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佛教空的含义 .pdf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33000838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佛教空的含义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佛教空的含义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佛教空的含义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佛教空的含义 .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佛教 空 的含义佛教的“空”,是社会中最被误解的概念:许多人把“空”看作是空无所有、 虚无消极、或视为万念惧灰的逃避态度等, 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 佛教的 “空”有三种内涵:首先,佛教认为,现象不是本体。 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不是永恒的“物自体” ,是随境迁流、 变化无常的、 不恒长的、 不论物理现象 ( 比如原子、原子核、物质、动植物、山河大地、太阳、星云等整个宇宙) ;还是我们人的心理现象 ( 比如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兴趣、需要、动机、情感、人生观等) 及生理现象( 比如生、老、病、死等 )都是变化无常的,是暂有的、不实在的、假有的,故说是“空”。例如考大学时,许多学生会产生“考试

2、焦虑症”,比如紧张、忧虑、失眠、心慌、心跳等。这一系列的考试焦虑症状, 是由于高考压力大这个因缘而致。高考过了以后,高考压力消失,考试焦虑症也随之消失。这考试焦虑症是暂有的、不实在的、假有的,故说是“空”。其二,佛教认为“空”不是“断灭”,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消极。而是要人放下成见、偏见,放下执著(钻牛角尖、固执 ),放下对别人的谴责,放下憎恨与不满,放下贪婪、嗔怒、痴迷等。从而让心灵获得自由、宁静、平和。也就是消除 (空掉) 种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因素, 减少(空掉) 大脑的内噪音, 使大脑处于放松宁静的良好功能状态。佛教认为, 只有不固着名利的人, 才能有正确的知见、正直的语言及端正的品行;

3、 只有不执著成见、 偏见的人,才能有正确地判断、理智明睿地思考; 只有不眷念权势的人, 才能以公心为社会作出番贡献。这就是佛教“真空妙有”的生活智慧。 淳法法师现代心理学的涤心疗法、 宣泄疗法、 无住疗法等, 其作用: 一是把内心中的烦恼、忧愁、悲痛、愤怒、敌视、仇恨、妒忌、猜疑等心理毒素清除掉。二是理智地淡忘人生中的坎坷和不幸、淡忘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 淡忘名利得失和荣辱毁誉等,使自己的心理世界一片晴空万里,祥和宁静。这正是佛教“空性”智慧思想的体现。中医治疗中的排毒疗法, 就是通过汗法、 吐法、泻法,把体内的有害物质清除体外,以达到治病强身的功效。也体现了佛教的“空性”智慧思想。此外,佛教

4、“空”的智慧思想,还体现于中国传统养生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即内心清静安宁; “虚无” 即善于排除种种杂念。这样则使心神安定不乱,心神主导五脏六腑机能活动的功能正常,真气因而调顺,疾病便无从发生。其三,佛教认为,“空”是”般若”的本质、它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 ;不属于“净”,也不属于“不净”。它是形而上的,是智慧的本体。所有的知识、概念、逻辑、推理、判断和理性,乃至伦理道德及一切佛法都是“般若”的妙用所以“般若”性空而生万法。总之。佛教的“空”是生活的智慧,它让你扫除心中的烦恼、忧愁、悲伤、痛苦、自卑等不良情绪, 放下既有的成

5、见、 偏见,摆脱贪婪、嗔怒和痴迷的蛊惑,还你内心一片“真空”,让心灵发出清澈的智慧之光。悦纳自己的一切遭遇,肯定自己的生活价值, 使你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有性灵的自由 (即心性不被境困 ) ,有醒觉的智慧。“空”使你得到欢乐自在,得到圆满成功。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佛教的“空”2008 年 2 月 22 日 佛学研究网当我们世俗人第一次给“空”下定义时,就把它看成“什么也没有”。就连以后因“空”而衍生出

6、来的和“空”有关的词,都因袭了这层含义,如空间、空旷、空空如也,等等。由于我们对“空”有了一个既定的认识,所以,当我们看到佛教的“空”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佛教“万法皆空”这一观点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 于是,在这个前提下, 我们就开始了对佛教的批判。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 佛教的“空”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含义。相反,佛教不仅坚定地肯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 而且还探讨了这纷繁复杂、 林林总总的现象背后不为世人所知的真实。佛教和我们一样,也认为事物是由条件构成的。他们称这些条件为地、水、火、风。而称“条件构成”为“因缘和合”。由于一切事物都是条件构成的,因此,条件在,事物就存在:条件不在,哪怕是仅

7、仅缺失一个条件,这个事物也不存在。这个事实说明由条件构成的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我们世俗人也承认这个事实。但是,佛教比我们走得更远。佛教认为由于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包括宇宙和人自身 ),所以,万物皆空。我们来解释一下这观点: 由于一切事物都是由条件构成的,或者说,一切事物都是因条件而存在的, 因此,可以肯定, 这些事物自身不是自身存在的根据,也就是说事物自身不能决定自身的存在与否。佛家便把事物自身不是自身存在根据的理论概括为万物“无自性”或“自性空”。这就是佛教所讲“空”的真正含义。事实也确是如此。 宇宙的“生命”虽然长久得不可预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有生,必然也有灭。宇宙间的事物虽然千

8、差万别, 但是从“自性空”上说,万物又都是相同的。我们说佛家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宇宙真理并不过分。我们并非不明白、 不懂得、不承认这个理论, 只是一遇到涉及物质利益、特别是切身利益问题时, 便忘掉了这个千真万确的宇宙间唯一的真理。那些坑国害民的“大人物”和“小人物”们,都认为他们,甚至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永恒存在,因此,才不惜一切手段聚敛钱财,以便为他们永恒的生命服务。佛教“性空”的理论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如果真正地明白人是“自性空”的,那么,我们就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命去伤害他人, 以及其他生灵的生命, 更不会为了人类的暂时利益去破坏承载着人类生命的自然

9、环境。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两个具有超时空意义的主张,一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是“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矣: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不可胜用矣”。 前者是当今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后者则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的。遗憾的是,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自以为文明的人们, 却道德沦丧、 金钱至上, 为了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毫无顾忌地掠夺自然资源, 破坏自然环境,致使地球上自然灾害逐年加剧。这是人类贪得无厌的果报。其次,倘若我们真正明白“诸法性空”的道理,那些经不住灯红酒绿、金钱美女、荣华富贵引诱的人们, 那些奈不住穷困境遇考验的人们,便会冷静地面对眼前的一

10、切,于是也就不会迈向万劫不复的覆灭的深渊。除此而外,还有一个甚深的理论上的意义。佛家所讲的“空”当然不是世俗人认为的“什么也没有”的“无”,但是,也不是老子所讲的“大道”。首先,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 - - - - - - - - - 因为世人所说的“无”即“什么也没有”是相对于具体的“有”讲的。正如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讲的那样:“言龟无毛,言犬也,非言龟也:言兔无角,言麋也,非言兔也。”这是说,我们说龟无毛,是相对于有毛的犬讲的,

11、并非只就龟一物而言:说兔无角,是相对于有角的鹿讲的,并非只就兔一物而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世俗人区别事物的方法。 因此,世人所说的“有”和“无”是相比较的结果。其次, 老子的“大道”有两个特点: 一、 “大道”虽无形象, 也就是说,“大道”虽不能为人感官所感知, 但它却是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 因此,老子才把“大道”称之为“无”。二、老子认为这个无形无象、不能为人感知的“大道”却是天地万物之源。用老子话说,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谓“有”即指构成有形有象具体事物的最初的质料。所谓“天下万物”即“种类相产”的最初的“种”与“类”。所谓“无”可以作这样的解释: 这些最初的 “种”与“

12、类”是从母体“大道”,即“无”中生来的。那么万物从母体中生出来的原因或动力是什么呢 ?古人认为是“自生”。“自生”即“自然而生”,非是他物有意使之而生,也非此物自身有意使自己生。这个“自生”就相当于佛教讲的“湿生”和“化生”,而后来的“种类相产”就是“卵生”和“胎生”。不管是“湿生”、“化生”,还是“卵生” 、“胎生”,老子的“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源。但是,佛教的“空”与前二者皆不同。首先,“空”没有“本源”的含义,它只是说明万物皆无自性。因此,万物是相同的。其次,佛教的“空”不著世俗的“有”、 “无”两边。 它既不在“有”, 也不在“无”:然而又不离 “有”,又不离“无”;它超然于二者之上,但

13、又与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空”与有、无的这种关系, 在认知论上来说远远超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佛教难以理解的方面。 正是这种难以理解才显现出佛教在理论上的高明。不仅如此,佛教在亲自证明的问题上, 也超了感官的体验, 这两点恰恰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信息来源:摘自清云法雨)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 - - - - - - - - - 佛教 空 的含义佛教的“空”,是社会中最被误解的概念:许多人把“空”看作是空无所有、虚无消极、或视为

14、万念惧灰的逃避态度等,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 佛教的“空”有三种内涵:首先,佛教认为, 现象不是本体。 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不是永恒的“物自体”,是随境迁流、变化无常的、不恒长的、不论物理现象( 比如原子、原子核、物质、动植物、山河大地、太阳、星云等整个宇宙) ;还是我们人的心理现象 ( 比如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兴趣、需要、动机、情感、人生观等)及生理现象 ( 比如生、老、病、死等 ) 都是变化无常的,是暂有的、不实在的、假有的,故说是“空”。其二,佛教认为“空”不是“断灭”,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消极。而是要人放下成见、偏见,放下执著( 钻牛角尖、固执 ) ,放下对别人的谴责,放下憎恨

15、与不满,放下贪婪、嗔怒、痴迷等。从而让心灵获得自由、宁静、平和。也就是消除 ( 空掉) 种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因素, 减少( 空掉) 大脑的内噪音, 使大脑处于放松宁静的良好功能状态。佛教认为, 只有不固着名利的人, 才能有正确的知见、正直的语言及端正的品行; 只有不执著成见、 偏见的人, 才能有正确地判断、理智明睿地思考; 只有不眷念权势的人, 才能以公心为社会作出番贡献。这就是佛教“真空妙有”的生活智慧。佛教“空”的智慧思想,还体现于中国传统养生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即内心清静安宁; “虚无”即善于排除种种杂念。这样则使心神安定不乱,心

16、神主导五脏六腑机能活动的功能正常,真气因而调顺,疾病便无从发生。其三,佛教认为, “空”是“般若”的本质、它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 ;不属于“净”,也不属于“不净”。它是形而上的,是智慧的本体。所有的知识、概念、逻辑、推理、判断和理性, 乃至伦理道德及一切佛法都是 “般若”的妙用所以“般若”性空而生万法。总之。佛教的“空”是生活的智慧,它让你扫除心中的烦恼、忧愁、悲伤、痛苦、自卑等不良情绪,放下既有的成见、偏见,摆脱贪婪、嗔怒和痴迷的蛊惑,还你内心一片“真空”,让心灵发出清澈的智慧之光。悦纳自己的一切遭遇,肯定自己的生活价值,使你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性灵的自由( 即心性不被境困) ,有醒觉的智慧。“空”使你得到欢乐自在,得到圆满成功。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