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何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入思索研究现代化教育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这次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质与意义,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语文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探索和创造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改革实验的技能,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为国家有民族培育创新人才而努力。 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必然促使教育改革。事关民族复兴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依靠于广大教师,依赖于广大教师。我们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社会发展与教育育人及其改革的关系。 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
2、理想、更新知识、学习和创新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与课程改革同步成长语文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取决于我们教师的素质 第一、教育理念和理想。 语文教师要加强读书学习和研究,树立起自己新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了解和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懂得教育。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但育什么样的人?如何育人?是需要我们经常思考和回答的。特别是要掌握中学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具备一些教育家的知识、素养和意识。我们应该有这种追求与执着我要做一个教育家。 第二、语文知识和功底。 语文教师要加强读书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厚自己的语文功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我们要继续学习研修语言文字和文学,不
3、断丰厚自己的语文功底。 根据自己和语文教育的需要,平心静气地踏踏实实地读几本名著,读几本名人的著作,并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 了解语言文字和文学,乃至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动态,关心周围每天发生的事情,不断吸取其新的研究成果,善于发现新问题、探求新思路,建立新思维。 语文教师最好是个学者,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独到的见解,能够胜任各种选修课程,迎接新的挑战。 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学习和研究,能够做到对现行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意图、内容及其练习设计,了如指掌。能够独立准确的把握各篇课文的构思、表现手法、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较高的文章分析能力和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能力。 第三、教学能力和技
4、能。 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 1、提升展示自我学识、才能、风格和人格魅力的技能; 2、提升谋划、组织、管理、指导学生学习和评价的技能; 3、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的技能; 5、提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能; 6、提升选用教法学法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7、提升沟通、交流和平等对话的技能。 (语文因我显魅力,教学因我而精彩,学生因我爱语文。)怎样上好口语交际课1、明确口语交际课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课有这样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5、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口语交际课要让学生学会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文明地进行沟通,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如果口语交际课大部分同学没有得到口语的训练,这就不是成功的口语交际课,这就不是有效的口语交际课。2、明确每一次口语交际课的要求,然后在课堂上能够围绕这一次的话题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尽情地发言。3、了解口语交际课的三要素:1、话题,2、语境,3、互动。要上好口语交际课,首先要选好话题,要选让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也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交际话题;第二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交际氛围,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扮好角色
6、,尽情交流;第三,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交流、互动,只有几位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这不是交际课,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要有大部分学生交流、互动,这才是交际课。4、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交际课上,教师不仅仅是把要求告诉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要善于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5、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口语交际往往跟单元习作联系在一起。这样,老师更应该重视口语交际课,更应该上好口语交际课,为习作打基础、做准备,做到先说后写,说写结合。如果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相信也会得到提高。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
7、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依据专家
8、理论,我们按照以下的思路与大家交流讨论: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了解学生明确起点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本保障三、判断是否到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以课堂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判断是否达标。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
9、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1. 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例如,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以下五点:(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
10、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根据课标要求,我们来判断下面两位老师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我的画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第一个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1)把自己画中的故事生动地讲给大家听;(2)听别人评画,能抓住要点,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3)说规范的普通话,态度大方,语言美。评:对于入学两个月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要生动讲给大家听是课标第四学段的要求;与别人商量是中学段标准;方言区要求说普通话,一年级课标要求学说普通话,说规范的普通话要求过高;态度大方可以,语言美要求过高。第二个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1
11、)能说出自己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别人的画;(2)有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评:这个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课标和一年级学生的要求,能说出就行,不要求清楚规范,有兴趣敢发言就可以。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的教师,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觉得每个人手头都应该有一份语文课程标准,随时翻看,经常学习研究。建议老师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教学前,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备课本的首页,这样,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时,心中对本学科、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都很清楚
12、,教学就能做到目标明晰,方向正确。我们经常在一些参考资料和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看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观潮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好河山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是不妥的。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相互联系,融为一体,是不能分割的一个整体。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13、的学习。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就好比是一辆马车,一种载体,上面载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习的兴趣、习惯等等。就具体的一篇课文而言,教学目标是能够,也是应该准确界定的。教师应该清晰地把握本篇课文本节课的方向与任务,明确教什么,并且要知道哪些是第一课时的目标,哪些是第二课时的目标,这些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笼而统之地将宽泛的教学要求,当作具体的教学目标。新教育课题实验者提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教学目标分细化为层次井然的三类:A类: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B类: 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
14、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C类: 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课件9)这一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既是为了突出B类核心教学目标,又是为了把与文本及教学过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思想情感类的A、C目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B类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要凸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用足时间,确保完成的目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与运用教师参考用书上的教学目标呢?教参是一线教师教学时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应该把教学用书上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
15、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向,并且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很多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多数情况是不加思考地照搬教参中设定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可以细想一下教参确定的目标,大多数除了基础知识目标外,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说教参上的目标大多关注了文本的阅读价值,不能明显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王荣生教授所制定的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中有这样一条是:“所教的应该是语文的东西。”这里所说的语文的东西是指要体现语文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这就在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有更为具体的核心的语文教学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
16、技能。我们来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教学用书上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制定的: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 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另一个老师参照教参细化以后的教学目标:A类1.练习依据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掌握“遮”字的音形义;理解“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的比喻义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B类1.理解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2.借助阅读想象,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文字还原成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面意思及诗人的情感用朗读表现出来。C类初步了解
17、苏轼其人其诗其书,并尝试进行诗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细化后的教学目标在表述上比教参上的目标更为具体、清楚和明晰,显然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得的关于语文的东西也相对更多。这一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提示我们教师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具体。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楚明了,不能是含糊笼统。比如,“了解本文的一些写作方法”这一表述就是我们所反对的。到底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学生要了解多少,是哪几个,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表述,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清楚地把握教学的方向与内容。二是实际。目标的表述不能大而空,不能是写在本上自己都不看,只是应付检查的。比如,有的教师备课本上几乎每个课时目标上都
18、写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思维”等等,乍一看这个目标还比较全面,仔细推敲后,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目标实际上是又大又空。三是准确。这点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并结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把“教什么”先思考清楚。准确判断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即核心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这点做好了,教学就会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也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细化后的教学目标也应当遵循简而明的原则,要能抓住关键。如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过多,就会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庞杂,课堂容量过大,其结果可能会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节课教什么,到最后连教师自己都不清楚了。2. 了解学生明确起点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对于一个教
19、学内容,关键要考虑学生在什么起点上学习,如何学习,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兴趣点,认识的盲点难点等在哪里,要考虑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习惯等养成。教学要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点始终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心中无学生或不了解学生,很难设计出一节好课来。比如,去年秋季开学后,我们曾对人民路学校一年级新入学的540名小学生的拼音掌握情况作了一个调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非常大,能够直呼音节,进行简单阅读的学生占18%;能够拼读音节的学生占27%,那么,拼音部分教学目标的确定,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兼顾两头,使
20、已经掌握的在课堂上要有所收获,基础稍差的能够迎头赶上。这是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因此,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作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
21、、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一) 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研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研读什么呢?研读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及重点字词句意思。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
22、和阅读提示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材为例,一起读一读,看看能从单元导读中获取哪些信息。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妙笔生花,为它们写下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本组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我们来认真读一读,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作家笔下的
23、动物,体会不同的表达方法。本单元的编排体例是:四篇课文分别是作家丰子恺的白鹅,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作家老舍的猫和母鸡。白鹅和白公鹅这两篇文章,是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作家笔下的相同和不同写法,猫和母鸡不同动物在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写法。其中白公鹅和母鸡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与习作安排的是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可以讲他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讲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也就是说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
24、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
25、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上四单元的“单元导读”教学设计:感受动物形象,体会表达方法 人教版四上第四组单元导读教学设计(1课时)【教材说明】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26、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学情分析】1孩子与动物之间本来就比较亲密,所以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感兴趣。2老舍先生的两篇文章语言比较浅显好懂,就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自己应该能读懂。3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体会写法。估计丰子恺先生的反语手法及一些调侃性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4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教学目标】1认识本单元29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会写“词语盘点”中列出的2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背诵、摘抄描写生动的语段,积累好词佳句。3. 以4篇课
27、文为研究材料,学习作者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抓具体事例等把动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感受不同风格的语言的魅力。4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比较分析语言,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5. 指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6.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总体构想】整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1整体感知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种动物;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动物。2专题贯通,感悟作者的写法(板块捆绑,对比教学;感受语言特色。)不同的动物,同样的感情可敬、可爱不同的作者,同样的感情喜爱、赞美同样的动物,不同的写法白鹅白公鹅同样
28、的作者,不同的写法猫(爱如儿女)母鸡(敬如母亲)3发现写法,积累语言无雕饰的生活化语言;夸张、对比、反语、明贬实褒4语言训练,整体推进【教学流程】整体感知明确目标理清脉络初步阅读1明确目标 ,理清脉络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然后,让学生浏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单元的积累运用,让学生对本单元围绕单元目标都设计了哪些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浏览课文,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1)读课文下面的介绍或导读,了解四篇课文的作者。(2)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相结合,解决4课的生字词。(3)思考:这一组课文写了哪一些小动物?同我
29、们以往读到的文章有什么不同?(4)说说不理解的内容,再读课文。(5)默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总结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特点。(6)画出能表现动物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象。(7)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形象。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这一形象。这样的导读设计,是在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单元和学生认知中去研读,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了知识间的链接。导读课导出了单元主题和学法,指出了精读课要紧紧围绕主题,从品词析句入手,突出学法指导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而整体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读课则要从同一单元的精读
30、课文中引出课文内容,要体现出“放手”,运用在精读课中习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这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读观,也体现了教材研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恰当地运用单元主题和课前阅读提示,能够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分为练习题和思考题。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得比较好的练习题有两类:一类为朗读理解课文,一类为词语类,所谓完成得比较好,
31、是指这些练习题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能完成的练习题为背诵课文以及造句等,所谓能完成,是指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但往往不能在课内完成,而是借用课余时间完成;被忽视的练习题有“复述课文、与文本相连的习作训练”,这种忽视在教学中一是体现为草草过场,二是体现为完全放弃,而恰恰是这类练习题在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告诉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的习作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不重视课后思考题,往往表现在舍弃教材精彩的课后问题不用,而用一些零零碎碎地问题来设计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重视。第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
32、本的文本细读。我们不少老师在平时备课时,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样分析教材,怎样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然后还会去查有哪些老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最后才匆匆地去看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很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创见解。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
33、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34、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每个人的阅读水平、生活经历、年龄大小不同,阅读收获是各不相同的,但落脚点是相同的都是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文本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语文课程追求的多元解读,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的阅读。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和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误读,二是泛化。比如狐狸和乌鸦一文,有学生的理解是:要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就得骗。这就偏离了文本,误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时老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引导学生体会坏人说好话往往是骗术的一种,要特别警惕,这样让学生在感情判断中明白文本所说的道理。而有些文本的解读就需要追溯作者的生平
35、和写作的背景,要基于历史的规定性。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情谊”的思想。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教学中有学生谈到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也有学生会提出要“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感受和见解,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来支撑,而不是相机拓展和展示有关破坏环境的资料,给学生渗透“保护环境”这的人文精神。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就会冲淡了童话的主题“诺言和情谊”,脱离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也就会避重就轻,失之偏颇。二是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
36、,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常常惊叹于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其实,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来源于发掘教材中教学价值的功夫。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是外显的,“怎么写”,要琢磨,它是内隐的,就需要教
37、师在领悟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教材中将语言因素发掘出来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获得。发掘语言因素,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跟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师在解读这段话时,就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为什么要重复写三次?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反复研读课文,你就不难发现,这种“倒装”和“反复”的写法,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这样的描写就像特写镜头,就像电
38、影中的慢镜头,突出的是母亲的动作,对母亲为全家操劳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过理解“立刻”的连用,加深了对慈母情深的体悟。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时发掘“倒装”和“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教学价值,教学中学生才有可能习得这种特殊的表达方法,也才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文本表达的形式美,进而才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体现了由学到悟、由悟向行迁移的学习过程。第三,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
39、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小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法。采用一篇教材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再次经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就一篇课文来说,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已有的基础是什么?需要提升什么?学生发生的错误又会是什么?对学生来说哪些是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取舍哪些东西?等等都需要全面考虑,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才能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比如雪儿一课,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解读,它将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文章,会解读的非常深刻、非常复杂。在一次同课异构中,我们请初中
40、的语文老师来解读,他说这篇文章主题深刻,有一条明线,有一条暗线这样一读,你就会陷入文章学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看到的是深刻的东西,却是远离小学生的教学内容。而我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篇课文,就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雪儿究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的?在与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它的?雪儿又给我原本寂寞、忧伤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是否每个人的生活中来了这样一只雪儿,都会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生活?再比如一夜的工作,一位教师创造性地选择了这几个问题:看周总理怎样审阅一个文件;看周总理怎样审阅一夜的文件;看周总理一生怎样工作。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41、课文就显得清楚明白,教学时你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必然是亮堂堂的,学生也才可能学得明明白白。第四:选择合理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作铺垫,这也是优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取舍一定要语文化。记得在辅导一位青年老师讲世纪宝鼎一文时,我在第一次阅读文章之后,感觉自己对鼎文化的了解都知之不深,那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怎样理解“鼎由器物而成礼物,逐渐演变为和平统一,发展昌盛的象征”这一教学难点?应该选择哪些相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作铺垫,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大量的关于鼎文化的背景知识。因此,做课老师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做了世纪宝鼎专题性学习网站,网站板
42、块分青铜器的起源、名鼎鉴赏、以鼎论史、关于鼎的传说、故事、成语等有关鼎的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课堂教学的宽度和深度都得以体现,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这样选择的教学资源,便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了解教学的起点,比如阅读能力的起点,语言表达方式上的起点等等,使教学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在什么起点上教老师要清清楚楚。那么,具体到教学中,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不讲,留到以后再讲。这样取舍的教学内容才是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才能给学生留足思维和语言发展的空间,才能让不同
43、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当然,路线的选择应当优先于工具的选择,否则工具再先进,也可能会南辕北辙。所以,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不同的教学
44、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怎样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我们先来看两个课例,大致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课例1:白鹭 第一步: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4分钟)第二步: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白鹭的图片和资料。(15分钟)第三步:教师用课件并欣赏白鹭相关的图片资料。(11分钟)第四步: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给白鹭画像。(6分钟)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为白鹭作诗、配乐。(4分钟)评:这个教学设计,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象来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也多样化,整合资源,超越文本的课程理念似乎也体现了,但却严重忽视了文本的阅读和感悟,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规律。课
45、堂上老师没有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感受语言、理解内容、体会主旨,而在交流、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白鹭的图片、资料上前后用了近30分钟,最后还有10分钟时间,教师又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语文的实践,为白鹭画像、作诗等。不用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完全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书没读,字没认,词句没理解,语言没积累。这样的教学是舍本逐末。课例2:灰雀1. 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质疑有什么问题。2.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并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找出第一自然段中能反映列宁非常喜欢灰雀的句子,并读出列宁的语气。4. 学习第二至十自然段,解决:(1)灰雀到哪儿去了?找出灰雀丢失的根据。(2)灰雀不见后,列
46、宁会怎样?(3)分角色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4)讨论列宁知不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的。(5)小男孩为什么不敢直接说出自己抓走灰雀的事?5. 讨论灰雀回来之后,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而不对小男孩说话。6. 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后,老师总结出“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评:灰雀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没有抓住文本中列宁与小男孩的四次对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和揣摩他们的内心活动。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感受列宁对灰雀、对天真诚实的小男孩的喜爱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四次对话去体验人物的情感,去感受列宁那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法,从而体会列宁既达到教育小男孩的目
47、的,又照顾到小男孩自尊心的良苦用心。对情感把握不准确,造成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当,导致教学的重难点出了偏颇,出现了该教的没教,不必教的却花了很多时间讨论。这样的教学是南辕北辙。上述两个课例,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也说明了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的两个共性问题:第一,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40分钟的阅读课,教师不知道教什么,所以出现了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实用也不科学,大多数教师想教的内容往往与实际所教的内容不相符,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影响。第二,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很多老师在看到教材时所自觉关注的是我怎样来教这篇课文,一开始就陷入了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还没有着落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怎么导入新课,课件怎样制作,板书怎样设计等等。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即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是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取舍的合理有效决定了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有效。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来思考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我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有思想,会表达,具体来说,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由言到意,理解文本语言所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