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2积累文言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的用法,句法知识,古文化常识等,培养文言阅读能力。3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难点:理解烛之武劝退秦师的基本理由,并思考其合理性。学习过程: 一、【资料链接】1了解左传。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左传以春秋
2、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地记述。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
3、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2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二、【知识积累】(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汜(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亡郑以陪( )邻 共( )其乏困 肆( ) 肄( )业 阙( )秦 秦伯说( ) 逢( )孙(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共其乏困 2、何
4、厌之有?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三)找出词类活用并写出意义和用法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烛之武退秦师 8、共其乏困 (四)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1、行李之往来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五)一词多义1、鄙鄙陋没世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蜀之鄙有二僧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越国以鄙远 2、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 3、以以其无礼于晋 以乱易整 越国以鄙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而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
5、利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5、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六)句式积累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是寡人之过也 合作探究1、第一段写到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二段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3、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 4、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
6、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巩固提高(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习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且
7、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矣D.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4、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
8、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试比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异同。 6、用自己的话给下列人物写一句话的评说。(可多角度、有创意地评论)(1)烛之武: (2)佚之狐: 7、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2)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4)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 (二)阅读介之推让禄,完成文后的习题。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
9、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释】晋侯:指晋文公。从亡:随之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禄:禄赏,封赏。献公:重耳的父亲。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晋献公死,儿子夷吾、孙子圉(y)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怼(du):怨恨。不食其食:
10、前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用作动词,后一个“食”是粮食的意思,名词。文:花纹,装饰。1、对下列句子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内弃之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C、焉用文乎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禄亦弗及 罪又甚焉盍亦求之 焉用文之A.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3、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写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B、介母
11、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C、本篇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译文: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译文: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译文: 参考答案一、(一)注音:汜(fn)南 佚(y)之狐 夜缒(zhu)而出 亡郑以陪(pi)邻 共(gng)其乏困 肆(s)肄(y)业 阙(qu)秦秦伯说(yu) 逢(png)孙(二)通假字1、(共,通“供”) 2、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3、 秦伯说 (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三)词类活用1、
12、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数词作动词。)2、晋军函陵 (军:驻扎,名词作动词)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4、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5、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作状语) 6、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封,使动,作疆界。) 7、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8、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资粮)(四)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3、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五)一词多义1、鄙(平庸,卑微)(自谦,代词)(边境)(浅陋)(地位低下)(以为边境)鄙陋没世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蜀之鄙有二僧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越国以鄙远 2、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低微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微小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则名微而众寡 小 3、以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以乱易整 介词,用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4、而今急而求子才 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顺承,连词 5、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越国以鄙远,
14、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 助词,还是,表商量(六)句式积累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二、合作探究1、这一段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2、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
15、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3、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烛之武抓住对方心理层层推进,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
16、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烛之武,挽狂澜于既倒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能深明大义,这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烛之武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他不卑不亢,胸有成竹,对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和
17、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打算。说辞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说服力。终于凭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三、巩固提高(一)1、C(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 2、D( 做 给予)3、A(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4、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5、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异:郑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6、示例:(1)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大勇:只身赴敌营,说服
18、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2)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可谓慧眼识英雄。 7、(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你知道那是很难的。(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3)(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 (4)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二)1、【答案】D 解析“田”指祭田,封地。2、【答案】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3、【答案】C 解析AB两项均为次要观点。C项全面准确。D项在文中并未显现此观点。4、【答案】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
19、。【答案】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答案】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