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245278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文提示: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答司马谏议书学案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句式: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句式: )议法

2、度而修之于朝廷(句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辟( )邪说( ),难( )壬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活用: ,意思: ,句式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句式: )?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句式: ),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 )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3、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 ),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知识清单一、作家、作品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字词梳理(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主安石的回信。(2)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3)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受

4、。(4)游处:同游其处、交往。(5)每:常常。(6)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7)强聒:唠叨不休。聒,说话声嘈杂。(8)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9)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10)辨:同“辩”,分辨。(11)重念:又想。(12)视遇:看待,对待。(13)反复:指书信往返。(14)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15)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16)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17)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

5、就清楚了。(18)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求。(19)以谓:以为,认为。(20)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人主,君主。(21)不为:不能算是。(22)举:施行。(23)辟邪说,难壬人:批驳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24)前:预先。(25)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26)非一

6、日;不是一天(的)事了。(27)恤:顾念,考虑。(28)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29)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30)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避免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31)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32)非特:不仅。(33)度:计划。(34)度义而后动:考虑适宜就行动。义,适宜。(35)是:认为正确。(36)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37)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38)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39)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40)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之极。这是古

7、代书信的套语。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三、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四、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4.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

8、表结果。以致。五、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4.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六、一词多义1.以(1)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3)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4)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5)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6)以膏泽斯民:来。(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2.为(1)不为侵官:算作,是。(2)未能助上大

9、有为:名词,作为。(3)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6)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3.故(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2)故今具道所以:所以。4.度(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2)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3)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揣度,估量。5.事(1)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动词,做,从事。6.则(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2)某则以为:却。(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那,这。7.理(1)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2)为天下理财:治理,整理。8.知(1)则固

10、前知其如此也:知道。(2)则非某之所敢知:接受,领教。(3)熟为汝多知乎:知识。七、文言句式1.判断句(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3)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4.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作定语后置。答司马谏议书理解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11、:_,_,_。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4、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作者以“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6、_,_,_,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 _,_。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

12、如何做的:_,_,_。9、“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0、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参考答案】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8、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0、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