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古代诗歌阅读(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坐池上用简斋韵朱槔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斗沈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未来。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注)简斋:即陈与义。陈与义在南渡之后,所写诗多为感愤时事之作。朱槔(o):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鱼方乐:庄子秋水:“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典故多用于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后援乏
2、城陷,巡、远皆不屈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边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座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B颔联中“鱼方乐”“雁未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雁书未达的惆怅。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象。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沈”“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2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C2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
3、写自己并非不想“上”,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未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原句“疏翠庭前供答话”中“疏翠”说明稀疏了,并不繁茂;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结合注释内容分析,诗人夜坐池上,突然提到“莫上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但是结合注释内容
4、分析可知,实则体现诗人“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不要上的意思,其实不是自己不要上睢阳万死台的,而是没有机会上,抒发报国无门的苦闷。此时闲居生活,年华易逝,不断老去,内心有惆怅、苦闷。颔联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雁书未达的惆怅。暗示诗人虽隐居,但是仍期盼国土收复的,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因此合乎情理。(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哈尔滨三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
5、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C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D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4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答案】3B4对比。颔联说弟侄“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
6、”,凸显了勤勉好学的形象和卓然高洁的品格。视听结合。颈联写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听结合,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如在目前。【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虽然贫穷”错,“何事居穷道不穷”中“居穷”的意思是处于不得志的境地,并非“贫穷”。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意思是,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窗竹影摇书案上
7、,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2021聊城市高中教学研究室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南柳隋堤远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5下列对这首词用字艺术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字既写隋堤之远,又写行人旅程之长,也刻画出送者目送留恋的情态。B“何况”一词表现了情感的递进
8、,见人离别尚能生愁,自己送别的愁绪之浓自不待言。C“重”字写主人公独倚高楼,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尽写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D“愿”字引出女主人公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心意,使词意具有浪漫气息。6本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进行简要分析。【答案】5C6(1)借景抒情,上片“隋堤”“波急”“路尘轻”构成一幅典型的送别图景,下片写夕阳西下,新月初升,寄托着主人公浓重的留恋思念之情。(2)虚实结合,本词既写了眼前眼前的送别景象,又表达了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愿望,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浓重,耐人寻味。(3)烘托,以古今离别之情衬托自己的离愁别绪,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C
9、“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错误。“重望”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隋堤远,波急路尘轻”,“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下片“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夕阳西下,新月初升,眼望明月,主人公留恋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是为借景抒情。上阕为眼前景,下阕“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表达了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愿望,为虚写,本词虚实结合,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浓重,耐人寻味。“今古柳桥多送别”,以古
10、今离别之情衬托自己的离愁别绪,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这是烘托。(2021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三一模)阅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节选,完成各题。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11、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7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B“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C“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8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
12、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9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身世凄凉。B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C与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D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答案】7B8C9A【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B.“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
13、句的能力。A.此句出现时琵琶女尚未叙述身世。故选A。(2021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杜甫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注)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
14、需人搀扶。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11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0C11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语言的能力。C.“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错误,“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
15、的感情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可以从抒情对象(人、物、景)和产生情感的原因(事)两个角度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的意思是苦于满头的白发总是不肯放过自己;人老了,羞于见到那些年年新开的菊花。两句诗借满头白发和年年变新的菊花衬托自己日益衰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情。颈联“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中“世乱”“久为客”、“路难”“常傍人”写出了诗人因遭逢乱世,长时间漂泊在外,过着依靠他人救济的生活,内心忧思不断,抒发了诗人乱世漂泊、依附他人的伤感之情。尾联“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中“十年事”结合注释“本诗作于7
16、62年至763年这一期间”可知是指安史之乱,通过回忆往事,写出了作者因唐玄宗荒淫无度致使国家动荡不安而深感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021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咏雪奉呈广平公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政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注)本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于京城担任著作佐郎,当时他虽然生活寒索俭淡,但仕途顺利,文学创作较为频繁。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政使:纵使。用:享用。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
17、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不仅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B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自然贴切,极富神韵,不仅琅琅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形象描摹了大雪的变化。C“风回共作婆娑舞”,动态描绘了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仿佛雪就是天地的精灵。D诗歌用了较大篇幅描绘景色,写出了江水的清澈见底,以及春雪明洁晶莹、疏密变化、姿态优美的景象,于景中见情。13请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赏析尾联。【答案】12C13表达技巧:以景结情。“寒至骨”,既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桃李用年华”,既写出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又表达了诗人积
18、极进取的心态。卒章显志。一个“用”字,颇富深意,表明诗人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奉献自己桃李年华的心志。思想内容:尾联既是慰友励友,也是自慰自勉。格调明快,情感豪放,态度进取,给人启迪。【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误,“风回共作婆娑舞”是以人的舞姿来描写雪,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题干要求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赏析尾联,直接规定了答题的方向。“政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意思是“眼下,纵然春寒料峭,寒冷索寞,但不妨碍日后和风送暖,桃李盛开”。这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融浑无迹。
19、“寒至骨”既是从感觉上写自然气候,也是从身世上写作者寒索俭淡的生活现实。“不妨桃李用年华”春雪虽带严寒,但不妨碍日后和风送暖,桃李盛开。结构:“不妨桃李用年华”是全诗的高潮,卒章显志。结合诗歌标题中“奉呈广平公”可知,这是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结合注释一可知,也是对自己的安慰和勉励。诗人要把自己的桃李年华,奉献给事业,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冷遇,还是热望,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2021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牛道中遇寒食 陆游乍换春衫一倍轻,况逢寒食十分晴。莺穿驿树惺惚语,马过溪桥蹀躞行。画柱彩绳喧笑乐,艳妆丽服角鲜明。谁知此
20、日金牛道,非复当时铁马声。注金牛道:川、陕栈道之一,北起沔县,过五丁关、宁强,至广元,现今的川陕公路沿此修建,亦称为“石牛道”。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天。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轻”字用得很巧妙,写出了春天到来时诗人“换春衫”之后的惬意之感。B“寒食”有点题的作用,“十分晴”突出了天气的晴好,也体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C“莺穿驿树”,鸟语悠扬;“马过溪桥”,小步徘徊。颔联把听觉与视觉描写结合在一起。D人声喧闹,衣服艳丽,颈联描写世俗生活,表现诗人对人们悠闲快乐生活的赞叹。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D15“谁知”,出乎意料,表达了诗人
21、对此地现在生活场景的惊讶之情。昔日“金戈铁马”;今日莺歌马行,人们悠闲自在。对比鲜明,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收复山河的愿望。昔日将士浴血奋战的情景不再,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放弃抵抗的愤慨和忧伤之情。【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D“赞叹”理解错误。颈联描写的世俗生活和昔日“金戈铁马”形成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收复山河的愿望。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谁知此日金牛道,非复当时铁马声”,谁能料到现在的金牛道只见人们的悠闲快乐,不再是曾经将士浴血奋战,奋勇杀金兵的情境了。“谁知”,出乎意料,表达了诗人对此地现在生活场景的惊讶之情。暗含对
22、人们忘却国土沦丧的痛心。昔日“金戈铁马”与今日莺歌马行,人们悠闲自在形成对比,当年将士奋勇抗金,如今国土依旧未收复,含蓄地表达了收复山河的愿望。昔日的情景不再,都是由于统治阶层的妥协投降政策,间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放弃抵抗的不满,充满了不能收复失地的愤慨和忧伤之情。(2021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郊园即事王勃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注)县溜:飞泉。县,同“悬”。簪: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用“春”字点明了时令,又用“赏”字引出了赏春这
23、一主要内容。B颈联中,“合”“深”二字凸显了花草之茂盛,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C尾联卒章显志,与首联照应,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欲弃官引退的心志。D本诗以写景为主,把春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写景时还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17本诗的颔联“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深受明末诗论家许学夷的赞赏,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答案】16B17巧用比喻手法写景。把“断山”比作“画障”,把“县溜”发出的声音比作“鸣琴”的声音,将“断山”之景与“县溜”之声生动地呈现出来。视听结合。本联既描写了“断山”如画一般美丽的景色,也描写了山泉发出的如弹琴声一般动听的响声。本联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
24、地写出了景色的秀美、山泉的动听,从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B“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分析错误,颈联说南亭的周遭都长满了草,花开叶茂,北院显得更加幽深,这是从正面表现春天的无处不在。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务必理解诗句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找出所用的修辞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用词特点展开分析。“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断裂的山崖好像有图画的屏风,飞泉倾泻发出了弹琴一样动听的响声。运用比喻修辞,颔联描写春天的山景、山泉,用“画障”“鸣琴”作比,用“疑”这个表达诗人主观感受的词连接“断山”和“
25、画障”,说明两者之间极为相似。视听结合,此联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秀丽的景色、动听的泉声。此联从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读来使人更加兴趣盎然。(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野老歌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人物身份,叙述一位老农住在深山之中,耕种着三四亩田地。B第三句承上启下,“苗疏”照应第二句中的“山田”,“税多”引出下句中的“官仓”。C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辛苦一
26、年一无所获,也说明剥削阶级的残酷程度之深。D全诗运用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呈现出老农几个痛苦的生活场景。19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答案】18D19“苗疏”和“税多”形成对比,庄稼收成不好还要交大量的税,写出了老农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愤恨之情。老农和贾客的生活条件形成对比,一边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边是奢靡富裕的商人,商人养的狗都常年吃肉,这种现象引人深思,表达了作者对贫富不均现象的愤恨之情以及对老农的同情。【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全诗运用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错,诗歌中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
27、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苗疏税多不得食”,“苗疏”和“税多”形成对比,庄稼收成不好还要交大量的税,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过着依靠捡拾橡树果实填饱肚皮的生活,表现了农民被租税剥削的悲惨,并将农民的生活与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进行对比,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其次,“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西江商人有珍贵的珠宝无数,他们船上养的狗都常常吃肉。老农和贾客的生活条件形成对比,一边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边是奢靡富裕的商人,商人养的狗都常年吃肉,这种现象引人深思,表达了作者对贫富不均现象的愤恨之情以及对老农的同情。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真实
28、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老农的同情和对贫富不均现象的愤恨。(2021湖南永州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燕居即事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注)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29、C颈联写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感慨百无聊赖,时光漫长。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21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0C21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抒发了阅读带来的乐趣。表达了作者虽罢官闲居但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 “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百无聊赖,时光漫长”赏析不正确,颈
30、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境和自足自得的雅趣。故选C。21诗歌的尾联“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意思是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此诗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2021河南许昌市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陆胜宅秋暮雨中探韵同作张南史同人永日自相将
31、,深竹闲园偶辟疆。已被秋风教忆鲙,更闻寒雨劝飞觞。归心莫问三江水,旅服徒沾九日霜。醉里欲寻骑马路,萧条几处有垂杨。(注) 张南史,幽州人,好弈棋,曾任参军,因避乱客居扬州,后来又被征召,未赴任而卒。同人:志同道合的人。辟疆:“辟疆园”的略称。晋人顾辟疆的名园,内多竹树,唐时尚存。园址在今江苏省吴县。忆鲙: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起吴中莼羹、鲈鱼脍,遂辞官而归。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整日与友相伴,来到陆胜宅院,这里竹树幽深,园林闲静,像辟疆园一样。B额联用典,作者秋风中想起故乡的美好,此时秋雨寒凉,便与友人一同饮酒。C颈联写作者归
32、心似箭,终于不畏江水辽阔踏上归乡路,旅服已沾满了寒霜。D尾联写作者醉后想要寻路,只见垂杨稀疏,满目萧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23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22C23随意自适。作者与友人以诗唱和,游览陆胜宅院,深竹闲园,顿觉适意。羁旅思乡。作者滞留异乡,秋风起更加思念家乡,秋雨寒凉中以酒浇愁。悲苦怅惘。作者醉后想骑马出行,却前路迷茫,垂杨萧条,无限悲苦。【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终于不畏江水辽阔踏上归乡路”分析有误,下文写道“旅服徒沾九日霜”,可见此联并没有表现江水辽阔的意思,而是表现秋季江水的严寒,从而体现了作者不怕困难险阻也要回家的急切心情。故选C。2
33、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由本诗歌的首联可知,作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种满竹子的园子里,以诗唱和,体现了作者此时的惬意心情;由颔联张翰想到家乡美食然后辞官这一典故和作者在秋雨寒凉中以酒浇愁,颈联作者不畏严寒也要归乡的急切,从而写出作者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由尾联作者醉酒后骑马出行,却发现路上垂柳萧条,以萧条之景写悲苦之情,流露出作者难寻归家之路的迷茫之感和无法归家的悲苦之情。(2021广西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其一)苏 轼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人生此乐须
34、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注)毛令方尉:指当时於潜县县令毛国华、县尉方武。上下池:指西菩寺内的清凉池、明月池两座水池。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与朋友驻足观赏,看到脚下之路逶迤盘旋,已经绕过山腰。B诗人围绕“奇”字精心选取多个意象,营造意境,使描写极具画面感。C白云“自占”,明月“谁分”,诗人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强调揽奇访胜之乐还需要依靠个人对自然的领悟。25诗歌中间两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24C25修辞精巧。白云占据了东西二岭,明月一视同人,普照清池,诗人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西菩寺的奇妙风光。意象
35、典型。诗人选取了云、月、黍、粱、柑、桔等多个意象,抓住了寺院内外的景物,意境丰富,引人入胜。色彩鲜明。“黑”“黄”“朱”“绿”四种浓艳鲜明的色彩词语的使用,使诗歌极具画面感,组成了一幅光彩斑斓的秋色图。对仗精妙。中间两联格律精严,属对工整,读来又给人转换自然、一气呵成之感,体现了独特的诗歌魅力和诗人高深的艺术功力。【分析】2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错误。颈联诗人以比拟的手法描写了自云遮岭、明月映池的美景,赋予了客观景物浓厚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喜爱之情。故选C。2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句的
36、能力。“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白云兀自笼盖了东山西岭,上下各一轮明月分不清天上池底。写水、石奇境。诗人将他诗家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景物特点,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加以渲染,便使那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态逼真,奇趣横生,生动地展现了西菩寺的无限奇妙风光。“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诗人在游目庭院、田野时,看见了累累秋实: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熟的柑和桔,就重研丹青,为它们分别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色彩鲜明。结合“云”“月”“黍”“粱”“柑”“桔”等多个意象分析,抓住了寺院内外的景物,构造优美的意境,引人入胜。结
37、合“白云”“明月”,“自占”“谁分”,“东西岭”“上下池”,“黑黍”“黄粱”“朱柑”“绿桔”,“初熟后”“半甜时”等分析,中间两联格律精严,属对工整。(2021江苏淮海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野老杜甫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草堂之景,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充满了村野之趣。B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字里行间展示了一位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C这首诗作者看似平静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沉
38、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27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答案】26B27(1)“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滞留蜀中。(2)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3)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解析】2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脱离写
39、景”错。颈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正是这些“贾客船”,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令诗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诗人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诗人日夜思念的弟妹,诗人常想顺江东下。整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故选B。2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片云何意傍琴台?”,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
40、浣花溪北。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在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这也是诗人对那些把诗人赶出朝廷,剥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机会的人的愤慨。“片云”用以自喻。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雕鹗在秋天范仲淹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注)攀跻:攀登。28下列对这首诗的
41、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顶是(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调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愈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29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28A29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42、【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A.“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错。“肯”相当于“岂肯”,意为“哪里、怎么”,表反问语气;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长河”指黄河,“太华”指西岳华山,本句的意思是雕鹗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黄河不过如匹练一样大小,华山就像一个拳头那么高。比喻手法的运用。把“黄河”比作“匹练”,把“太华”比作“拳头”,生动的写出了即使是壮阔的山河在雕鹗眼中也是如此的渺小。衬托手法的运用。以黄河小,华山低,来衬托突出雕鹗飞翔之高、气魄之大。托物言
43、志手法的运用。本诗借雕鹗在极开阔的天空中飞翔,睥睨山河,以“雕鹗”写人,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2021河南新乡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愁 杜甫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日日”生长的江草“冷冷”的流水,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愁”。B“独树花发自分明”中“自”字传达了诗人对“花发”的特殊感受。C诗的前四句写景,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始终围绕着“愁”着笔。D“渭水秦山得见否?”表面上不
44、置可否,实际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31简要分析诗人“愁”从何而来。【答案】30D31国家饱受了长期的战乱,“十年戎马暗万国”;自己年老体衰,流落他乡;民众已疲惫多病却仍“虎纵横”。(意思对即可)【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实际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陈我,尾联意思是不知今生能否再看见渭水秦山的长安故园,联系上下句,不是“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而是前途难料的迷茫。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翻译:江边长满绿茸茸的细草天天逗引我愁绪更生;巫峡泠泠的流水声却不懂世故人情。鹭鸶在急遽的漩涡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直挺独立的老树花儿开放得十分鲜明。十年动荡的战
45、乱,使天下变得一片昏暗,漂泊异乡的人们,几乎将要老死在孤城。渭水秦山的长安,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如今人们都已疲病,路上却仍是豺虎纵横!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春,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此诗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写作者的愁怀:江边的丛草每天在生长起来,都在唤起我的愁绪。巫峡中泠泠流水,也毫无人情,惹得不能开怀。白鹭在盘旋的水涡中洗浴,你们有些什么愉快的心情呢?一株孤独的树正在开花,也只有你自己高兴。这四句是描写一个心绪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烦恼得甚至发出诅咒。“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诗人说,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这个异乡来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
46、很想回长安去。“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可不知渭水秦山,这一辈子还能再见不。因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纵横。最后两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艰辛,自己也无法还乡。【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