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9鱼我所欲也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整体感知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
2、笔特点。 (二)学法引导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和作者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以此来剖析作者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并逐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另外,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了解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 生动透彻的修辞美 本文在论说道理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明白、深刻透彻。“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诉人们择优而取的道理。“一箪食,一豆羹”的比喻,证明“义”重于“生”的论点,突出了主题。生和义的对比中突出了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大形象。“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
3、的精神。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
4、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
5、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6、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4、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
7、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 为宫室之美一箪(dn)食 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e)也 2、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所欲有甚于生者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
8、受之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5、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9、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所缺诗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二
10、者不可得兼(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得之则生 (5)今为妻妾之奉为之(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于我何加焉! 4、简要回答 (1)上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3)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5、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
11、(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i)辑屦(j)(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
12、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三、资料下载 1、关于“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终不肯吃,最后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历来是
13、有气节的表现,吴晗先生就曾著文谈到这一问题。 2、关于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而猪肉、狗肉乃至鸡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3、关于文章中的“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
14、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wi,动词,做,干。W,动词,厌恶wi,介词,为了dn名词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c动词用脚踢6xe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2、所欲/有甚于生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3、“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动词)、感激“与”通“欤”,语气词“吗”4、C 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15、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能力提高 1、略2、(1)同时拥有(2)比(3)祸患、灾难(4)生存、活(5)侍奉(6)通“辨,辨别”3、(1)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2)万钟这样的丰厚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4、(1)舍生取义(2)答案不唯一,要言之成理(3)富贵不能淫。5、略 开放探究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
16、,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要求: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点明出处,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 20庄子故事两则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惠子相梁是一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故事。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鶵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采用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次辩论。显示了二者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
17、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庄子故事两则选的都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从这个矛盾可以约略看出庄子一书的突出特色:迷离倘恍,无所拘束。 (二)学法引导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一般性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学习时,可以查阅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的资料,以助于对本文的了解。也可以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三)审美鉴赏 精
18、彩的诡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整个一个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间的论辩组成的。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但从论辩的过程和结果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结尾,是庄子最后的反击。庄子说: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的对语;可是,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
19、的机敏。 (四)重点难点突破 1、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主旨大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第一则庄子讲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做鸱,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第二则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2、第一则,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析此题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则的艺术手法,也是对庄子说理语言特点的初步体会。 参考答案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
20、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3、第二则,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析设计此题,既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的应变和说话能力。 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鸱”比喻,“腐鼠”比喻。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2)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3)是鱼之乐也()(4)子非鱼
21、,安知鱼之乐()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
22、子.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东面而视:(4)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D.生于忧患 3、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4、本选段主旨为: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
23、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三、资料下载 庄子简介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
24、“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
25、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庄子秋水战国道2、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功名利禄3、(1)动词,做宰相(2)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3)这(4)怎么4、(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5、略。 能力提高 1、(1)按季节时令而发洪水(2)认为(3)面朝东(4)轻视2、C 3、这是说的我啊。 4、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有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要坐井观天,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虚怀若谷. 开放探究 1、(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2、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3、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宽对即可。 示例: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