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五知识点与题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必修五知识点与题型.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高中数学必修5学问点第一章 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在中,、分别为角、的对边,为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a=_,b=_,c=_;sinA=_,sinB=_,sinC=_;在正弦定理中,已知两边与一角或已知两角与一边,可以求出其它全部的边与角。注明:正弦定理的作用是进展三角形中的边角互化,在变形中,留意三角形中其他条件的应用:(1)三内角与为180 (2)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面积公式:S=absinC=2R2sinAsinBsinC (4)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如:sin(A+B)=sinC,cos(A+B)=-cosC ,sin=cos,cos=sin运
2、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共有三种题型题型1 利用正弦定理公式原型解三角形题型2 利用正弦定理公式的变形(边角互化)解三角形:关于边或角的齐次式可以干脆边角互化。例如:题型3 三角形解的个数的探讨方法一:画图看方法二:通过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与与三边的不等关系检验解出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确定解的个数。2、三角形面积公式:3、余弦定理:在中,有,4、余弦定理的推论:,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共有三种现象的题型题型1 利用余弦定理公式的原型解三角形题型2 利用余弦定理公式的变形(边角互换)解三角形:凡在同一式子中既有角又有边的题,要将全部角转化成边或全部边转化成角,在转化过程中须要构造公式
3、形式。题型3 推断三角形的形态结论:依据余弦定理,当a2+b2c2、b2+c2a2、c2+a2b2中有一个关系式成立时,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而当a2+b2c2、b2+c2a2,c2+a2b2中有一种关系式成立时,并不能得出该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的结论。推断三角形形态的方法:(1)将已知式全部的边与角转化为边边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推断三角形的形态。(2)将已知式全部的边与角转化为内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通过三角恒等变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推断出三角形的形态,这时要留意运用A+B+C=这个结论。在两种解法的等式变形中,一般两边不要约去公因式,应移项提取出公因式,以免漏解
4、。正、余弦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求间隔 两点间不行通又不行视两点间可视但不行达两点都不行达求高度底部可达底部不行达题型1 计算高度 题型2 计算间隔 题型3 计算角度 题型4 测量方案的设计实际应用题型的本质就是解三角形,无论是什么样的现象,都要首先画出三角形的模型,再通过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进展求解。5.其他常见结论(1)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特殊地,(2)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在ABC 中,(3)两内角与其正弦值:在ABC 中,(4)、射影定理:(5)、设、是的角、的对边,则:若,则;若,则;若,则附:1. 三角形的五个“心”;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内心:
5、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旁心:三角形一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两条内角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一点.2. 到三角形三边的间隔 相等的点有4个,一个是内心,其余3个是旁心3.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定理:对角线的平方与等于四边的平方与. 第二章 数列 1、数列:依据_排列着的一列数 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_ 3 项数n. 如 3,6,9,12,15,18 a4=_ n=_ 4、有穷数列:项数_的数列 5、无穷数列:项数_的数列 6、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_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 7、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_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 8、常数列:各项_的数列 9 正项
6、数列:各项_的数列 10、摇摆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_它的前一项,有些项_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1、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的_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2、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13、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 假如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_,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_ 假如一个数列从第项起,_,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_ 通项公式 =+_=+_=+d(),中项()随意两数a、b肯定有等差中项 A=()随意两数a、b不肯定有等比中项,除非有ab0,则等比中项肯定有两个.前项与 推断与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
7、:(1)定义法:对于n2的随意自然数,验证为同一常数。(2)通项公式法。(3)中项公式法:验证都成立。性质1若_,则 若是等差数列,且_(、),则2=若_,则。若是等比数列,且(、),则_2若成是等差数列(其中),则也是等差数列。若成等比数列 (其中),则成等比数列。3 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4 , 5若公差,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常数列。若,则为递增数列;若, 则为递减数列;若 ,则为递减数列;若, 则为递增数列;若,则为摇摆数列;若,则为常数列.6若等差数列、的前与分别为、,且,则. 假如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是非零常数数列,故常数数列仅
8、是此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7 “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项与的最大值是全部非负项之与;“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项与的最小值是全部非正项之与。法一:由不等式组确定出前多少项为非负(或非正);法二:因等差数列前项是关于的二次函数,故可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但要留意数列的特殊性。正数列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成等差数列.假如两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它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原两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留意:公共项仅是公共的项,其项数不肯定一样,即探讨.数列的前项与与通项的关系:5.常用结论(1) 1+2+3+.+n = _
9、(2) 1+3+5+.+(2n-1) =_ (3) (4) (5) ; 6.数列的通项的求法:公式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如已知数列试写出其一个通项公式:_已知(即)求,用作差法:。如已知的前项与满意,求= ;数列满意,求= .已知求,用作商法:。如数列中,对全部的都有,则_;= . 若求用累加法:。如已知数列满意,则=_.已知求,用累乘法:。如已知数列中,前项与,若,求= .已知递推关系求,用构造法(构造等差、等比数列)。特殊地,(1)形如、(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后,再求。如已知,求= ;已知,求= ;(2)形如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倒数法求
10、通项。如已知,求= ;已知数列满意=1,求= .留意:(1)用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你留意到此等式成立的条件了吗?(,当时,);(2)一般地当已知条件中含有与的混合关系时,常需运用关系式,先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或的关系式,然后再求解。如数列满意,求= .7.数列求与的常用方法:(1)公式法:等差数列求与公式;等比数列求与公式,特殊声明:运用等比数列求与公式,务必检查其公比与1的关系,必要时需分类探讨.; 如(1)等比数列的前项与S2,则_;(2)已知数列 的前n项与,求数列的前项与(答: (2)分组求与法:在干脆运用公式法求与有困难时,常将“与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与. 如
11、求:= (3)倒序相加法:若与式中到首尾间隔 相等的两项与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与(这也是等差数列前与公式的推导方法). 如 已知,则_(4)错位相减法:假如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这也是等比数列前与公式的推导方法). 如(1)设为等比数列,已知,求数列的首项与公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5)裂项相消法:假如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与.常用裂项形式有:如(1)求与: ;(2)在数列中,且S,则n_;(6)通项转换法:先对
12、通项进展变形,发觉其内在特征,再运用分组求与法求与。如求数列14,25,36,前项与= ;求与: . 第三章 不等式1. 不等式的根本概念(1) 不等(等)号的定义:(2) 不等式的分类:肯定不等式: ;(3) 条件不等式: ;(4) 冲突不等式: .(5) 同向不等式: ;(6) 与异向不等式: .(7) 同向正值不等式: ;(8) 同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的同解变形: .(9) 肯定值不等式: .2.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反对称性)(2)(传递性)(3)(加法单调性)(4)(同向不等式相加)(5)( 6)(乘法单调性)( 7)(同向正值不等式相乘) (8)(平方法则)( 9)(开方法则)(倒数
13、关系)移项法则3.几个重要不等式(1)(2)或(当仅当a=b时取等号)(3)假如a,b都是正数 ,则称为正数、的算术平均数,称为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则,即 (当仅当a=b时取等号)(4) 极值定理:若则:若(与为定值),则当时,积获得最大值若(积为定值),则当时,与获得最小值 利用极值定理求最值的必要条件: 一正、二定、三相等. (当仅当a=b=c时取等号)(当仅当a=b时取等号)(7) 若,则(糖水的浓度问题)4.几个闻名不等式 (1)平均不等式: 假如a,b都是正数,那么 (当仅当a=b时取等号)即:平方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与平均(a、b为正数):特殊地,(当a =
14、 b时,) 常用不等式的放缩法: 5、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判别式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两个相异实数根 有两个相等实数根没有实数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若二次项系数为负,先变为正 6. 不等式大小比拟的常用方法:(1)作差:作差后通过分解因式、配方等手段推断差的符号得出结果;(2)作商(常用于分数指数幂的代数式);(3)分析法;综合法(4)平方法;(5)分子(或分母)有理化;(6)利用函数的单调性;(7)找寻中间量或放缩法 ;(8)图象法。其中比拟法(作差、作商)是最根本的方法。 7、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比拟法、分析法、综合法与放缩法(比拟法的步
15、骤是:作差(商)后通过分解因式、配方、通分等手段变形推断符号或与1的大小,然后作出结论。). 8 .不等式的解法(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根轴法). 步骤:正化,求根,标轴,穿线(偶重根打结),定解.特例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探讨;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解的探讨.(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先移项通分标准化,则(3)无理不等式:转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 (4).指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5)对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6)含肯定值不等式应用分类探讨思想去肯定值; 应用数形思想;应用化归思想等价转化 9、线性约束条件:由,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的线性约束条件目的函数:欲到达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的解析式线性目的函数:目的函数为,的一次解析式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的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可行解:满意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可行域:全部可行解组成的集合最优解:使目的函数获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