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课一练.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164794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6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课一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课一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课一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课一练.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2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具备

2、国家的初始形态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C形成规范的礼乐制度D青铜铸造技术成熟3周初曾有大规模的分封,周公之子受封于燕。观察右图,燕国位于ABCD4下图是西周的宜侯夨簋及其铭文的拓片。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王在四月丁未这一天,进行赐命前的占卜,然后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下列对宜侯夨簋的解读正确的有A宜侯夨簋的底部所铸铭文的字体为小篆B为研究分封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C说明当时的青铜器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D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5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

3、的历史是A禹建都阳城B盘庚迁殷C“国人暴动”D平王迁都洛邑6氏族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最重要原因是A女子的地位逐渐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7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8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山顶洞人居住在山洞里,即以“穴居”为主;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生

4、活在平原上,并形成了固定的聚落。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学会建造房屋B原始农耕得到发展C能够掘井引水D自然环境的变化9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古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10“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11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部分),

5、据此可以反映的历史事实是遗址所在地石器蚌器骨器铜器长安张家坡93173820长安客省庄6921610扶风云塘18870磁县下潘汪4411740小计2243191540A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B农具使用显现生产力水平低下C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D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12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的刻画符号。类似有规律的刻画符号还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出土的陶器上。这些刻画符号A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功能B表明早期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C是商周甲骨文的雏形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1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

6、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14某学者所写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据此判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世袭制的确立C王的出现D早期国家的诞生15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

7、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16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17周礼所载,“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这反映出A西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一直都很低下C贱商思想具有历史传统D抑商为了维护等级秩序18公元前11世纪前期,生活在泾水

8、、渭水流域的周国,其杰出首领姬昌(即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整顿政治和军事,发展生产,迅速强大。当时姬昌A是商朝内服官B是商朝外服官C是周朝天下共主D与商朝没有关系19观察以下两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ABCD20我国新石器时代,以玉器来讲,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后来出现的玉璜使用范围更广。良渚文化的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也都有出土。上述现象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中华早期文明全面

9、辉煌 由“多元邦国”进入到“一体王朝”ABCD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材料二西周时期分封示意图材料三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经历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文化积淀。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却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

10、、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无论那一地区,那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耿铁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材料四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王巍

11、中华文明具有三大特征(1)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2)从西周时期分封示意图中出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点?(3)有学者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请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论证此观点。23三星堆文化材料一1929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了大量玉石器,1986年对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进行发掘,出土大型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黄金面罩、金杖、大量玉器和象牙等文物一千余件。三星堆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是一个拥有青铜器、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文明;其城址规模很大,表明三星堆已步入国家门槛。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成都

12、平原发掘了桂圆桥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前后相承、延续不断。在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鲜见,也与埃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判然有别。青铜器显现出以尊为首,与罍、瓿、盘形成组合的礼器系列。其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青铜神像、神树等带有神异色彩的器物,表明这个古蜀王国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和神权、政权一体化的系统。摘编自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七十年等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夏

13、、商文化的传播或分支;也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虽然受到中原文明较多的影响,学习和吸纳了中原青铜器和陶器中的某些形式,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具有明显的自成体系的结构框架,因此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古代长江上游的一大文明中心。从材料二中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观点,运用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及所学,对其进行论证。24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

14、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2)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第5页 共6页 第6页 共6页参考答案1B2A3C4B5B6D7B8B9D10C11B12A13A14D15B16D17C18B1

15、9A20A21提示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先举荐培养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说明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他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战国策以及史记中关于启和益、有扈氏的冲突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说明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22(1)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分布广泛,黄河和长江流域相对集中。(2)从整体看,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众多;从类别看,分封的诸侯国有同姓和异姓两种,以前者为主;从分布看,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靠近国都镐京的主要是同姓诸侯国。(3)中华文明

16、的起源是多元的,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区域出现了不同的原始文化,其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同时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一体化的格局,各区域的文化都建立农业经济基础上,并且相互交流、整合,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最终到夏商西周时期发展成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23示例一:观点:三星堆文化是夏商文化的传播或分支。论证:从时间上看,三星堆遗址的时间和夏商时代接近;从出土文物来看,文物形制体现夏商文化的影响;青铜器的铸造和青铜礼器的组合体现了青铜文明与礼制文明,与夏商文化具有一定相似性,但青铜、金面具、金杖等出土文物与黄河流域和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不同。示例二:观点:三星

17、堆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是古代长江上游的一大文明中心。论证:三星堆文化有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序列,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前后相承、延续不断。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文字符号、礼仪文明和城址规模来看,三星堆已进入早期的国家形态。青铜、金面具、金杖等出土文物与黄河流域和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不同,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所以三星堆文化应该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它和成都平原发掘的其他时期的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示例三:观点: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论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金面具、金杖等出土文物与黄河流域和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不同,其宗教信仰和神权、政权等都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是三星堆文化中又蕴含着青铜文明和礼制文明等华夏文明的因素,它和成都平原的其他文化一起,共同构成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24(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传说;追记。(2)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答案第1页,共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