和战的缘由、影响。3、学习本课人物为民族和平和发展而奋斗的精神。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汉朝的和战。一、自学课本P8889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解决以下问题:1匈奴族生活在草原,匈奴的最高首领称_.2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_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3秦始皇派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修筑抵挡匈奴的进攻。但是到秦末,中原
2、战乱,匈奴崛起。二、自学课本P8990其次目“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结合斗争示意图,阅读小字部分,比照地图,解决下列问题:4.汉武帝时,起先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_和_地区。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_、_分别出击匈奴。6.经过_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三、自学课本P9091第三目“昭君出塞”,结合插图,阅读小字部分,解决下列问题:7公元前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首领向汉称臣。8._时,呼韩邪单于恳求和亲,宫女自请前往,嫁给呼韩邪单于。意义:;为汉匈的和做出了重大贡献预习检测:1、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A战国时期B秦始皇末年C西汉D秦汉之际2、匈奴统
3、一后生产快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盛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渐渐有了农耕3、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事务是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挡匈奴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D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4、下列事务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A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B秦末汉初,匈奴不断挥兵南下C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D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出塞5、下列和反击匈奴有关的历史人物有汉文帝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汉元帝ABC.D6、说一说:汉与匈奴的关系: 汉初汉武帝汉元帝:9.列举秦汉时期,为反击匈奴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将领。 七上3.5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4、教学设计教学打算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培育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视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实力。(2)通过运用大量史料讲解并描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培育学生论从史出的实力。2.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讲解并描述匈奴族统一开发蒙古草原作出的贡献,使学生相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使学生相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
5、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万里长城图片) 老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宏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闻名遐迩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起先修建的?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是为了抵挡匈奴。 老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 就是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 1.匈奴族的兴起 老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知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老师:(讲解并描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
6、水草而居。 老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 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绽开探讨,主动发言。(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 老师:冒顿。 冒顿励精图治,治军有方;秦末,中原战乱(秦末农夫斗争,楚汉之争)匈奴崛起。 老师:那么冒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绽开探讨。 老师:(总结)冒顿单于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富于谋略。他是少数民族中比较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老师:在学生探讨完这个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思索,统一对匈奴
7、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老师:(讲解并描述)统一使匈奴生产快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快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亲密的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金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展示相关图片,说明手工业发展状况) 2.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演化 老师:秦朝末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边疆松弛,匈奴趁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接着南下。匈奴强大之际,正是西汉建立之初。请大家回顾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 学生:经济萧条,到处
8、一片荒芜景象。 老师:在这种状况下西汉对匈奴实行了什么政策? 学生:和亲政策。 老师:(简要介绍一下“白登之围”和“和亲政策”的背景,可以请学生看小字,理解什么是“和亲”)“和亲政策”效果如何? 学生:“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疆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逼。但大的冲突短暂避开,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老师:“和亲政策“并没有能阻挡匈奴南下的进攻。那么这种局面到何时才结束呢?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老师: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相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逼,于是下定决心
9、变更被动挨打的局面。那么汉武帝时是否已具备了攻打匈奴的条件呢?(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而总结如下: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养精蓄锐,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物质基础)汉武帝时有两位杰出的将领,他们因大破匈奴而名垂青史,这两位将领是谁呢? 学生:卫青、霍去病。 老师:(补充讲解:公元前129年春,汉武帝派公孙贺、公孙敖、李广等各率万骑出击。与这些老将同时率兵击匈奴的还有年轻的车骑将军卫青。这次军事行动是卫青初次率兵与匈奴作战。但就在这初试锋芒中,卫青脱颖而出,表现出军事将领的指挥才能。在同时出击的几路大军中,公孙贺出云中无所获;公孙敖出代郡被匈奴打得大败,损失达七千人;名将李
10、广出雁门败得更惨,自己被匈奴生俘,后凭机灵英勇夺得一匹快马才只身逃回;只有卫青这一路首战建功。他率兵出上谷,直到龙城,斩虏七百名,被赐为关内侯。这次战役是卫青与匈奴战斗一生中的第一次成功,也是汉武帝确定反击匈奴侵掠的第一次告捷。公元前123年,18岁的霍去病随舅父卫青第一次出征,初试锋芒,他就显示出惊人的英勇和出众的统帅才能。他只率八百轻骑就深化敌阵,俘虏单于祖父、叔父及很多重要将领。凯旋归来后,霍去病得到朝廷嘉奖,因功冠全军,故被封为“冠军侯”。在以后的年头里,卫青、霍去病多次协同作战,屡建奇功,皆成为汉代伐匈奴的名将。(老师比照地图讲解汉武帝时汉与匈奴之间的交战状况,重点讲解公元前119的
11、漠北之战)想一想: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取得对匈奴斗争的成功? 学生:主动思索,踊跃发言。 老师:总结如下: (1)武帝时国力强盛是反击匈奴斗争中取得成功的根本缘由。 (2)反击匈奴的斗争顺应了人民渴望边疆安静的愿望,得到人民主动支援。 (3)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老师: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有什么影响?在和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得出: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斗争,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具有特别突出的主动意义。详细表现在:消退了匈奴的威逼,使北方边疆呈现出和平兴盛的景象;边疆的和平兴盛,也给匈奴人民本身带来了安静、和平和利益。 老师: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斗争? 学生:虽然反击匈奴的成功使西汉
12、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但是反击匈奴斗争也导致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 老师: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位奇女子: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风华绝代,深明大义;她的一生关系到两大民族风云激荡的历史;她被誉为国家和平,民族和谐的女神;她的美名流传千古,演绎了两千多年的文明与传奇,她是谁呢?她就是具有落雁之姿的王昭君。(在讲解的时候,播放电视剧王昭君的剪截视频) 老师: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相互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旁边。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恳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老师:(幻灯片打出王昭君的简介,让学
13、生了解“昭君出塞”是怎么一回事)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确定和赞扬?(昭君出塞是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打出历代名人对昭君的评价) 老师: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索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学生:(熬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实力) 老师:(讲解并描述)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状况下实施的,统治者实行了纳贡 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疆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恳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 同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沟通,作出了重要 贡献。此后半个多世
14、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老师: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限制西域,常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疆,河西走廊的郡县经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复原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即可,不做重点驾驭) 老师:最终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理解汉匈的民族关系?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 课后小结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当时,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非正义之战,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
15、之间的斗争冲突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亲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课后习题 1.选择题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A可汗B单于C皇帝D大王 (2)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为() A汉武帝B冒顿单于 C汉高祖D呼韩邪单于 (3)汉初实行和亲政策的主要缘由是() A亲密与匈奴的友好关系B匈奴单于主动恳求 C汉高祖对匈奴施恩D汉初国力不足 (4)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是() 卫青霍去病窦宪窦固 ABCD 2.问答题 (1)冒顿单于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大规模反击匈奴?使匈奴再也无
16、力与西汉对抗的是什么战役?是什么时候由谁和谁指挥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3.探究题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日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2)你认为王昭君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3)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 板书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驾驭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2.驾驭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3.驾驭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4.初步驾驭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匈奴族在中间起到的作用。实力目标1.通过引导
17、学生思索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实力。2.引导学生学习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缘由,培育学生的比较、分析实力。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育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找寻历史、感知历史的实力。德育目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特别强大的凝合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谐、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旺盛,国家统一强盛,与各族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教学重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3.昭君出塞。教
18、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关系。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关于描写王昭君出塞的古诗词许多,可以用诗词导入,增加学生学习本课的爱好。2.讲解法。对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化这些学生不太熟识的内容,要以老师讲解并描述为主。3.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赐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4.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5.讲解并描述法。对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老师可用讲解并描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教具打算1.昭君墓图片、昭君怨磁带。2.西汉和匈奴斗争示意图、投影仪。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插图昭
19、君墓(或者让学生看昭君墓图片)。我们知道历史上有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昭君墓的主子和昭君出塞里的主子是一个人。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墓上草色青青,四季不变,所以又叫“青冢”。墓前树立着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诗的内容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名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前两句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族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这里的胡,指匈奴。匈奴是怎样兴起的?兴起后与汉关系怎样?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导入语例示二同学们,我们在讲新课前,先来看一首诗:“周阁堪垂也,明妃冠汉宫。一生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
20、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这首诗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彦德的诗人写的,诗中对王昭君充溢了艳羡之情。那么,王昭君是什么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诗中提到的霍、卫又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导入语例示三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很多美女,元帝经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很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愿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
21、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确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务,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导入语例示四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老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愁闷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
22、“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凄惨遭受。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状况如何?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板书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兴起老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狁(xiny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协作),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起先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
23、。春秋时期,匈奴起先运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宝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退匈奴对秦的威逼,秦朝曾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实行了什么政策?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实行了主动防卫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老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
24、),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独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起先实行世袭制度。势力快速强大起来。战胜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据了河套地区,限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阔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板书2.统一蒙古草原老师引导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内容,思索:冒顿为什么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看书学生回答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他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渐渐折服了四周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蒙古草原。老师引导再看其次段大字内容,回答其次问。学生看书学生回答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快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盛
25、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起先垦田种谷。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老师讲解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出现,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集团互不相属的长期的分散局面,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全中国创建了条件。强大的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有力地以畜力和皮毛产品支援了中原地区农业和的手工业的经济的发展。老师引导同学们依据我刚才讲到的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意义和你们看书的内容,回答“动脑
26、筋”下的问题: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在今日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学生回答今日56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有:开发了祖国的北疆地区,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建了条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匈奴族与汉族间的亲密交往,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绚丽的历史。(此问题可在老师逐步引导下完成。)老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讲到的“匈奴势力的壮大”。板书3.匈奴势力的壮大老师过渡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抓住中原发生战乱,无力顾及北方边疆的时机,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接着南下。自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起先。板书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
27、”政策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其次子目里第一段小字内容,了解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学生看书老师提问西汉初年,汉朝为什么要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学生回答限于国力。老师引导能结合前边学过的内容详细一点吗?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夫斗争和楚汉斗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峻破坏,谷物奇缺,物价昂贵,再加上诸侯王割地称雄,没有力气抵挡匈奴的进攻。老师提问“和亲”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疆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老师提问这种“和亲”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挡匈奴南下的作用?学生回答没有,在“和亲”政策下,
28、匈奴依旧年年挥师南下,常常威逼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老师引导那么,汉朝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否完全失败了?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和亲”政策?请同学们先记住这两个问题。老师讲解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倒戈了匈奴。接着,冒顿又接着南下,兵至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公元前200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抵挡匈奴南下。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之久。汉高祖用陈平计,使人暗中以厚礼贿赂冒顿的妻子,才得以脱险。刘邦战败之后,遣使到匈奴结和亲之约。同学们刚才回答了,“和亲”即以宗室公主嫁给单于,并赠给金钱、絮、缯、酒、米、食物等,以换取边疆的安静。对西汉王朝来说
29、,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政策。由于汉初社会秩序尚待复原,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因而“和亲”政策从高祖起,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维持六七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汉前后嫁出七个公主,糜费了多数钱财,但匈奴南下侵扰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和亲”政策的实行,终归避开了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斗争,为中原地区经济复原和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六七十年里,双方的关系还是比较缓和的。这为汉以后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赢得了打算的时间,文景之时,实行移民实边,激励养马,在长城沿线囤积军粮,驯练骑兵等措施的实行,就是为反击匈奴作打算的。老师小结现在再来看前边我们提出的对“和亲”政策的评价问题,
30、应当明白了吧!正因为有了这六七十年的打算,才有了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汉武帝时大破匈奴。板书2.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老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西汉和匈奴斗争示意图”看课本上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内容。学生看书老师提问请大家把看过的内容简洁复述一次。学生回答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起先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老师讲解(结合“西汉与匈奴斗争示意图”讲解):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实行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
31、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逼。其次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化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化2000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气大大减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西汉北部边界的危急彻底解除。老师引导现在我们讲了汉武帝时在军事上取得了反击匈奴的重大成功。那我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汉武帝的大
32、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减弱诸侯王权力,先是推行“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给子弟,使王国封地变小,无力对抗中心,加强中心集权。紧接着找借口剥夺王国封号,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心,颁行五铢钱,并实行盐铁官营,抑制商人势力发展。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老师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四方面引导学生回答。回答过程中允许学生翻书。)老师总结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把这个内容再梳理一下,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显示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政治方面实行削藩,加强中心集权,打击王国力力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33、军事方面反击匈奴,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老师引导请同学们依据课后“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说一下在分析汉武帝前后西汉在对待匈奴不同政策的缘由上,谁说的更有道理?学生回答老师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改变,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究竟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改变。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确定斗争输赢的物质基础。假如不具备国力强盛的条件,汉武帝不行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斗争的成功。老师过渡汉匈斗争后,双方处于和平状态。宣帝时,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彼此攻杀不休,结
34、果是郅支单于战胜呼韩邪单于,占据了漠北广阔地区,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南,要求归附汉朝。这就出现了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的故事,下面我们看详细内容。板书三、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归汉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所引汉书史料:“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这时,呼韩邪单于要求归附汉朝。前面我们提过:呼韩邪单于要求归附汉朝。在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首次到长安,对汉宣帝称臣。汉朝热忱接待,并颁给他“匈奴单于玺”金印,承认他为匈奴最高首领。在西汉王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公元前43年,呼韩邪单于北归漠北单于庭,临行时与汉使者订立了这份盟约。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昭君出塞的内容。看后,请
35、复述出来。板书2.昭君出塞学生看书学生复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恳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此后,边疆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昭君出塞的故事详细讲一下,观点可以和课本上不同。学生讲解呼韩邪单于为了表示要与汉朝世代友好下去。恳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恳求。过去,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确定选择个宫女代替公主。他叮嘱太监到后宫传话:“情愿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当时后宫有一个宫女叫王嫱,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叫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
36、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上了名。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白元帝。元帝叮嘱为王昭君打算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不久就全学会了。呼韩邪单于根据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接王昭君。汉元帝设宴为他们饯行,文武百官始终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立刻,内心交织着快乐和忧愁。并很快把这种冲突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心情。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又被人叫做明妃曲。王昭君到匈奴后,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
37、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起先,匈奴人学会了运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自给,出现了人畜两旺。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学生假如没有这方面的学问储备,可由老师讲解或者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找书看)投影显示1.昭君和亲后,“边城晏
38、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牛马布满原野,好几代人听不见报警的狗叫声,百姓没有拿武器打仗的任务)。2.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必武)3.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老师说明:烽烟:指斗争。鸣镝:响箭,鸣镝无声,指匈奴没有入侵)学生回答王昭君出塞后,极力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匈奴与汉和谐相处,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斗争。老师补充昭君出塞还亲密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的沟通,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
39、文化的发展。老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讲匈奴与汉的关系。我们先讲了匈奴的兴起和统一蒙古草原,这是汉匈关系发展的一个前提。匈奴与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阶段,一为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谐相处。希望同学们把它理顺,加深理解,关于东汉与匈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下去看书,了解一些即可。在这里就不作统一要求了。布置作业1.统一蒙古草原的是A.头曼单于B.冒顿单于C.郅支单于D.呼韩邪单于答案:B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河套地区B.河西走廊地区C.漠北地区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答案:D3.汉武帝派遣战胜匈奴的将领是A.卫青、霍去病B.卫青、窦固C.窦固、窦宪D.蒙恬、蒙毅答案:A板书设计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兴起2.统一蒙古草原3.匈奴势力的壮大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2.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三、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归汉2.昭君出塞 第23页 共23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