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 屈原列传》2022年同步练习卷(19)(附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8598514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 屈原列传》2022年同步练习卷(19)(附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 屈原列传》2022年同步练习卷(19)(附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 屈原列传》2022年同步练习卷(19)(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 屈原列传》2022年同步练习卷(19)(附答案详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屈原列传2022年同步练习卷(19)1.以下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属(shu)草稿 惨怛(da) B. M (pu)其糟 蝉蜕(ml) C.啜(chud)其醵 嚼(jiao)然 D.被(pT)发 憔(qiao)悴 2.以下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出那么接遇宾客遇:遇到C.明道德之广崇明:说明 *)帝辔(ku) 靡(mi)不毕见 滋垢(g6u)浊(zhuo)秽 既细(chti) 温蟾(hu) 濯淖(no)罹(11)难 )B.平伐其功伐:夸耀D.使使如秦受地如:到,去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设诡

2、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皆祖屈原之沉着辞令D.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屈平之作离骚邪曲之害公也 B.入那么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以浮游尘埃之外 C.顷襄王怒而迁之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D.战于蓝田使于齐,顾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 里,不仅是国家不幸,,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 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

3、中,如同 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 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生活底层的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 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 领域,O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那么与 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那么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

4、贪而信张仪,遂 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 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句,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A. “属草稿”中的“属”应读作“zhti” ;“含甫其糟”中的“食甫”应读作“面”;B. “温蟾”中的“蟆”应读作“hu6” ;D.正确。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结合平时 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1)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

5、已不代表读音的字;(2)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那么:注意从 词语含义上区别;注意从词性上区别;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注 意记少不记多;记住一下常考的字音。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 及词语的词性角度入手解决问题。1 .【答案】A【解析】A.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遇:接待。应选:Ao此题考查课内的文言实词,重在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解题技巧:1.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绝大局部是一词多义的,且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 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

6、实词解释,课文中大多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 移。3 .语法分析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 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因此 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4 .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 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3.【答案】D【解析】A. “诡辩”,古义是“假话”名词;今义是“无理狡辩”,动词;古今异义。B. “颜色”,古义是“脸色”;今义是“色彩“;古今异义。C.“沉着”,古义是“委婉得体”;今

7、义是“举止行动不慌不忙”;古今异义。第10页,共27页D. “日月”古今同义,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对于古今异义词,我们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 或停顿来推断,也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推动。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们,不仅有利 于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一、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作为它的 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 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

8、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 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的差异。二、结合上下文语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 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 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确实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 文语境来辨析。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段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 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4.【答案】A【解析】A.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第一个,连词,表目的;第二个,连词,表结果,因而。C.第一个,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连词,表转折。D.第一个

9、,介词,在;第二个,介词,至上应选:Ao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意思以及加点虚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作答。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焉”有时作为代词,有时作为兼词。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 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 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拟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 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 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

10、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的原那么,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 义,切不可机械、盲目。5.【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 者【解析】本段文字主要围绕“国家不幸诗家幸”来讲述很多文人在政治上不得意,因而 在文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第一处联系前一句“不仅是国家不幸”可以得知此句的形式应为“而且”,再根据 后面所列举的几个文人的遭遇可以得知此句的内容应是说“自身的不幸”。第二处可以联系后一句“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夜空”指的是“中国文 坛(诗歌)”,“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自然是

11、“黯淡无光” To第三处可联系前一句“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和“但在文学领域”可 以得知此处写的应是“败军之将”的反面。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补写。首先明确补写句子的位置,其次根据前后语句确定主语和关 键词,最后整理答案。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1 .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 .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开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 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 形式上接得上。3 .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

12、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 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带入原文 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69.【答案】B、A、B、【解析】(1)此题中,“用事者臣”修饰“靳尚”,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 “怀 王竟听郑袖”中,“郑袖”作“听”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译文:到楚 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当权大臣靳尚,又用诡计拉拢楚怀王的宠妃 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应选:Bo(2) A. “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错。古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所起,供长辈 和自己称呼。应选:Ao(3)B.

13、“秦昭王”“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本文第二自然段说到“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由此可知,派张仪前往楚第12页,共27页 国的是“秦惠王”,而非“秦昭王”,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应选:Bo(4)亡:逃走;“内”同“纳”,接纳;之:至小竟:最终。译文:(楚怀王)逃 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伏:保持;死直:为正道而死;固:本来;厚:推崇。译文: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 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答案:(1) B(2) A(3) B(4)(楚怀王)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

14、,尸体被运回 (楚国)安葬。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参考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见闻广博,记 忆力强,明白国家安定与动乱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的言辞。在国内,同楚王计议、 筹划国家大事,发出号令;在国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为此担忧,便派张仪假 装离开泰国,(张仪)拿着丰厚的财物呈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 憎恨齐国,而齐国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 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

15、是同齐国断交,派 使者到泰国接受(秦国允诺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的是 六里的土地,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使者生气地离开,回去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很 生气,便大规模兴兵去攻打泰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 败,斩杀八万人,俘获楚国大将屈句,于是夺取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楚怀王于是就调 动全国军队来深入进攻泰国,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一直攻打到邓地, 楚军害怕了,从秦国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愤怒(楚国断交),不援救楚国,楚国处境十 分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一带的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怀王说:“不愿得到土地, 希望得到张仪就满意了。”张仪听说

16、后,就(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汉中一带 的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当权大臣 靳尚,又用诡计拉拢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廷担任官职,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该楚怀王说:“为什 么不杀了张仪? ”楚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这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要同楚怀王会面。楚怀王打算去,屈原说:“泰国 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怀王去:“为 什么要断绝和泰国的友好关系呢? ”楚怀王最终去了(秦国)。(楚怀王)进入武关后, 秦国的伏兵裁断了他归楚的道路,

17、趁机扣留楚怀王来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楚怀王很生气, 不容许。(楚怀王)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 (楚国)安葬。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 了。(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拟。(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 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

18、“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耍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

19、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019.【答案】D、C、A、D、B、C、C、D、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 醒,是以见放、【解析】(1) D. “挠”在句中意为悲伤烦恼。句意:得到所念想的结果又感到悲伤烦 恼。应选D。(2) A. “被”通“披”,披散。句意: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B. “常”通“长”,长长的。句意: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D. “沈”通“沉”,投江。句意:结果投汨罗江而

20、自杀了。应选C。(3) B. “病”,名词作动词,针对;句意:应当是修炼自己的品性而不去针对别人。C. “贵”形容词作名词,权势、权贵。句意:都贪图靳尚的权贵而追随于他。D. “喻”,动词的使用用法,使明白、了解。句意:宋玉又劝他说。应选Ao第14页,共27页(4) A. “至于,古义为走到、到达,今义为表示程度、范围或表示另提一件事。句 意:屈原走到江边。B. “颜色”,古义指脸色,今义指色彩、颜料。句意:神色憔悴。C. “形容”,古义指身体样貌,今义指传达一种观念、印象或对某些无形事物之性质及 特色的了解,或描述。句意: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D.“是非”,古今义都指是非对错。句

21、意:存有为心思而明辨是非。应选D。(5) A.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因此被流放。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句意: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 蒙受外物的污染呢?C.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现在楚王正被花言巧语所迷惑。D.被动句,“不用”表示“不见用”。句意:我的悲伤源自忠诚美德的不见用,来自楚 国的混乱不治。应选B。(6) A.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承接。句意:世上众人都醉了,可是只 有我醒着/向楚王说了坏话,屈原因此遭受了流放。B.第一个“乃”,表顺承,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反而。句意:于是写出了怀 沙这首赋词/又怎么能反而去实现治理楚国混乱的宏

22、愿。C第一个“为”,表疑问,呢;第二个“为”,表疑问,呢。句意: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我为什么要见你呢。D.第一个“以”,用;第二个“以”,把、拿。句意:又哪能用自己高洁的品质/当初 大夫您可以为捍卫孝悌、忠信的品德而抱赴死之心。应选Co(7)句意:当初大夫你单独怀着满腔忠诚,在奸邪的群臣中大声疾呼,我十分为大夫 担忧,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当初您既不肯听从我的劝告,那为什么现在会觉得伤心呢? 难道是为了失去的爵位俸禄或者是留恋故乡旧土?“而叫噪于群佞之中”是状语后置句,应为“而于群佞之中叫噪”。句意为:在奸邪的 群臣中大声疾呼。“大夫不能从”为省略句,省略了 “从”的宾语“吾言”。句意为:当初您既

23、不肯听从 我的劝告。“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岂思爵禄、念国坏耶”。句意为: 难道是为了失去的爵位俸禄或者是留恋故乡旧土。应选C。(8) D. “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持反对态度的”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宋玉对于积 极入世这一做法的反对态度,他批判的是屈原不能到达心灵的虚静状态,前期对于无法 实现的事知其不可而为之,后期失败后又不能超脱于心,跟耿于怀的心理。应选D。(9)乙文画线句句意为:楚国的人,都贪图靳尚的权贵而追随于他。大夫您却单独凭 借满腔的忠信而唱着反调,结果是你的话得不到听从,国家仍旧混乱不治。这句话是对 屈原不随波逐流状态最终不被统治者认可的描写。甲文中表达屈原

24、思想的语句主要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蟾乎? ”其中,“举世混 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意思是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 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这句话同样表达了屈原不随波逐流 的心态。故填: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10)甲文中,渔父对屈原的建议是“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 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ft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 放

25、为? ”意思是让屈原随波逐流,做多数人而不做那个少数人。对此,屈原的回应是“吾 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 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蟆乎? ”重点是“宁赴常流而葬 乎江鱼腹中耳”,也不能让自己“受物之汶汶者”“蒙世之温螃”,也就是宁愿以死保 全自己的清白,也不能跟世人同流合污。乙文第一段中,宋玉的建议是“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己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 来那么应,物来那么济。此贾仇而钓祸也”,意思是:君子所想的,应当是修炼自己的 品性而不去针对别人,隐藏自己的才能而不炫耀于众人,当时机合适时就去顺应,当变 化发生时便尽力

26、去促成。这种对时机的顺应不是为自己打算,促成事物的成功也不是贪 图功劳。所以君子处世得不到什么好处,也不招别人的怨恨。现在楚王正被花言巧语所 迷惑,甘心陷于混乱的政局之中。楚国的人,都贪图靳尚的权贵而追随于他。大夫您却 单独凭借满腔的忠信而唱着反调,结果是你的话得不到听从,国家仍旧混乱不治,白白 地去挑明彼此间的是是非非,这清楚是在拉仇恨而找祸害呀。宋玉的建议遵循了道家思 想,认为自己的治世思想不被认可时,就修炼自己、隐藏自己,也就是保持隐士的态度。 对此,屈原的回应是“吾闻君子处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 犹死”,意思是:我听说君子在家定要做到孝顺父母、兄弟友爱,到朝廷做

27、官定要忠诚 于君王。能够实现此志向,那么人虽死去仍活在人们心里;不能实现志向,那么虽然活着却 像死去一样无声无息。屈原的回应充分表达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 “积极入世”的 态度,强调“忠诚于君王” “实现志向”。答案:(1) D(2) C(3) A(4) D第16页,共27页(5) B(6) C(7) C(8) D(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10)甲文中渔父建议屈原随波逐流,屈原的回应是宁愿以死保全自己的清白,也不能 跟世人同流合污。乙文第一段中宋玉的建议表达了道家思想,认为才华无法实现时就做 一个隐士,对此屈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实现志向反驳他。参考译文:甲屈

28、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 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 儿?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 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 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 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 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 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

29、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 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 就自投汨罗江而死。乙屈原在楚国做官,担任三闾大夫之职。当时的楚襄王昏庸无道,宠幸奸臣靳尚,楚 国国政混乱。屈原为此担忧,劝谏楚襄王罢免靳尚官职。楚王不听,屈原再三进谏。屈 原的学生宋玉劝他说:“君子所想的,应当是修炼自己的品性而不去针对别人,隐藏自 己的才能而不炫耀于众人,当时机合适时就去顺应,当变化发生时便尽力去促成。这种 对时机的顺应不是为自己打算,促成事物的成功也不是贪图功劳。所以君子处世得不到 什么好处,也不招别人的怨恨。现在楚王正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甘心陷于混乱的政局之 中。楚国的人,都

30、贪图靳尚的权贵而追随于他。大夫您却单独凭借满腔的忠信而唱着反 调,结果是你的话得不到听从,国家仍旧混乱不治,白白地去挑明彼此间的是是非非, 这清楚是在拉仇恨而找祸害呀。”屈原说:“我听说君子在家定要做到孝顺父母、兄弟 友爱,到朝廷做官定要忠诚于君王。能够实现此志向,那么人虽死去仍活在人们心里;不 能实现志向,那么虽然活着却像死去一样无声无息。”于是,他还是照样地劝谏楚王而无 休无止。靳尚被惹恼,向楚王说了坏话,屈原因此遭受了流放。屈原徘徊于湘江边上,吟唱着悲伤的诗歌。宋玉又劝他说:“当初大夫你单独怀着 满腔忠诚,在奸邪的群臣中大声疾呼,我十分为大夫担忧,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当初您 既不肯听从我的

31、劝告,那为什么现在会觉得伤心呢?难道是为了失去的爵位俸禄或者是 留恋故乡旧土? ”屈原说:“不是的。我的悲伤源自忠诚美德的不见用,来自楚国的混 乱不治。”宋玉说:“当初大夫您可以为捍卫孝悌、忠信的品德而抱赴死之心,既然如 此又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况且即使大夫您自己的貌容形体,也不属个人私有。天底下 美好的东西不会因受到诋毁而变成丑陋,同样道理丑陋的也变不成美好;长不能变成为 短,短也不会变成为长;强壮者不能硬说成瘦弱,瘦弱的也成不了强壮;得了病不能凭 空消除,面临死亡也无法挽留生命。人的形骸好像是属于我的,其实不是我可以完全把 控的。人对自己的身体尚且难以控制,又怎么能实现治理楚国混乱的宏愿?

32、大夫您是太 过糊涂的了!其实君子寄形于天地之间,应当以虚静之心去顺应万物,不存有邪正、是 非、善恶、功罪等执念。留神灵处于虚静时,虽然像夏桀、殷纣、庄骄、盗跖这样的坏 人也不必获罪;存有执念,那么虽然像尧、舜、夔、契那样的创立业绩,也没有功劳可言。 那么如大夫您这样的忠诚、靳尚之辈的邪恶,怎么能分得出是非对错呢?不存分别之心, 那么忠信、邪恶就无从区别了。存有分别之心,那么只是有分别之心者自己的糊涂罢了。 现在大夫您背离真实的天性去沿袭谬误,自恃有德而指责别人,等不到楚王的驱逐,已 经自我放弃了。如今您追求忠信而得到了实现,却又不能走出悲伤的情绪,这就是人们 常说的连什么是糊涂都搞不清楚的人呀

33、!我听说最高的境界在于理解节操,中等的境界 在于遵守节操,下等的状态是失却节操。虚静心灵远离有为执念,属于达节的境界;存 有为心思而明辨是非,属于执守节操的境界;得到所念想的结果又感到悲伤烦恼,属失 节的状态呀。”屈原不能接受他的劝解,结果投汨罗江而自杀了。(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那么就是要把 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 有之的阅读准那么,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 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此题考查的是通假字。首先考生要明确什么是通假字,再一个就是识记通假字尤 其是

34、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学到的通假字,最后一点就是明确通假字的意思。(3)此题考查的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 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 法和意动用法等。考生要对这些知识点了如指掌才能在考试中胜出。(4)此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那么就是要 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 已有之的阅读准那么,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 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5)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分析。特殊句式有:判断句

35、、被动句、倒装 句、省略句。(6)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积累,熟练 掌握18个虚词,重点关注常考也是常用的虚词,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7)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分析。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 句、省略句。第18页,共27页(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 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9)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回到原文筛选正确 信息,用原文的语言概括。(10)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

36、选正确信息,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 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那么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 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 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 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局部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 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 注释

37、,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 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耍根据具体的 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2023.【答案】细:通“黜”,废,罢免。,编造谎话,通婚,形体面貌、B、略、略 【解析】(1)句意:屈原已被罢免。细:通“黜”,废,罢免。句意: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设诡辩:编造谎话。句意: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婚:通婚。句意:屈原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形容:形体面貌。(2) A.离:通“罹”,遭受。句意:离骚就

38、是遭受忧患。B.无通假字。句意:屈原起草尚未定稿。C从:通“纵”,从亲,合纵相亲。句意: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 纵联盟互相亲善。D.内:通“纳”,接纳。句意: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应选B。(3)译句: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得分点:“冀幸”,希望;“悟”,醒悟;“改”,改变。(4) “上称帝辔,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 不毕见”,(他)远古提到帝辔,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 帝王这些事用来挖苦当世社会。说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 的。据此可知“突出屈原的政治理想”;遂取楚之汉中地

39、。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 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日:“不愿 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日:“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日:“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 仪不及。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 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困 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有删改).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

40、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 张仪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 张仪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 张仪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 张仪.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 定的联系;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 之。B. “左徒”,周朝楚国特有

41、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 作为屈原的别称。C.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D. “大夫”,职官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 中、下三等。后世常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8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的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往秦 国。9 .把下

42、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第2页,共27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 作离骚。“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 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 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据此可知“赞颂屈原的斗争精神”;“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 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

43、也”,他 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 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 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据此可知“颂扬其高洁的品格”。答案:(1)废,罢免编造谎话 通婚 形体面貌(2) B(3)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4)推崇屈原的政治理想;赞颂屈原的斗争精神,颂扬其高洁的品格。参考译文: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 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

44、非 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 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 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 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 兵还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隹I,于是夺取 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 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 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

45、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 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 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 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 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 ”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 经来不及了。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第20页,共27页 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

46、以断绝和 秦国的友好关系! ”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 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 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 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 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 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 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

47、 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 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 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 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 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

48、,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 儿?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 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 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 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 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 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 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 就自投汩罗江而死。(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