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是从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西周灭亡,大跨度的时间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在高一学生已有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详略得当,还要能够突出重点。二、教学目标1、了解熟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分析二者的区别,理解其中过渡关系。2、通过观察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的分布图,了解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通过观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图,明晰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3、通过新时期时代两个遗址的对比及史料分析,理解生产力的发
2、展是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主要原因。4、通过传世文献和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了解史料证实的基本原则。5、通过对夏商西周的学习,熟悉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掌握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难点:中华文明的多元格局;早期国家的特征;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产生关系。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课程导入师: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不免会想起中国古代一系列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许多神话传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们学习历史呢,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意识
3、。那么,华夏大地的远古时期是什么样的,中华文明又是如何起源的,同学们一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走进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师:所谓石器时代,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就是时期,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既然有新旧之分,那么肯定是有区别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阅读并讨论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对两个时代做一个简单的概况,之后我们在一起来进行总结。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教师查看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知识点归纳: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代表:元谋人和北京人生产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学会用火2、新石
4、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1)概况生产生活: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遗址分布: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奠定多元一体发展基础(2)代表时期代表分布特征BP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BP5000年前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师:好,我们已经总结归纳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知识,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分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回答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以及第3页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观察其分布特征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老师请学生回答师
5、:几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回答的都很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同学们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可以看出,其分布呈现一种多元特征,但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原因是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类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人类发端之际更是如此,所以才有了很多的大河文明。我们再看看中国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分布图,同样是多元格局的,那可以说明什么呢?说明啊,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是多元化的,简单来说,是满天星斗而非众星捧月。师:好,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概况的基础上,我们来看看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知识
6、总结: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低下,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趋向: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通过战争争夺财富和权利,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师:我们看到,父系氏族相对于母系氏族已有了较大的发展,而这种发展表现的初始是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的出现,而这就说明生产力提高了,正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所以才会产生贫富分化,这就说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其主要原因就是生产力的提高。过渡语:刚刚我们谈到父系氏族已经产生了部落甚至是部落联盟,那部落是什么样的表现特征的,部落又是
7、如何演变成国家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二)从部落到国家部落与部落联盟,一般指的就是古史相传的三皇五帝时代,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比较浓。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作为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国家机构,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
8、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但其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的,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之外,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约BC1600年,商汤讨桀,桀被放逐到南方,夏朝宣告灭亡。(三)商和西周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曾多次迁都,至盘庚迁殷定于殷,因此呢商朝也成为殷商或是殷朝。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一方面呢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记载历史,另一方面,占卜呢液体想了商朝有很大的神权色彩。相比夏朝而言,商朝的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食物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
9、的方国和部族。商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较大,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汉江,北至燕山。但是,任何一个王朝的末端都会有尖锐的社会矛盾,商朝亦是如此。我们中国有一部神话著作,名叫封神榜,想必不少同学看过,就算没看过,应该也听说过。封神榜中就刻画的就是商代晚期的故事,神话自然只是传说,但也有不少历史事实,比如商纣王是真的昏庸,昏君当道,必然又会有另一方势力雄起讨伐。BC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最终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与夏朝不同,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其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
10、大夫士”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分封的对象一般为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在其领地内有较大的自治权,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赋税、朝觐述职。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发展到后期,国势衰微,厉王时期,引发了国人暴动,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BC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国人暴动: 又称彘之乱、国人起义、道路以目、厉王奔彘,是公元前842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
11、”在此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 国人实际上指的是住在城里的贵族。共和行政: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衰落。到厉王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BC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厉王出逃期间,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一说厉王出逃后,由共国一位名叫“和”的国君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共和元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14年后,厉王在彘去世,太子静继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商和西周的经济生活。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其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西周时期
12、文献记载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对于西周而言,井田制就是其社会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青铜器主要是用于饮食、祭祀等。师:现在我们大致了解了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教材第6页的思考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学生思考、师生互动总结,商朝实行内外服制的原因有两点。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引申总结商朝统治的突出特点:商朝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商王对其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有很大的自主权;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环节三:课堂总结不同角
13、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多元性的体现: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从文明起源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从遗址分布看,有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等。2、多元性的特征: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山西、陕西、辽宁、山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
14、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出现。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多元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具有军官、职官等国家机器。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商朝中央政权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商周时期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国家产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