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7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17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古代诗歌阅读(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浙东献郑大夫李频圣主东忧涨海滨,思移副相倚陶钧。楼台独坐江山月,舟楫先行泽国春。遥想万家开户外,近闻群盗窜诸邻。几时入去调元化,天下同为尧舜人。(注)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陶钧:比喻治理国家。调:燮调,指宰相的政务。语本孟子告子:“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指出了郑大夫调任浙东的原因,又间接地赞美了郑大夫的治理才能。B颔联叙事写景,大夫乘舟巡行所主之地,政事之暇独坐楼台欣赏江山美景。C五句想象,在郑大夫的
2、治理下,浙东千家万户,定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D六句从境内盗贼逃窜侧面表现郑大夫政绩,也隐含对其未能广施教化的遗憾。2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试简要分析。【答案】1D2手法:用典,尾联化用了孟子告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句意。情感:诗人希望郑大夫能早日回朝,担任宰相,辅佐帝王,化育天下,使所有百姓都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贤人。【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也隐含对其未能广施教化的遗憾”无中生有。境内盗贼逃往他处,说明郑大夫弭盗有方,措施得力,保障了一方安宁,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他将所有盗贼都转化为良民。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结
3、合注释,比较容易看出尾联所用的手法,是用典中的语典(相对“事典”而言),即诗文中引用(或化用)有出处的语词。至于情感,则稍微复杂一点,需要理解尾联上下两句的意思,才能准确作答。注意,“入”指入朝为官,与“出”由京官外任地方官恰好相反。“尧舜人”指贤人。结合以上理解分析作答。(2021辽宁朝阳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黄庭坚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注:新喻:今江西新余县南。元明:黄大临,字元明,黄庭坚之兄。本诗为黄庭坚探望其兄黄元明别后在新喻道中所作。孤负:
4、同“辜负”。一百八盘:地名,在蜀中巫山境内,此地为当年黄大临送黄庭坚赴贬所途经之地。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是说作者人到中年因病戒酒,以至于这次东归不能与其兄畅饮而遗憾。B颔联两句平实地记录了在新喻道中的所见:煎茶迎客的店家和午风吹拂的稻田。C颈联两句是向兄长嘱咐,只要家中安好就不用写信,显示出作者对家心无挂碍。D颈联后句源自杜甫“来书细作行”,体现诗人善化用诗句“点石成金”的诗风。4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尾联。【答案】3C4尾联两句是虚写,作者通过追忆当年黄元明不畏艰险从一百八盘一路绕过崎岖如羊肠的山路护送他到贬所的场景,来表达兄弟两人之间患难与共的亲情。【解析
5、】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显示出作者对家心无挂碍”错。前句由“但知”可看出作者对家是有所牵挂的。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收束全诗,“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意思是,一百八盘携手登上,至今还梦绕那小道羊肠。作者回忆当年家兄长途相送的情景。兄弟俩一路上携手前行,踏平了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鞥坎坷之地。那情景历历在目,深厚的手足之情魂牵梦绕。可见尾联用了虚写的手法。(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古风(其三十三)李白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凌随海运,烜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
6、方未已。古风(其四十二)李白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寄影宿沙月,沿芳戏春洲。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喷”两句描绘了北溟巨鱼喷水吞川的磅礴气势。B“凭凌”两句写大鹏在海动之时,乘风而起,声势浩大。C“摇裔”两句写白鸥身姿摇曳,盘旋鸣叫于江流之上。D“宜与”两句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溟”等句化用了庄子道遥游的“鲲鹏”典故。B“寄影”句融情于景,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C两首诗想象丰富,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D两首诗语言自然,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诗风。7这两首
7、古风都借物抒怀,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5D6C7第一首诗借大鹏抒怀。大鹏借海运之际,乘风而起,雄视万方,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第二首借白鸥抒怀。白鸥鸣叫沧江,嬉戏海滩,逍遥自在,表达了诗人忘却机心(洗涤心灵)的思想情感。【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的意思是:无心的海鸥与无心的海客相游戏,无意高攀云鹤。并非“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古风(其三十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古风(其四十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并非
8、“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古风(其三十三)写大鹏鸟“喷山”“吞水”,然后乘风而起,“九万未已”实际是借大鹏抒怀,表达自己如大鹏鸟般的凌云壮志。古风(其四十二)前六句写无心的白鸥与无心的海客相游戏,无意高攀云鹤,自由自在地宿沙地,戏芳洲。实则诗人是引以自况。末二句直接表达洗心、忘机之情。(2021福建莆田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传神陆游雪鬓萧然两颊红,人间随处见神通。半醒半醉常终日,非士非农一老翁。枥骥虽存千里志,云鹏已息九天风。巉巉骨法吾能相,难著凌烟剑佩中。注题传神,即题画像。传神,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骨法
9、:骨相特征。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自题画像,既绘相貌神采,又写晚年心境,笔调深沉,令人动容。B首联用比喻手法,将诗人晚年两鬓雪白、寂寥落魄之状描绘得惟妙惟肖。C诗人境遇困顿,过着非士非农的生活,常借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中度日。D诗人感慨自己虽能担任宰相,但画像却难与功臣之像一样安置在凌烟阁。9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8D9典故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典故二:“鹏之徙于南冥也”(庄子逍遥游)以“枥骥”“云鹏”自比,感慨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心中充满年老无成的无奈与愤懑。【分析】8本题考
10、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D.“自己虽能担任宰相”错误。“相”在诗中的意思为“观察”。尾联“吾能相”的意思是自己能相面。整联的意思是自知貌相不佳,不会再有大的建树,画像难以与功臣之像一同安置在凌烟阁,含有自嘲之意,表达了一生奔波而壮志未酬的情怀。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与评价古诗思想内容的能力。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曹操龟虽寿与庄子逍遥游。分析诗句表达的感情,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意思,颈联说“我”虽像伏槽的老马还有日行千里之志,但高空的大风已经平息,大鹏无法展翅飞翔,自己是报国无门。由此即可组织出相应的答案。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
11、见年岁老迈依然有报国志向;“鹏之徙于南冥也” 意思是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也寓意志向高远。但“枥骥虽存千里志,云鹏已息九天风”中“虽存”和“已息”可见志向难以实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悲伤无奈愤慨。(2021湖南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蓦山溪渡江咏潮曹冠潮生潮落,千古长如许。吴越旧争衡,览遗迹、英雄何处。胥神忠愤,贾勇助鲸波,湍砥柱,驾鳌峰,万骑轰鼍鼓。连天雪浪,直上银河去。击楫誓中流,剑冲星、醉酣起舞。丈夫志业,当使列云台,擒颉利,斩楼兰,雪耻歼狂虏。(注1)曹冠,南宋词人,主张抗金。本词大约作于乾道四年,当时作者被贬逐流放。传说伍子胥劝谏吴王不成,反被吴
12、王赐剑自尽,他的尸体被抛入钱塘江。赤胆忠心的伍子胥含恨化作潮神。晋朝奋威将军祖逖率部北上收复失地。船行至江中,他以船桨敲击战船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云台:汉代宫中高台名,后用以借指朝廷。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潮生潮落,千古长如许”和苏轼的“羨长江之无穷”都有借大潮流水感叹自然永恒的味道。B“览遗迹、英雄何处”由历史过渡到现实,诗人以英雄自许,表现出国家危难时的责任担当。C“连天雪浪,直上银河去”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象。D“擒颉利,斩楼兰,雪耻歼狂虏”连用几个很有表现力的动词,语言慷慨激昂,有排山倒海之势。
13、11这首词运用了勾践、伍子胥、祖逖三位历史名人的典故,请简析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0B11问当年在吴越争霸斗争中反败为胜的勾践在哪里,表达了对英雄的追念,也是在呼唤南宋朝廷中能够有拯救时局的英雄出现。写伍子胥有勇有谋、赤胆忠心,却惨遭杀害,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忠良、自己有志难伸的愤懑之情。写祖逖中流击楫,醉酣舞剑,表达了作者渴望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思想。【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 “诗人以英雄自许”,表述错误,“览遗迹、英雄何处”一句,是由现实中的吴越遗迹过渡到追忆古人,这里的“英雄”是问当年在吴越争霸斗争中卧薪尝胆、反败为胜的勾践在哪里,
14、并不是作者自许。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个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越国。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反击吴国复仇的历史故事。诗词中“吴越旧争衡,览遗迹、英雄何处”,意思是问当年在吴越争霸斗争中反败为胜的勾践在哪里,表达了对英雄的追念,也是在呼唤南宋朝廷中能够有拯救时局的英雄出现。第二个典故,“胥神忠愤”,说的是伍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
15、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的历史故事。传说伍子胥劝谏吴王不成,反被吴王赐剑自尽,他的尸体被抛入钱塘江。赤胆忠心的伍子胥含恨化作潮神写伍子胥有勇有谋、赤胆忠心,却惨遭杀害,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忠良、自己有志难伸的愤懑之情。第三个典故,“击楫誓中流”,讲述的是晋朝奋威将军祖逖率部北上收复失地。船行至江中,他以船桨敲击战船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诗歌通过写祖逖中流击楫,醉酣舞剑,表达了作者渴望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思想。(2021浙江高三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度荆门望楚唐陈子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16、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以上这两首诗,分别是诗人青年时期为应试、为漫游,初次出巴蜀入荆楚途中所作。章台: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送别:指诗人告别故乡亲友。12这两首诗,构思相似:首联都_,突出远游,紧扣标题;颔联、颈联都写景,_;尾联都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层层推进,浑然一体。13简析两诗尾联在手法和思想情感上的不同之处。【答案】12 叙事(或交代行程或地点)。 描绘沿途雄奇风光。(或从大处着笔描摹
17、眼前胜境,或暗寓作者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之情,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 13(1)陈诗:运用典故和对比,“狂歌客”指春秋时期楚国佯狂避世不仕的接舆,借以自比,又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志趣。(或答:向往新世界、开拓新生活的思想,乐观自信、豪爽奔放、激昂慷慨的气质,入荆楚时惊奇、激动、兴奋、愉快、热烈的心情。)(2)李诗:运用侧面衬托(从对面落笔)和拟人,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移情于物,并照应诗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惜别眷恋、依依不舍的深情。或答:诗人在抒写昂扬进取精神(或博大开朗胸怀、青春蓬勃意气、豪放自由个性、高远宏大抱负、浪漫主义色彩)之外,也流露出面对未来
18、的些许迷茫。【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结构的能力。陈诗的首联“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意思是“我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李诗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意思是“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两诗的首联都是以叙事的方式,点名了具体的地点,交代自己的行程,既照应了题目又点名了“远游”的题旨。所以第一空填“叙事”。陈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是: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苍翠茂密,一望无际。作者通过山川、苍野等景象描摹出了一幅雄奇壮美的画面。李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
19、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这些景物同样给人以壮美雄奇之感。在这两首诗中,作者寓情于景,借眼前之景抒发对国家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所以第二空可填写“描绘沿途雄奇风光”。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陈诗:“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这狂傲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这楚天中来。尾联采用了用典与对比的手法。其中“狂歌客”运用了典故: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作者以“狂歌客”
20、来自比,但又与他的“佯狂避世不仕”不同,作者是初次出川应试,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既表达了他乐观自信、豪爽奔放的激昂之气,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趣。李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话的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本诗尾联运用了侧面衬托和拟人的手法。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运用拟人手法,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以侧面衬托的手法,从对面写来,
21、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蒋颖叔苏轼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樟飘然影自随。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注)此诗为元丰七年秋苏轼自黄州移官汝州途经真州时所作。蒋颖叔与苏轼于嘉祐二年同登进士第,此时居官真州。苏轼自注;“蒋诗记及第时琼林宴坐中所言,且约同卜居阳羡。”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写月明惊鹊之景,映衬作者飘然于江湖之上的潇洒身影。B领联以风浪无限写飘零未休,借枕中春梦喻人生倏忽,寓情于景,托怀于梦,含而不露。C颈联前
22、后相承,既回忆与好友当年宴饮琼林苑时的话语,又提及两人对未来生活的约定。D这首和诗中既回应了老友赠诗的内容,也写到了自己的人生际遇,语调亲切,情深意切。15从全诗看,诗人在尾联中流露出哪些心声?【答案】14A15就此归隐田园的不甘,对自己和朋友仕途之路的慰勉、重登庙堂的期许。【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映衬作者飘然于江湖之上的潇洒身影”说法错误,作者在本联描绘了凉月当空,受惊的鹊儿没法在树枝上安身。划着一支桨在水中飘摇,只有自己的影子跟随自己的一幅画面,只有自己的影子跟随自己体现的是友人不在身边的寂寥,而非潇洒身影。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
23、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尾联的含义是“怎么敢就此做鸡黍的约定呢,还要在玉堂黄金殿谈论研究所思之事呢”,“鸡黍之约”,代指的是一种隐居生活,是上联中诗人和老友的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约定,诗人用“岂敢”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于归隐的态度,此时归隐田园是心有不甘的,因为回忆中有曾经与老友当年宴饮琼林苑时的欢畅,“玉堂金殿”,就是指代朝中为官的生活,作者依然希望能在“玉堂金殿”讨论研究所思之事,在朝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可见对自己和朋友的未来仕途之路是期待的。(2021涡阳县育萃高级中学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小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
24、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扣“春日”二字,点明最先让人感受到春天气息的是松动的土壤。B为了赶早去春耕,老农半夜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展现了农民日常生活。C“一尺”带有夸张意味,意在强调春日雨水充足,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D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农人,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17诗歌尾联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感情。【答案】16D17纷纭的政令无补于农事,农民丰收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批判纷繁而无用的政令;同情饱受政令烦扰的百姓;渴望风调雨顺,百姓获得丰收。【分析】16本题
25、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错误,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是侧面表现了农家耕作的繁忙。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的含义。尾联“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的意思是说“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然后体会其中的情感。尾联说纷繁的政令对农事没有用处,还要靠风调雨顺,这表达了作者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和批判。同时,“要取终年风雨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政令烦扰的百姓的同情以及盼望风调雨顺百姓能够获得丰收的感情。(2021黑龙江大庆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刘克庄
26、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于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注本词写于淳祐四年(1244年),蒙古军南侵,边境告警,国势危殆。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
27、的名将。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紧扣“忧边”二字抒情言志,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B上片写到韩世忠出身行伍,虽无名师和仙人来相助,但却能谈笑中指挥大军,终成抗金名将。C“北风”是典型的景物描写,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D结句绾合全篇,提出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词人与王实之共勉,句短气促,极富鼓舞力量。19词人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对此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案】18C19本词提出任人唯贤的观点。设问。以“未必”二字起句,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举韩世忠的例子作答,提醒
28、注意,引发读者思考。用典。借用韩世忠的典故,希望朝廷能够放宽尺度,提拔人才,让有识之士有用武之地。对比、反问。把张巡、许远等人才与“金汤”等自然条件进行对比,借反问语气强调任人唯贤的重要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表达方式多样。在写景、抒情手法之外,夹以叙事、说理,于诗中发表议论,直接表达作者任人唯贤的观点。【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 “北风是典型的景物描写”错,“闻说北风吹面急”意思是“听说边境上疾风扑面”,既然说是“闻说(听说)”,即为虚景,是虚写,是借北风吹面,写蒙古兵进逼边境,来势汹汹,故并不是典型景物。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29、、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上阕“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可知,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表达了作者对任人唯贤的议论。“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表现国脉衰微,有什么样的人能固守边关为国戍守,直抒胸臆表达对贤能人才的渴望。“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为设问、用典,意思是“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
30、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自问自答,前句问谁为好汉,后句回答为“韩五”。本句还运用了韩五的典故,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有金汤便可无张许?”“金汤”指城池固若金汤,本句运用反问、对比手法,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2021河南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怀明叔三首(其一)宋赵蕃结交不在早,倾盖有余欢。愧比陈蕃榻,犹吾陋巷箪。新来几日别,无计百忧宽。世俗轻交态,相期在岁寒。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31、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交友的认识:相交不在早晚,而贵在相知。B与友人分别后就感到了无法排解的忧愁,以此表现出了作者深深的思念。C作者认为不必在意世俗之人的情意淡薄,与朋友相约在岁寒时节再相聚。D这首诗不重写景,而在简淡、平静的叙述和议论中,传达出深厚的情感。21颔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概括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答案】20C21(1)典故:陈蕃下榻招待徐孺子(周珍)的典故和颜回在陋巷箪食瓢饮的典故。(2)情感:用陈蕃的典故是说自己不敢与之相比,表达了自己名位不高、对朋友招待不足的歉意和谦虚。用颜回的典故是说自己与其处境一样,表现了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不计清贫、自足
32、自乐的情怀。【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与朋友相约在岁寒时节再相聚”错误。“相期在岁寒”化用了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借此典故与朋友相互勉励,要砥砺品行,如松柏一般不因艰难处境改变。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颔联运用的手法为典故。“愧比陈蕃榻,犹吾陋巷箪”,抓住“陈蕃榻”“陋巷箪”分析,主要运用陈蕃下榻招待徐孺子的典故和颜回在陋巷箪食瓢饮的典故。陈蕃榻,后汉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稺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稺传。后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愧比陈蕃榻”,用一个
33、“愧”字,是说自己不敢与之相比,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谦虚。陋巷箪,意思是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出自论语雍也篇。“犹吾”,是和我很像,表现了与朋友之间的交往要不计贫困富足的情怀。(2021天津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注)翠微:指山上的小亭。云峤:耸入云的高山。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22“定风波”是这首
34、词的_。2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B“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C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D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24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答案】22词牌23D24感情: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作用: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
35、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诗歌题目“定风波重阳”包括词牌和题目两个部分,其中“定风波”是词的词牌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2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错误,从词中来看,上片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下片即花生情,以酒助兴,词人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上下片的情感应是一致的。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手法的能力。分析情感,从题干的提问来看,主要针对结尾四
36、句来考查情感,故考生应理解结尾四句的意思,抓住句中的意象、情感词以及使用的技巧来分析情感。“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意思是“登山临水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斜晖”即“夕阳”,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但往往给人“近黄昏”之感,古人登山临水面对夕阳,往往会生发时光流逝、年华不在的伤感,而作者却说“不用怨”,因为人的衰老死亡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谁不老”,“何必”泪沾衣襟,表现出作者对生死的达观态度。分析作用,首先把握典故的内容,从注释来看,“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
37、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由此可以看出,齐景公为人生短暂而悲叹;再看诗歌的内容,“牛山何必更沾衣”意思“何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呢”,“何必”表示反问,由此可知,苏轼不赞成齐景公“牛山沾衣”的做法,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自古如此,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词中使用这个典故是反用其意,认为不必为人生短暂而悲叹,体现出达观的生死观念,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2021山西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刘禹锡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秋隼得时凌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
38、之言岂便诬。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注)乐天,即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此诗作于在苏州任上,当时刘禹锡因受排挤贬官至苏州任刺刺史。饶:让。年少:指当时任宰相的李宗闵、牛僧孺等人。老夫:刘禹锡自谓。汗漫:指没有边际的天空。北叟之言:指淮南子人间载“塞翁失马”故事。诬:虚假。卢:演繁露卷六:“凡投子者,五皆现黑,则其名卢。”成卢:指掷散子获胜。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风云变化”比喻朝堂政治斗争,用“光景蹉跎”暗指生活困顿,虚度光阴。B颔联用“秋隼”“寒龟”两个意象,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得志和失势时的不同状态。C颈联借用东隅等典故,反映出在人生的过程中“得”与“
39、失”的朴素辩证关系。D尾联把人生比作掷骰子的游戏,别具匠心,非常传神地表现出了诗人的精神面貌。2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25A26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表达了诗人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精神;表达了诗人能辩证地看待事物、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A“用光景蹉跎暗指生活困顿,虚度光阴”错误,“光景蹉跎”指时光白白过去,暗指虚度光阴,在这里没有生活困顿之意。故选A。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的能力。由首联“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再结合写作背景“当时刘禹锡因受排挤贬官至苏州任刺刺史。”可知,朝堂政治斗争激烈,而自己
40、正贬官至苏州白白的虚度光阴,在这里表现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由颈联“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可知,作者并没有陷入被贬的痛苦中,而是辩证的看待人生的“得”与“失”,这也看出作者并没有向不公正的待遇低头;由尾联“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可知,作者此时的生活状态是积极向上的,这也表现出作者的乐观豁达精神。(2021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注:在晁衡卿:即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神麻吕。公元717年,来中国求学。公元753年,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返回日本,途遇大风,传说溺水而死
41、。蓬:指蓬菜,方壶,都是神话传说中东方大海上的仙山。苍梧:指传说中东北海中的郁州山。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题目中一个“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婉的气氛。B帝都即京都长安。诗人开篇即点明人和事,然后思绪由远及近地想象着晁衡乘坐的船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C在三、四两句中诗人以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暗指晁衡遇难,表达了无限的惋惜和哀愁以及深深的怀念之情。D本诗虽是悼亡之作,却自然清新,意境深远,因而广为流传,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写照。28本特虽然篇幅短小,却鲜明地展现出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对此请
42、结合李白其他作品中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答案】27B28以“赋”的手法开篇直陈其事,语言浅显,自然清新。例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作品借代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本诗中的“征帆”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手法相同以“明月”喻美好的人物、事物或情感,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结尾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与本诗结尾手法相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本诗中“征帆一片绕蓬壶”对友人的旅途经历也是充满了想象。【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
43、表达技巧的能力。B. “思绪由远及近”表述错误,“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可改为“思绪由近及远”。 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首先,“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代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以“赋”的手法开篇直陈其事,语言浅显,自然清新。例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作品。其次,借代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44、。“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本诗中的“征帆”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手法相同。再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以“明月”喻美好的人物、事物或情感,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接着,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结尾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与本诗结尾手法相同。最后,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45、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本诗中“征帆一片绕蓬壶”对友人的旅途经历也是充满了想象。(2021贵州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郁郁金元好问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动凄哀。华胥梦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并州旧日风声恶,怅望乡书早晚回。(注)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华胥梦,黄帝白天寝睡,梦游华胥国,其间没有统治者,人民没有嗜好,没有爱憎,没有利害。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用叠声词“郁郁”领起,既表达了作者郁闷的心情,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B诗人运用“华胥梦”和“梁甫吟”两个典故,表达了美梦破碎,悲苦凄切的感情。C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通过深秋林子里微薄的影子以及秋晨飞雁的叫声,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的气氛。D联系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诗人远离家乡,孤单寂寞的心情。30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是如何抒情的?【答案】29C30用典:诗人借黄帝梦游华胥国及梁甫吟的典故,抒发离乱之苦;借景抒情:秋意渐浓,木叶脱落,树林影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