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资源的利用(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资源的利用(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资源的利用-第 10 页把山水田园装进书本里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资源的利用内容摘要: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农村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和草草叶叶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资源,利用“山水田园”这些农村资源,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生活化 语文化 生动化 多元化 农村资源 “语文学科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2、”于漪老师如是说。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 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源于生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
3、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古诗草,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时,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学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4、。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什么东西? 生:春风。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学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 师:这就是风!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么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生: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 师: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儿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教师利用图画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
5、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2、课文讲读“生活化”联系生活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
6、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又如:有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使知识“活”起来,也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好办法。 3、语文思想教育“生活化”回归生活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
7、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
8、,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人们思想交际的工具,而交际与生活同在,即使是儿童在生活中也一刻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儿童熟悉生活交际,也需要生活交际。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要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教师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
9、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1、日常生活“语文化”运用语文 苏教版语文课文中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磁卡电话、奶奶,请服药、第一次汇款等课文,学生学习了这类课文,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如课文第一次汇款,学生读了课文,不仅学到了语言文字,练习了填写汇款单,学会到邮局汇款,又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 2、社会生活“语文化”实践语文 社会生活“语文化”,在阅读教学中,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如学了百家姓一课,要求学生找一本百
10、家姓读读,并调查全班同学有哪些姓,先写下来,再认一认。另一种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如学了课文我的油布伞,要求学生说说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是怎样疼爱你的,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例说一说,再写下来。 社会生活“语文化”,在说写训练方面,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苏教版第八册“作文2”便是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自然中去看看春天的风光,然后选一处景物写下来。”学生要写好这样的作文,就必须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否则,胸中没有这样的积蓄,即使是“巧妇”也难做“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时,有不少学生喜
11、欢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作文中显出“英雄化”思想。在学生写作文我的爸爸妈妈时,我反复对学生讲,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学生写出了父母真实的一面,长得很帅、发脾气时乱摔东西、对子女要求严格等,学生交给我的不再是爸爸妈妈“好人好事讲演稿”,而是学生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作文写得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而又各具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12、。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效率。因此,涉及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过程活动必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活动的质量。此外,生活化教学消除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使多元智能都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一、活动变单调为
13、生动。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比如复述课文,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难度较大的“说”的练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进行的方式虽然也可能有所变化(说给老师听、自己练说、同学间互说等),但教学组织形式显然比较单调,只体现一种严肃的学习意识,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学生也始终对复述存有畏难情绪。从涉及的智力领域来看也较为单一,学生只能偏重于语言智能方面的发展。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母子或朋友间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由“母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当角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用教学的效果就可以迥然不同。“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
14、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于是,整个课堂都沉浸在这种生动活泼,如听相声似的活动中,并且谁都乐于尝试。这一切都缘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生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二、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也就是说,教学中围绕一个概念,可以用多元的渠道,打开多扇窗户,达到高效的学习。比如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
15、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优美的海底景色,以及蠕动着的海参、成群的鱼虾、朵朵盛开的珊瑚花,再配以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奇怪的声音。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着小动物的样子模仿动作。从学生活泼有趣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海底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情”和“景”,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海底图和蠕动的海参,以及海底动物发出各种的声音,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象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
16、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趣的海底景色之中。三、智能展示变一统为多元。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于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化的活动,使各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化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和教育的说话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基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滚滚而来。在新课程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
17、,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优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快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由于农村经济落后,造成了农村校内课程资源所包括的实验室、图书馆等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都十分落后,以及信息化的课程资源也十分缺乏。针对以上现状,如何主动地有创造的组织、开发、利用一切农村可用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语文教科书,走出语
18、文课堂和学校,到农村广泛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是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实施语文新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了源自乡村生活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活动。崔峦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文中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校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具有实践、探索的广阔时空。农村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和草草叶叶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资源,利用“山水田园”这些农村资源,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到田野去,到果园去,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让农村学
19、生的语文学习和正常生活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蕴涵山水和田园的浪漫气息,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拓展了求知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我是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接下来就如何利用农村小学语文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谈谈几点体会。教育原来是劳动干农活农村孩子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但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去做,我鼓励学生平时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求节假日和周末同家长一起干农活,把在干活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怎么做的记下来。这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提高了,并从中获得习作素材。有个学生这样写割稻子:“这活看起来很简单,不过是一手抓稻子,一手抓镰刀。但是老是一个样子
20、的姿势,腰弯一下午,到了晚上就直不起来了。”他还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会有秋天的收获。”如此真情实感的句子,如果不深入体验生活是写不出来。有体验就把它写下来,学生一旦对农事生活产生兴趣,就会有深刻体验,写起来就会顺手得多。他们去割草,可以列出几十种草名。去种花生,可以把刨坑、撒种、埋土的一系列动作写得很生动。摘豆角、采棉花、收西瓜、摘玉米棒这些有意思的事且不说,就连浇水、施肥这些枯燥的农活在他们的笔下也变得鲜活生动。只有让学生生活充实起来,他们才会表达可抒发真情实感。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为宗师赏农景学生从家庭到学校,走过了无数的乡间小路。路边有瓜棚薯地,
21、有梨桃李杏,由于每天都见到这些熟悉的景物,反倒熟视无睹了.但只要教师布置观察,让他们有意识地去去想去记,他们就会发现身边事物的无限美.我不要求学生的日记有多么长的篇幅,只要求通顺、真实,哪怕是只写两三句也可以。于是学生写野花:“树叶还没有长出来呢,路旁、桥头,野花就开满了。有浅蓝色的绒花,黄色的芽花,白里透红的缚苗花,她们先把春天迎来了。”孩子一旦睁开眼睛去发现,去寻找,世界就像一个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会记下自己什么时候吹响了柳笛,什么时候做成了柳枝帽,记下秋霜何时染红了柿叶;他们也会去观察疏疏的篱笆,去倾听鸟鸣狗犬、鸡鸣马嘶。这样,翻开孩子的习作,就如翻开一幅副美
22、妙的农村风景的画卷。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记农事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学生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可以记下来。事无大小,鸡毛蒜皮,瓜秧豆菜,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就值得写下来。当然,孩子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些,像捉知了,跟妈妈去卖西瓜,下河洗澡摸河蚌都可以写得童趣十足。写写身边的事也不难,邻居买了一辆新的摩托车,家里两只大公鸡斗架,燕子在屋檐下筑了巢,稻子大丰收至于他们听到的,如爸爸妈妈饭桌上说话,邻居乘凉时的闲聊,爷爷和村长的小小争吵,都可以从中捕捉到有意思的内容。哪怕只写短短的几句话,也有农村风情跃于纸上,成为宝贵的习作材料。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论作文一文中说的那样:
23、“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源头活水写农民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有农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导溪水走进自己的广阔天地,去寻找习作的丰富“原料”之矿,使农景、农事、农活成为丰富的习作源泉,自然而然农民就会孩子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为了让学生多角度表达,多种形式发散,多种类型联想,拓展习作空间,我指导学生写农村的人和事时要做到“三不一要”。“三不”既内容不论,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篇幅不限,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形式不拘,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要”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写,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束缚,当然会努力把自己采集的千百朵花酿出蜜来。孩子们笔下任劳任怨、贤惠
24、善良的妈妈,朴素憨厚、默默无闻的老农,健壮天真的农村少年,和蔼可亲的乡村女老师,致富不忘老乡的老伯,街上卖瓜的村姑娘等形象跃然纸上。我又在班上组织了一个“雏鹰文学社”,办了一份手抄报“雏鹰文学”,凡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哪怕是几句,都可以在“雏鹰文学”报上发表。教学实践证明,农村小学生在实践农村生活过程中,可以同时增长语文能力,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是语言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会随生活和实践的深入越来越浓,真正走入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我欣喜地看到,在学生的习作中“山”越来越青,“水”越来越秀,“田”越来越绿,“园”越来越美,学生已把“山水田园”装进了书本里。参考文献:1、 李希贵 学生第二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一版2、 郑金洲 教育碎思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四版3、 吴勇 给童年撑起一片绚丽的天空 语文教学通讯 2006年第9期4、谢雄龙 让口语交际教学从生活原点起飞 小学青年教师 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