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林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教案-《林海》.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六年级教案:林海六年级教案:林海1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2、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四人小组讨论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今
3、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2、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
4、“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小结: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
5、:多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6、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7、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A、“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B、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C、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
8、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 “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
9、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六年级教案:林海2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联想部分。) 2总结全
10、文。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面对大兴安岭,产生了哪些联想? (2)认为大兴安岭是那么美,是不是仅仅因为它外表美? 什么叫“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大兴安岭与祖国社义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地域广,应用范围广。) (3)这里的“亲切、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和前面一句比较,在表达程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贡献,更觉亲切、舒服;第一次亲身来到大兴安岭之中,亲眼看见其美景,感到亲切、舒服。随着对大兴安岭的了解增多,认识由浅及深,对大兴安岭的感情更炽烈,认识更深刻了。) (4)看到林
11、场联想到什么?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含义怎么理解?为什么? (“日益”是什么意思?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读课文。) (5)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第三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兴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倍感亲切、舒服,感情更深,语气更加肯定了。) 2总结全文。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6题。 (2)找了课文中的反问句进行改写。 六年级教案:林海3 教学内容: 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学习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结
12、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 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
13、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
14、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 借景抒情,体会感情; 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 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 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习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
15、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习,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六年级教案:林海4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的思想感情。 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
16、,体会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
17、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
18、、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
19、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
20、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
21、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六年级教案:林海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
22、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
23、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 四人小组讨论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
24、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
25、、舒服 的。 2、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26、 分析: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
27、”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 六年级教案:林海6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28、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四人小组讨论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29、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
30、速阅读全文。 1、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心中感到亲切、舒
31、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
32、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
33、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 六年级教案:林海7 教材简析: 林海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一文。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文中既写了大兴安岭林区的美丽景色,又从不同角度赞美了它对祖国建设所起的作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展开联想,记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情感浓烈,文笔优美,句句是景,步步有情。作品表意凝练集中,抒情畅达痛快,目视整齐匀称,耳听节奏鲜明,其语言运用之妙,堪与诗歌媲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
34、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 朗读课文,学习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及教具使用 一、 启动激趣:(课件演示景物) 这里是祖国的绿色宝库,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这里山水景色奇秀,冰雪风光绚丽;这里是大山的王国,巍巍万里,雄浑粗犷;这里是绿树的海洋,浩瀚无垠,茫茫苍苍;这里有无尽的宝藏,珍禽在天,奇兽在山,香菌在林,锦鳞在渊。这就是闻名遐尔的大兴安岭林区。 二、质疑探究: 1 整体感知:谁能告诉大家,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 学习27自然段 (1) 抓住“美”,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自主学习课文。 (2) 小组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5、共同商讨。 (3) 交流汇报。(品词析句:如岭的色彩美,林、花的姿色美,木材的充实美,林场与人的和谐统一的美。体会的写作方法)相机出示文字图片。 (4)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读一读。 3 理解“兴国安邦”在文中的意思。 三、 总结梳理 老舍先生看着这温柔的岭,看着这漫山遍野的青松白桦,激情难却,浮想联翩。从千山一碧想到广厦良材,从万古长青想到综合利用,从大兴安岭想到兴国安邦无论想到何处,看到何处,他所有的感受都是亲切舒服。 (1)文中几次出现这句话?在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的感情有如此的变化? (3)指名学生看板书总结。 四、 应用验证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收集的资料,以导游
36、的身份介绍林海。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 引情入境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充分地读,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不断升华 课内与课外结合,积累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林 海 景 美 物 美 人 勤 岭(多) 林(多) 花(多) 木 场 高、矮 起伏 深、浅 长、短 林海绿浪 广厦良材 砍栽 横、竖 温柔、明、暗 综合利用 松 桦 色彩 衫 裙 绣花鞋 祖国建设 兴国安邦 线条美 姿色美 充实美 和谐美 评课: 1从教学思路上看,教师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己体会文章中的美感。可以看出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开课教师就用优美的图画
37、和语言让人耳目一新,使人感到林海给人以悦耳悦目的美感享受。 2第二部分抓住“美”,让学生读品悟,采用小组讨论形式,抓住“美”就抓住了文章表现的方法和内涵。合作中着重点放在对“美”的探究上。这一点教师做得最为突出。 3教师在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通过句子的对比,品味文章的写法,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美感。巧妙之处是教师让学生放开说,对句子的对比学习,收拢恰到好处。 4在这节课上,可看到教师让学生去欣赏优美的句子,去评析优美的句子。如,读文后,学生说:“大兴安岭上穿绿衫,下穿白裙,脚穿多彩的绣花鞋。”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5整体把握上抓住了“兴国安邦”。教师在
38、引导学生理解“兴国安邦”时,引导总结得好,理解得好。三次“亲切舒服”处理得好。 6授课中设计“导游”和“广告词”想法好,但应放在第二部分学生汇报处或专门作为语文实践课来上。课堂上的诵读不够。 六年级教案:林海8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的联想,从而体会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
39、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岭” 1、个别读第2 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体会温柔,长满珍贵的树木,决不是光秃秃的岩石。每条岭的线条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一样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