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梦令》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如梦令教案如梦令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
2、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
3、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
4、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5、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
6、”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
7、“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
8、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
9、,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解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喝酒喝了很长时间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
10、一下:放眼望去,你看到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
11、,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 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 如 梦 令 酒醉、景醉、人醉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
12、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解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
13、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 “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
14、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如梦令教案3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称“千
15、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
16、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
17、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
18、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
19、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如梦令教案4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
20、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21、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什么
22、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自由发言,略。) 讲: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
23、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师再次领读。 三、总结。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西江月 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
24、,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
25、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
26、,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解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
27、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如梦令教案5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二、通读全词,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
28、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 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
29、我们还要读懂它。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解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 :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人 : 沉醉 误入 争渡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
30、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1、一)画面1:溪亭日暮 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 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
32、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33、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
34、,再来一次。(再齐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 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
35、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还想到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词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
36、,在这里是怎样的入?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啊!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画面3:一滩鸥鹭 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分男女生读。 读着这个词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那场面是多么热闹啊!)一齐读(一滩鸥鹭上青天,那场面又是何等壮观啊,再来感受一次,读) 范读,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响)、划桨声、溪水流动声、欢笑声、水声),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
37、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再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再指名读)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多么开心。)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再来读一读,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
38、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读全词)。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你能不能读着读着
39、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 醉、记 、暮、兴) 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请同
40、学们再读一首词。(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题目一样,也一样;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句式一样;格式都一样;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都写到了醉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地品味。 上节课我们演唱了西江月,你们想不想听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
41、感觉的?(放音乐)有味道吗?课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给这首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子试试。 如梦令教案6 一.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
42、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
43、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
44、,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