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2.梳理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3.理解文章内容、烛之武劝退秦师的基本理由,并思考其合理性。学习重难点:理解烛之武劝退秦师的基本理由,并思考其合理性。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文化常识(1)关于左传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其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2、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2)关于史书的几种常见体例: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国别体:是一种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例。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记传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直至清史的二十四史均采用这种体例。(3)古代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
3、种爵位。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都是被封爵的。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2.背景知识(1)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
4、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2) 秦晋围郑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因为
5、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而历史上秦晋两国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课前学习】1. 阅读文章,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本文相关的文化常识和背景知识。2. 借助课文注释及相关学习资料,疏通文意,完成相关文言字、词、句相关习题。(完成创新设计P20-p21理基础部分)【课堂探究】熟读、理解文章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 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和思路。(2)郑伯为何能成功劝说烛之武临危授命?(3)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目标检
6、测】完成素养提升训练基础素养巩固部分。【课后作业】1.完成素养提升训练课外阅读部分。2.熟读并背诵课文。参考答案【课堂探究】熟读、理解文章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2) 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和思路。第一段:秦晋围郑;(缘由、形势严峻)第二段:临危受命;(郑伯劝说烛之武见秦君)第三段:说退秦军;(灭郑无益于秦、晋国野心勃勃)第四段:晋亦撤军。(晋侯分析形势利弊,决定撤军)(2)郑伯为何能成功劝说烛之武临危授命?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3)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晋国反复无常,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晋国野心勃勃,贪得无厌,对秦不利,惟君图之。)(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字起作用,是晋文公仔细分析形势后的理性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