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667861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课文简介:本文是宋语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全文论点是针对 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辩白变法是正确 的。文章逐条反驳司马光观点,表示出作者坚持变法,绝不动摇的决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 通读懂文言文。2、矗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

2、人(今江西临川),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题解“答”,解释为“答复”;“司马”,司马是复姓,指司马光;“谏议”,官名,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书”,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 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 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3、写作背景熙宁二年(: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有“布衣宰相”之美誉的范纯 仁(范仲淹之子)上书批评王安

3、石“措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 世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天下必受其祸”。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一一与 (王)介甫书批评王安石变法“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批评王安石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司马光 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 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补充文常】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 县)流水乡人,世称辣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 宗、神宗

4、、哲宗四朝,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 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拜相后尽废王安石新法。卒赠 太师、温国公,谥文正,配享宋哲宗庙廷,画像入昭勋阁国家功勋图;从祀于 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 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 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 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 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

5、范。 二、原文挖空51 “昔郑人”八句:事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乡校:乡里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 也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执政:执掌政权的人。子产时为国相,故云。善否(pi):善恶, 好环。子产:郑大夫,即公孙侨、公孙成子。郑贵族子国之子,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杰 出的政治家。52 “蕖子冯”七句:遁子冯,继子南为楚国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王, 指楚康王。观起受到令尹子南的宠信,没有增加俸禄而有能驾几十辆车子的马匹。楚国人 对此十分担心。后来,楚王杀了子南和观起。当?子冯为令尹时,也宠信八个人,“皆无禄 而多马”,与子南、观起的事相似,故楚大夫申叔豫援引其事以警告他。(见左传襄公二

6、十二年)53“赵简子”十二句:事见史记赵世家。赵简子:名鞅,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腋:胳肢窝,此指腋下皮毛,比喻贵重。唯唯:应答声。鄂鄂,同“谓谭”,直言争辩貌。54 “子路”二句:语见孟子公孙丑上。55 “鄢文终侯”二句:西汉萧何封于鄢县,谥为文终侯。书过之史:未详。56 “诸葛”八句:语见三国志蜀志董和传。教:一种文体。蹒(jue绝)同“展”, 草鞋。人心苦不能尽:人们不易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董幼宰:即董和,三国蜀人, 与诸葛亮共事。参署:参与管事。“先主定蜀,征(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 并署左将大司马府事”。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事情不够妥当、不够完善时,董和与诸葛亮 反复商

7、讨,有的反复商量达十次之多。57 “主簿”十六句:语见三国志蜀书杨戏传注引襄阳记。杨颖(yong):字 子昭,为丞相诸葛亮主簿。作家:治家,管理家务。炊爨(cuan窜):烧火做饭。58 “吕定公”十七句:事见三国志吴书吕岱传。吕岱,字定公,三国吴大司马。德渊:徐原的字。59“孔子称”二句: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称一字为一言。“恕”道就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 物,不要施加给别人。60“伐柯”二句:见诗经豳风伐柯。柯:斧柄。贝!I:准则,榜样。这里比喻为政不必远求,就是在你的身上也可找到。含蓄地批评了王安石“方于事上,好下佞己”的 态

8、度。61钺:大斧。鼎:两足两耳的锅。镇(huo霍):无足的大鼎。鼎、镇可用于烹杀罪 人。四种器物这里都指古代的刑具。无如:没有的样子。62版仙浮燃:勃然,恼怒貌。63 “昔王子雍”句:王子雍,即王肃,三国魏人。方:方正、正直。世说新语品 藻刘注:“太尉刘富论王肃方于事上,好下佞己性嗜荣贵,不求苟活;治身不秽,尤惜财 物。”64 “仁义”二句:语见孟子梁惠王上。65 “为民”六句:语见孟子滕文公上。聆聆(xi xi戏戏)然:勤苦不休息之貌。称 贷:借贷。66 “又命”二句:薛向,字师正,时为江、浙、荆、淮发运使。均输法:朝廷需要的 物资,由官府尽量在价廉处或近地收购,存储备用;荒歉时作应变措施,

9、同丰收区相调剂。 既可节省购价和运费,减轻平民负担,又使国用充足,国家并具有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 权力。67 “天下”四句:语见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作者因王安石特好老子,故以道家 崇尚自然的观点,批评他为政汹汹,“尽变更祖宗旧法”的作法。68 “我无为”四句;见道德经第五十七章。69 “治大国”句:见道德经六十章。小鲜:小鱼。烹小鱼不必破肚去肠,以免将 它煮烂。比喻治国不要以烦苛的政治扰民。70 (ku ku):汉书王褒传:“劳筋苦骨,终日放放J “吃吃”为勤奋不懈之貌。 这里是形容紧张忙碌的样子。71老氏:指老子。氏是对学有专长者表示尊重的称呼。72总角:束发为两角,指儿童时期。73卿士:官名

10、。一作“卿事”、“卿史”。商末、周初、春秋时王朝的执政官。74“成王”四句:尚书君陈:“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 庶言同则绎。”成王:周成王,武王之子。君陈:臣名,周公之子。师、虞:都是古代官名。 庶:平民。绎:陈,公布。75 “先民”二句:见诗经大雅板。询:谋。刍莞:拾柴的人。76“上酌”二句:礼记坊记的原文是:“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 民言则犯也,下天不上施则乱也。”,酌:听取,采用。天:用如动词,遵奉。77 “近者”五句:藩镇大臣,指韩琦,时任河北安抚使。他上书极陈青苗之害。神宗 皇帝看过韩琦的上奏,说:“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续资治通鉴卷六十

11、七)他把韩琦奏疏交给朝臣议论,王安石大怒,便称疾不出,请求辞职。78悻悻(xing幸)然:恼怒的样子。79“光被旨”二句:被旨,奉旨。批答,天子采臣下章疏之意而答,即批示。神宗命 司马光拟写了赐参知政事王安石不允、断来章批答。在批答中司马光写道:“今土夫沸 腾,黎民骚动,乃欲委还事任,退处便安。卿之私谋,固为无憾,朕所素望,将以诿谁?” 80督过:督责。81 “上书”二句:王安石见批答后,上章抗辩,逼神宗皇帝表态。神宗皇帝亲作 手诏进行自责,说:“诏中二语,失于详阅,今览之甚愧!”(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七)逊谢: 以谦恭之辞表示歉意。82“又使”句:吕学士,即吕惠卿,曾为翰林学土,是王安石推行新法

12、的得力人物。“安 石求去,惠卿使其党变姓名,日投靓(gui轨,小箱子,置于朝堂,有上书言事者,投其中) 上书留之。”(见宋史吕惠卿传)83 “李正言”二句:李正言,即李常,官右正言,知谏院。曾言“州县散常平钱,实 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向王安石追问此事,安石反而诘责李常,“请令常具官吏主名。 常以非谏官体而拒之。”分析:分别列举出,即是要李常分别列出批评新政的“官吏主名”。84“吕司封”三句:昌司封:未详。司封是官职名,主管封爵、袭荫、褒赠等事。祥 符:在今河南开封市。劾奏:指王安石上书弹劾吕司封。勘:勘问,审问。85过听:错听,自谦之词。86副贰:辅佐,指副职。熙宁三年二月十二日,诏以司马

13、光为枢密副使,光固辞不受。 从二月十二日到二十七日只半个月时间,他六上辞枢密副使札子,陈列许多理由,真正 的原因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想与王安石为伍。87去岁之论:熙宁二年十月,司马光在朝廷和王安石、吕惠卿等人辩论,批评新政, 其主要论点是:“且治天下,譬如居室,弊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 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J (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七)88俯从:屈己听从。俯,称对方行动的敬词,如俯允;俯念。89 “君子之过六句:语见论语子张。食:同“蚀二90趣向:趋向。此指政治主张不同,也就是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所说“所操之 术多异故也。”91周爰咨谋:见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14、。周:普遍、广泛。爰:于、在。咨:问。 谋:计谋、商量。92未赐弃掷:没有把这封信抛弃、扔掉。93罢局:撤销推行新政的机构。94“巧言”句:见论语学而。95甑酷(ju yu举语):意见不合。96“国武子”三句:国武子即国佐,春秋时齐国大夫,因直言斥责庆克与齐灵公母孟 子私通事,被齐灵公所杀。(见左传成公十八年)97 “施于”二句:国语周语下: “惟善人能受尽言J98 “属以”句:句意谓适逢辞让朝廷的恩命未得批准。“恩命”,即上文拜司马光为枢 密副使事。属:适值,正当。99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旧时书信末尾署名下常用“再拜”以表敬意。 北宋初书信结尾处用“再拜”,本为对尊长的敬词,后来

15、泛用于朋友之间。【今译】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怀着惶恐的心情再拜于 介甫参政谏议阁下:我平时没有事情要办,不敢进入中书省、枢密院的大门,因此很长时 间没有谒见。春天气候温暖,想来处理机要的政务尚有宽余,恭候万福。孔子说:“有益的 朋友有三种,有损的朋友也有三种J我没有才能,够不上委屈您当作朋友,但从接交以来 的十多年里,多次在同一部门共事,也不能说没有一日的交往。虽然自己有愧于闻见不广, 但说到正直、诚实二事,则是不敢不勉力去做的;至于谄媚奉承,当面恭维背后毁谤,或夸 夸其谈地对待朋友,更是我本来不敢作的了。孔子说:“君子能够做到意见一致,却不肯盲 从附和;小人只是

16、盲从附和,却不能做到意见一致J君子(处世待人)的道理,或者出外行事, 或者安居静处,或者发表议论,或者保持沉默,这怎么可以盲从附和呢?,但他们的志向都 是想树立事业,实行政治主张,辅助社会,养育黎民百姓,这是他们一致的地方。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 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 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土人,认识 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 到他的恩泽。天子因此起用您于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参与国家大政,

17、岂不是把希望寄托在 众人所厚望的您身上吗?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 一个不责备您,就象是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切切私语, 埋怨叹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 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土,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 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土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 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象这样的人不仅是不 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 朝廷所受

18、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象我就跟门下之土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 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 自己的恳诚。当今天下十分厌恶您的人,他们对您毁谤、污蔑,所有的坏话都用上了。我个人认为 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为什 么这样说呢?古来圣贤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 其取得成功;他们的养民之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赦免逃避债务的人。您认为这 些都是迂腐儒生的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于是,财 利方面的事不再委派盐铁、户部、度支

19、三司经管而改由中书省、枢密院长官兼领,又建立 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擅长文章之士及通晓财利之人,让他们去大讲功利。孔子说:“君子 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樊须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还鄙薄他,认为他不知道礼、义、 信,何况现在讲的是商人的微末之利呢?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就本来不应该讲利;假使他们 真的是小人,则本来要刮尽人民的财富,(这样),要满足皇上、朝廷在财政上的需要,又怎 么能从愿呢?因此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当设置而设置了,又在官署中不按正常作 法用人,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于是讲利的人都捋袖出臂,张目环顾,自夸自 卖,争着进用,各自斗智斗巧,以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大概其利不能

20、弥补其害,所得不 能抵偿所失,只不过是另出一番新意,用来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但它的危害已经够严重 了。又委任常平仓、广惠仓的特派员四十多人,使他们在各个地方推行新法。起初是发放 青苗钱,接着想使每户出免役钱,后来又想再制订出农田水利法而加以推行。所委派的人 虽然都是选择才能出众之士,但其中也有侵犯州、县官的职权、扰乱百姓使他们不得安宁 的轻浮狂躁之徒。于是,士大夫不服气,农人、商人丧失了他们的产业,谤议纷纷,象沸 腾的开水在翻滚,怨恨、嗟叹之声充满了道路,寻求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推行新法之故。尚书说:“民心不平静,还要考虑那些发动叛乱的人,有的就出在王宫里面和邦君的家 里。”伊伊担任阿衡的官职

21、,只要有一人不能得到安适的处所,他就象是自己把这个人推下 了山沟里。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您也当自己想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哪里, 不可单单归罪于天下的人。说到侵夺原有官吏的职权,只能把政治秩序搞乱,您反而以为 是治国良法而首先实施;放款收利息,这是鄙陋的事情,您反而作为王道善政而尽力推行; 劳役自古都由平民负担,您反而打算征收免役钱,而由官府雇人代为服役。这三项措施, 普通的人都知道不适合,而您独自以为可行;并不是您的见识比不上普通的人,而是特意想 要建立非同寻常的功业以致忽略了普通人所知道的常识。正大而恰当的治国之道,可以施 行于天地之间,人们都片刻不能离开它,所以孔子说:“道之所

22、以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 了:明智的人实行得超过它的限度;愚蠢的人却够不上标准。道之所以不能被人们认识的原 因,我知道了:有德行的人要求过高,没有德行的人又要求太低。”您的智慧与德行都超过 了一般人,等到其失误的时候,竟然跟愚者、不贤者的“不及”行为相等,这就是我所说 的用心过了头。自古以来作为人臣中的圣者,没有谁超过周公和孔子的,即使周公、孔子也不是没有 过错,不是没有教师。您虽然称得上是大贤,比起周公、孔子来就有差距了,现在居然自 以为:我的见解,天下的人没有谁赶得上,人们的议论跟我相合就赞许,与我不合就讨厌, 这样一来,正直的人怎么能进用,谄媚的人怎么能疏远?正直的人一天天疏远,谄媚的人

23、一 天天亲近,而希望一切事情处理得当,美好的名声能够传播四面远方,太难了!听从忠谏采 纳善言,不独是人君的美德,对于人臣来说也是这样。从前郑国人在乡校里游玩聚会,以 便议论执政者的得失。有人劝告子产毁了乡校,子产说:“郑国人认为好的,我就推行它; 他们所讨厌的,我就改掉它,这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送子冯作楚国的令尹,受 到蓬子宠信的有八个人,都没有俸禄而马匹很多。申叔豫用子南、观起的事警告他,蓬子 害怕,辞退了这八个人。从此楚王才对他放了心。赵简子有个家臣叫周舍,喜欢直言进谏, 按日有记录;按月有成绩,按年有效果。周舍死后,简子当朝处理国事时,常常叹息说:“千 只羊的皮子不如一只狐狸腋

24、下的皮毛,众大夫上朝,只听到一片唯唯诺诺之声,再也听不 到周舍谓谓争辩的冷言,我因此而深感忧虑。”子路,别人把他的错误指点给他,他便高兴。 郝文终侯辅佐汉朝,有书写过错的史实。诸葛孔明辅助蜀主,向下面的群官发布的训示中 写道:“不同的意见经过反复的商议而得出中肯的结论,这正象抛弃破的草鞋而获得珠玉一 样。但是人们很不容易做到尽所欲言,只有董幼宰参与管事的七年中,事情有不尽妥善时, 他可以反复商酌达十次以上。孔明曾经亲自校理文书簿册,主簿杨顺向他进谏道:“治事本 有体制,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侵权,请允许我以治家为喻,向明公说明这一道理。现在有 人使奴仆执掌耕稼,婢女主管炊事,鸡管报晓,狗管吠盗,其

25、结果,各自分管的事情都没 有荒废,对各事的要求都一一得到满足;忽然一天他想到依靠自己亲身来完成各项工作,不 再向下分派任务,这样一来,弄得他精疲力尽,终于一事无成,难道是他的才智不如奴婢 鸡狗吗?是他不懂得管理家务的方法J (对于杨颗的忠谏),孔明深表感谢。后来杨颗逝世, 孔明为他流泪三日。吕定公有个亲近的人叫徐原,有才能和志气,定公推荐、提拔他作了 侍御史,徐原秉性忠诚而刚烈,喜欢直言,定公每有所得和昕失之处,徐原总是直言规劝 并且大胆争辩,又公开地进行议论。有人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定公,定公叹息说:“这正是我 看重德渊的地方J到徐原死的时候,定公哭泣极其哀痛,说:“德渊,是我有益的朋友, 而今

26、不幸,我还能从什么地方听到自己的过失呢?”这几位君子,所以能够功成名就,都是 由于喜欢听取直言极谏,不忌讳自己过失的原故。至于其他骄慢、高傲、私心自用的人, 听不进忠一言直谏而失败的,那就无法计算了。您对前代的事情了解很多,本来不等我来 说就都知道的。孔子认为:“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奉行,那大概是恕字吧!”诗经说: “砍斧柄呀砍斧柄,准则就在你面前。”这是说用其所愿望于上级的来对待下级,用其所愿 望于下级的来侍奉上级,取法不必远求。您素来刚正耿直,每在人君前议论政事,如同朋 友争辩于私人的内室,从不稍稍收敛盛气凌人的态度,看待斧钺鼎镀就象是不存在一样。 至于宾客、僚属进见议事,就只有揣摩您的意图

27、,迎合您的心意,曲意听从您的话而毫不 迟疑的,您就亲切地以礼相待;有的人见解小有不同,稍微提到新法不合适之处,您总是勃 然发怒,或者谩骂加以污辱,或者奏明皇上而逐出朝廷,并不等待他们把话说完。英明的 主上对您是如此宽容,而您拒纳谏言竟是这个样子,这恐怕够不上“恕”道吧?从前王子雍 侍奉皇上很正直,却喜欢下面的人献媚奉承自己,不幸的是,您的行为不是也跟王子雍类 似吗?这就是我所说的自信心太过。我从前跟从您交游,(深知)您对于各种书籍无不阅读,而特别喜欢孟子与老子的学说, 现在既得君主的信任,又得宰相的职位,有机会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然应当首先推行 您认为是好的,必然不会首先推行行您认为不好的。

28、孟子说:“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 一定要说到利益?”又说:“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却使百姓辛辛苦苦,整年劳动,还养不活 自己的父母,还得借贷来凑足粮税,这在哪一点上象做人民父母的样子呢?”当前您执掌朝 政,首先建立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的事,又委派薛向在江、淮一带推行均输法,想要全 部剥夺商贾原有的利益;又分派官员出使各地发放青苗钱而征收其利息,致使人人感到忧愁、 痛苦,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流离失散,这难道符合孟子的意愿吗?老子说:“天下是个 神圣的东西,不能按哪个人的意志去摆布它,强行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治它必定会失败, 抓住不放反而会失掉它。”又说:“我只管无所作为,人民会自自然然地服从教化;

29、我保持清 静的态度,人民自己会在正道上生活;我只管无所事事,人民会自己作到富足;我没有任何欲 望,人民自然会变得淳朴J又说:“治理大国,就象是煎烹小鱼一样。”现今您治理国家, 完全改变祖宗的旧法,该先的放在后面,该上的放在下面,该右的放在左面,已成的毁坏 之,已废的取用之,整天忙忙碌碌,尽心竭力,夜以继日不得休息,使上自朝廷、下到田 野、内起京都、外至四海,士人、官吏、兵卒、农夫、工匠、商贾、僧徒、道土,没有一 人能够因袭故典、固守常法、纷繁混乱,无人可以安居,这难道符合老氏的意愿吗?您束发 读书,白头执政,为什么要全部丢掉自己学到的东西而去听从当今浅薄之徒的坏主意呢?古 时候国家有大事常常同

30、执政大臣商议,同平民百姓商议。成王告戒君陈说:“(治理国家), 有的该废置,有的该兴办,财政的支出收入,都应该考虑众人的意见,官吏、平民的议论 相同了,才公布实施诗经说:“古时贤人说过,有了疑难问题,应该找拾柴的小民商 量。”孔子说:“执政官听取下面的话,下面的人就遵行他的措施;执政官不听取下面的话, 下面的人就不遵行他的措施。”从古以来建立功业的事,没有一意孤行、违反众议而能成功 的。假使诗经、尚书、孔子的话都不能相信就不用说了,如果还可以相信,怎么能完 全抛弃而不顾呢?现今仅仅相信几个人的话,而抛弃古代圣人的道理,违背天下人的心愿, 准备依靠它来治理好国家,不是很困难吗?近来,藩镇大臣中有

31、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 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托病躺在家里。我奉旨起草答 诏,见到土子、庶民是这样惶惶不安,而您却想辞职离开朝廷,这恐怕不符合英明主上提 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因此我在批答中直叙其事,用大义来责备您,本意是想促使您尽 快出来治事,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从而造福于天下。答诏的言辞虽然质直拙朴, 但是没有一个字不符合实际的情况。私下听说您对我的用意不能鉴察,大加责备,并且上 书为自己辩解,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又使吕学士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挽留之意, 然后才出来办理公务。出来办事的确是对的,但应当立即修改过去错误的法令,使土子、 庶民得到安

32、慰,以报答天子的大德。您现在不是这样,而是心情更加忿怒,推行新法越发 急迫。李正言说青苗钱不适宜,您就反过来责问他,要他分别说出批评新政的官吏姓名。吕司封传言祥符县知县没有散放青苗钱,您就上书弹劾,请求审问。观察您的用意,一定 是想努力奋战天下的人,跟他们分个胜败,而不再考虑道理的是非,人民的忧乐,国家的 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我近来承蒙圣上恩德错听,准备委任为 枢密副使。我私下考虑身居高位的人,不可以没有功劳,受了大恩的人,不可以不进行报 答,因此独敢申明去年的议论,向朝廷建议当前急切应办的事,请求撤销制置三司条例司, 以及调回派往各地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常平、广惠仓的

33、使者。主上心里装着您,对我的建议 没有听从。我私下想主上对您十分亲近和器重,这是朝廷内外的群臣谁都比不上的,一动 一静,或取或舍,皇上只相信您一人,您说声新法可罢,普天下的人都会蒙受您的恩泽;您 说新法不可罢,普天下的人都会遭受您的伤害。当前人民的优乐,国家的安危,全凭您的 一句话,您怎能忍心只顾自己顺意而不考虑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呢?人嘛,谁没有过错, 君子的过错,如象日蚀月蚀,他有过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过时,人人都仰望着他,这何损 于日月之明?您真能向主上进一言,请求罢去条例司,调回常平仓的特派员,则国家太平的 景象都会恢复其旧貌,而您改过从善的美德比起过去来越发显得光明正大了,这对于您

34、来 说有什么损失而要固执不改呢?我现在所说,正好跟您的意见相反,明明知道不合您的心意, 但是我与您虽然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但其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 治国之道,使天下的人民受其恩泽;我正欲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 救,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的涵意。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以尽 益友的情谊,至于是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诗经有云:“广求良谋访贤人J您收到我的书信,倘若蒙您不弃,希望您跟忠信 之士商量其是否可行,但不可让谄媚之徒看见,因为他们必然不会承认我的话是正确的。 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依附您,是想借助您的力量变法,作为进身的资本,一旦撤销推行

35、新政 的机构,他们就象鱼儿离开了水,这是他们拉着您不走直道的原因,您为什么要迁就这帮 人的私欲而不想想国家的大计呢?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貌,仁德就很少了。”那 些忠信的人在您掌握政权的时候,或者意见跟您不合使您感到厌恶,在您失去权势之后, 必然可以慢慢得到他们的帮助;阿谀奉承的人在您当权之时,的确会使您感到顺从舒适,一 旦失去权势,必定有出卖您来谋取利禄的。您对此将作出怎样的选择呢?国武子喜欢直言不 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好死。我常常不满意自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 正。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什么可发愁的?适逢辞让朝廷的 宠命而未获批准,而且又生

36、膝疮不能外出,不获亲自侍候左右对面交谈,只好奉书陈述下 怀,深感恐惧不安。(对于书中所言),您是接受而听从,还是怪罪而拒绝;是责骂而加以侮辱, 还是奏上皇上而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我等候命令就是了。言不尽意。我内心惶恐, 谨再拜。【集评】宋菱轼司马文正公行状:“安石起视事,青苗法卒不罢。公亦卒不受命,则 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 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甑第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 必有卖公以自售者。意谓吕惠卿。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小人本以 利合,势倾利移,何所不至。其后六年,惠卿叛安石

37、,上书告其罪。由是天下服公先 知。”【总案】在王安石变法周年之际,司马光写了这封长信给王安石,对变法多所指责。司马 光属新政的反对派,其言论偏于保守,但亦有切中时弊之论。接着王安石有答司马谏议 书,对此信作了答复。两个人在书信中各执一端,谁也不肯让步。司马光的信用词十分尖 锐,不拐弯,不抹角,直言不讳,心地坦白。王安石的复信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反驳了司马 光的指责,表现了他不为别人所左右的坚定性格。这两信如果能对照着读,无论就学习写 作或是了解当时的论争情况,都会有所帮助。全文分七段。第一段,作者引孔子的两段话,说明自己是王安石的“益友”,以及“和而不 同”的君子交友之道,向老朋友写这封信。以友人

38、的面貌给政敌写信,引孔子的两段话, 真是恰到好处。有了孔子交友之道作为挡箭牌,下面的话不管说得多么尖刻,都不失其为“君子” 了。第二段,明确表示自己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向慕之心未始变移,文境 委婉,刚中寓柔。接着,指出新法不得人心,作为安石的故交,自己即不同于“门下之士” 的歌功颂德,也有异于“非门下之士”的坐观其败,而是要把自己的政见”为介甫一一陈 之。”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文中着重批评了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诸法,而对新法之弊 则归结为侵官、征利、生事。其中,“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诸语,措词十分尖锐,但由于 作者把出现的问题都统统放在“用心大过”这个论题下面,又使文势显得舒缓婉曲,避免

39、了语吻过于直露。第四段,引经据典,列举历史上大量“从善纳谏”的例子,对比指出王 安石固执已见,“自信太厚”,违众拒谏,排斥异己,“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这些批评, 并非没有事实的依据。就文章而言,征引故实虽多,文字并不板滞,不仅富于变化,而且 极有气势。第五段,引用王安石“特好”的孟子、老子之言,证明新法大背孟、老之“意”。 姑不论所引孟、老之言是否可取,他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文章的角度 看,颇能增强说服的力量。第六段,引当时发生的事例,证明王安石对异论者采取高压的 手段。作者劝告王安石罢废新法,苦口婆心,语重心长,感情色彩颇浓。第七段,作者以 老友的情谊,敬告王安石要注意识别

40、“忠信之士”与“谄谀之人”,并且进而指出,“谄谀 之人”“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后来,吕惠卿果然“卖介甫以自售“,司马光不 幸而言中。由此可见,司马光的这封信,有些见解还是颇为可取的,王安石的复信一口加 以拒绝,未免不够冷静。从写作艺术上看,其特点是:行文刚而柔,直而婉,重波迭浪,层层推进,滔滔而言,处 处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锐气。全文征引诗、书、孔、孟等的言论、史实凡三十四处,以 古论今,大多自然贴切,毫不勉强。第三段、第四段的末句,分别照应第三段开头“用心 太过,自信太厚”;第六段的最后,照应第一段的“和而不同”、“益者三友”。从行文之精密 来看,也是值得称道的。某(用以指代本人姓名

41、)启:昨日蒙(受)教(赐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 (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表转折)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之 术(所持的政治主张)多异故也(判断句)。虽欲强聒(唠叨不休),终必不蒙 见察(被您理解),故略上报(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 (又想)蒙君实视遇(对待)厚,于反复(指书信往来)不宜卤(同“鲁”)莽, 故今具(详细地)道所以(原因),冀(希望)君实或见恕(原谅我)也。盖儒者所争,尤(特别)在名实,名实已明,而(表顺承)天下之理得(明 白)矣。今君实所以(用来)见教(指教我)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因此)致(招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认为)受命于

42、人主(状语 后置),议法度而修(修订)之于朝廷(状语后置),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不 能算)侵官;举(推行)先王之政,以(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 财,不为征利;辟(批驳)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 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 如此也。人习于苟且(得过且过)非一日,土大夫多以不恤(忧虑,顾念)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 众何为(怎么能)而不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宾语前置)?盘庚之迁,胥 (相)怨者民也,非特(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考虑

43、)义(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责备)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恩泽)斯民,则 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名作动,做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领教)。无由会晤,不任(不胜)区区(小,谦辞,区区之心)向往之至。三、实词、句型(一)通假字1 .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2 .于反复不宜卤莽(通“鲁”,粗鲁).故今具道所以(通“俱”,详细) (二)古今异义1 .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3 .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4 .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5 .故今具道

44、所以古义: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词,用于自称。6 .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因而招致。(三)词类活用今义:指小或少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1 .以膏泽斯民(名作动,施加恩惠)2 .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四)一词多义1.见:(1)冀君实或见恕也(名作动,做)(第一人称代词,我)(2)(3)(4)(5)(6)(7)(8)(9)见渔人,乃大惊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动词,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看见)拜见)召见)表被动,译为“被”)(6)风吹草低见牛羊(10)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乃重修岳阳楼(3)谄忌修八尺有余(

45、4)是以圣人不期修古(5)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五)句式1.判断句(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见通“现”出现).(动词,修改)(动词,修建) (形容词,长).(动词,学习) (动词,修养),(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4)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5)胥怨者民也6 .状语后置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受命于人主7 .宾语前置句(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8 .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五、理解性默写1.1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 了仰慕之情。在结尾用两句聊表敬意。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例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当面对 着群起怨恨

46、的百姓,盘庚依然坚守自我,3 .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而王安石则认为自己 有理有据,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不为侵 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 ,不为拒谏。” 一一作答,自觉问心无愧。4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一句揭示当时士大夫长久以来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附和世俗、讨好众人的面 貌,这也是他潜心变法的重要原因。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一句概括了司马光对自 己的指责,一一作出解释。6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司马光指责他,9 , . O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如果叫他秉承祖法,无所作为,那他就不敢苟同了。六、问题探究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

47、论,结合课文分析其反驳的方法有哪些?2、结合课文具体分析:王安石是如何解释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这几方面的事情的?3、读司马光写的与王介甫书,你同意谁的观点?说明理由。答案1.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 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4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1、明确:(1)直

48、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 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 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 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 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 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 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 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2、明确:先驳“侵官”,作者不谈具体现象,而是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 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