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儿童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幼儿园到儿童中心.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幼儿园到儿童中心从幼儿园到儿童中心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人物档案 曾晓东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管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XX年,任日本九州大学教育学部短聘教授,讲授“教育调查中的混合研究方法”;20XX年,任欧盟伊拉斯莫斯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IOE)和丹麦教育大学(DPU)。近年来,发表过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XX(蓝皮书)学前教育困惑与抉择等作品。 一位前辈曾经告诉我,不同年龄的人纵观历史的视角不同。年轻的时候看历史,习惯于关注过去和现在的差异;老了以后看历史,更多地发现现在与过去的联系,让历史成为审视自
2、己和當下的一把尺。岁月的磨砺让人与社会、传统和解,认识到社会本身的稳定性。 近年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中国学前教育的办学主体、关注重点、内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过于显著,以至于我们将变革视为当然,没有时间回头看看走过的道路。20XX年,新西兰普及了对34岁儿童的每周20小时免费服务。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新西兰妇女和儿童权利运动与社会变化的结果,也是学前教育理念演进的反映。回顾这个过程,我们能够认识到,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学前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到底是什么。 儿童中心:从慈善机构到学前教育的主要供给者 19601980年,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新西兰虽然不
3、像同时期的欧洲各国风起云涌,但社会政策仍受到了家庭观念和女性解放的影响,奠定了如今社会政策改革的发展基础。 (一)1960年之前的早期教育服务格局 和英国、澳大利亚一样,“早期教育与看护中心”(ECEC centres)是为那些“不幸的、必须工作的”母亲服务的机构,这些机构没有教育要素,服务质量不佳,有的是纯粹私立机构,有的由非营利机构运营,有的则是单位附设。新西兰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绞死的女人明妮迪恩(Minnie Dean)就是因为虐待和谋害所看管的儿童被判刑的。直到现在,新西兰南岛地区的家庭还经常用这个名字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她身着黑色长衫,拎着一个装着死婴的衣帽盒子,形象地记录了那些不幸的
4、孩子和他们的母亲的遭遇,也说明了早期教育与看护中心的起源和定位。 同一时期,除了早期教育与看护中心,新西兰的早期教育机构还有幼儿园(kindergartens)和游戏中心(playcentres)。 新西兰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于1889年,实施福禄贝尔的教育理念,为孩子提供上小学前的教育。幼儿园不收费,但要求捐款和家长筹资,并让有经验的高级教师组成专业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家长也要参与一些辅助性的运营与管理。最初,幼儿园独立于政府,但从1906年起,开始接受少量政府资助。1948年,政府开始资助幼儿园教师培训,这标志着幼儿教师专业性的开始。1980年至今,新西兰的幼儿园被认为是高成本的专业机构,幼儿教
5、师为教师工会的会员。 游戏中心,最早是由二战期间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专为因丈夫上战场需独自在家抚养儿女的妻子们而建立的。游戏中心的理念是“快乐儿童,幸福家庭”,强调让幼儿通过游戏进行学习,呼吁父母深度参与幼儿教育。与当时占主导地位、强调严格秩序和规训的教育理念相比,游戏中心的早期教育概念非常先进。战争结束后,由于“婴儿潮”的出现和女性就业率不断上升,游戏中心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于1948年建立了全国性组织,并在各地区建立了分部。游戏中心还向家长提供六级证书(level 6 Diploma)课程,向新晋父母提供短期培训课程,而七级证书课程(有学士学位)只能由具有教师培训资格的游戏中心提供。 由
6、此可见,上世纪60年代之前,以看护为目的的儿童中心与以教育为目的的幼儿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轨道:前者是典型的社会救助范畴,属于社会事务部管辖;后者属于教育部管辖,是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游戏中心则是新生事物,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塑造全新社会生活、家庭社会方式的尝试,其中蕴含了许多社会主义的“特征”,如地区组织自治、尊重少数群体(毛利)文化和家庭生活中的性别平等。新西兰这个安静的岛国,就在这样的早期教育供给格局中,走进了风起云涌的20世纪60年代。 (二)“平等时代”对学前教育供给格局的改造 二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现,那个时候出生婴儿经历了战后经济的稳定与高速发展,精神世界不断被丰富。到了196
7、0年,这些孩子们长大了,给社会带来一次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大革命”。 新西兰没有经历“五月风暴”那样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但它还是能感受到这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带来的影响。由于和家庭生活方式、女性就业联系密切,学前教育首当其冲地受到社会思潮、社会变革的影响。1971年,学前教育调查委员会成立,强调整个社会要重视职业女性的学前教育需要,呼吁游戏中心、幼儿园、企业、行业协会重视并满足单亲母亲和在职母亲的需要。 在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面前,社会舆论和政治环境都定位于普及平等的学前教育机会。197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早期教育和看护大会(ECEC)在新西兰召开,强调消除看护和教育之间的壁垒,
8、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都应该承担起教育、看护和健康的责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以“看护”导向的儿童中心、以“教育”为定位的幼儿园和以家庭建设为特征的游戏中心,都在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幼儿园继续维护自己的专业地位,坚持3位老师、45名幼儿,上、下午分部制服务的格局。但在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面对上、下午分部制不能适应在职母亲需要的状况,幼儿园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直到1988年财政制度改革,才开始提供全日制服务。 游戏中心保持了自治、家庭主义和尊重少数族裔文化的特征,游戏中心全国联合会与毛利社区合作,将毛利文化引入学前教育课程,在20世纪60年代,毛利社区中的游戏中心就增加
9、了200多个。与此同时,游戏中心对于支持女性就业持反对态度,它将自己定义为促进社区互助的机构,不是为了方便母亲工作而把孩子“一放了之”的地方。 相对于幼儿园的保守、游戏中心的家庭主义,儿童中心不断提高质量,逐渐弱化其“不幸女性”支持机构的特征,利用政府补贴,扩大对普通家庭提供服务。直到今天,儿童中心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新西兰最主要的学前教育服务形式。 “平等时代”是新西兰学者Helen May对19601980年的概括,她认为,这个期间是学前教育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转折点”。在争取女性权利、少数族裔和儿童权利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体系三个独立的供给渠道开始“趋同”:儿童中心逐渐增加了“教育
10、”的内容,也逐渐被“正常家庭”所接受;游戏中心把社区建设与儿童教育联系起来,推动毛利人社区和毛利文化的发展;幼儿园虽然保守,但通过早期教育教师工会与全国幼儿园联合会持之以恒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专业化发展方向与社会整体福利相冲突的案例。 两个政策“波”:奠定学前教育供给格局 20世纪80年代对新西兰来说是一个“喧嚣”的时代,各种改革政策纷纷涌现,把新西兰改造成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社会。在公共政策领域,与市场激励和效率导向相对应的政策落脚点,便是重新思考公立和私立部门之间的界限,将市场引入学前教育供给体系中。 第一波:五岁之前(Before Five)报告发布 在市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政府提供的
11、各种公共服务项目都以“公共提供还是私人提供更合适”加以审视和评估。作为最大的公共部门,整个教育体系都要对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进行系统评价,回答政府怎样投资更加有效,怎样实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共存,以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率。学前教育部分评估报告题为五岁之前,由Anne Meade担任组长,该报告也被称为“Meade报告”。 学前教育评估工作组对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进行系统诊断时,发现政府的学前教育补贴严重偏向幼儿园,而对其他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资助不够充分。19881989年,总共7千万新元的财政投入中,幼儿园获得了5千万的补助,但仅服务40%的在园幼儿;儿童中心最多获得了1千万的财政补助,但仅
12、服务20%的在园幼儿;游戏中心获得320万的财政资助;其他所有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合并获得150万新元的补助。与此同时,教育部还为幼儿园和游戏中心提供80%的基建经费,社区儿童中心可以申请平均为5000新元的开办经费,营利性私人儿童中心没有任何建设补助。 这种不合理的资助显然不符合政府经费的效率标准,于是,Meade报告提出了改革的政策建议: 行政管理 第一,办学许可要在与社区协商的基础上确定服务内容,条款应该涵盖服务目标、课程目标、员工聘用政策、教师发展、家长教育、行为规范、问责机制和理事选举办法;第二,在教育部建立学前教育管理部门。 财政管理 第一,不再区分儿童中心和幼儿园,引入统一的、按
13、服务小时计算的打包资助制度,资助水平参考因素包括幼儿的年龄、幼儿园规模和地点,不包括家长的贡献程度;第二,为幼儿园、游戏中心和非营利儿童中心建立财产抵押贷款,取代之前的学前教育基建项目;第三,酌情而定的资产支出只用于支持无法资助学前教育服务的社区。 政策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幼儿园的运行基础。在此之前,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专业发展资金由政府单独支付,运行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和维修费用也能获得政府补贴。从1989年开始,幼儿园与其他学前教育机构一样开始接受政府打包资助,收取学费,并开办全日制服务。 第二波: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发布 统一行政和资助政策后,新西兰政府开始着手开发适合多样化的学前教育供给机构和多
14、元文化课程。怀卡托大学教授玛格丽特卡尔(Margaret Carr)领导了此项研究,她以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和尤金布朗分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于1996年推出了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并用毛利语命名为Te Whriki,意为“编织的小垫子”,表达了该课程框架的每一股(目标),都需要不同的课程加入纬线的意蕴。 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标准采用了和传统的课程发展框架不一样的概念。传统课程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PIES,physical, intellectual, emotional and social skills)来划分,而新西兰
15、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开发了五个目标(strands),它们分别是: 福祉(Well-being):幼儿生活在健康、安全和关爱的环境中; 归属(Be-longing):幼儿及其家庭感觉自己是其中的成員; 贡献(Contribution):每个幼儿都是平等的,其贡献都应被重视; 交流(Communication):鼓励和保护幼儿用言语和非言语、用符号和多种途径进行创作和表达; 探索(Exploring):让幼儿在积极探索环境中获得学习。 课程框架推出后,很多学者提出了批评,认为其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给儿童中心和教师带来了压力;再加上学前教育教师短缺,教师流动性较高,教师解释幼儿学习过程和调整教学的能力
16、一直是很多儿童中心担心的话题。然而,20年后,该课程框架给新西兰的学前教育带来了国际性的声誉,“学习故事”也借助这一独特的课程框架走向世界,成为新西兰学前教育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这个时期的新西兰被Helen May概括为“质量时代”(Age of quality),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是投入质量,即在财政投入不能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通过统一资助标准,激发体制活力;第二层是质量标准建设,用坚实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有效的支持体系和不断积累的教师评估案例,持续地通过“学习故事”及其评估,夯实学前教育的质量基础。 两个“政策波”构建了“质量时代”,也给新西兰带来了稳定发展的学前教育供给体系。新西兰用不足GDP1%的财政支出,保证了34岁幼儿学前教育的普及。尽管不断有人对未来的走向产生怀疑,但至今为止,新西兰学前教育仍然在全世界具有标杆意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