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4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0788057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4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4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4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4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知识与能力4模块四 中学生学习心理模块四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 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含义: 感觉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 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 知觉的含义: 知觉指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的过程。 知觉的特性: 1、 知觉的理解

2、性; 2、 知觉的选择性; 3、 知觉的整体性; 4、 知觉的恒常性。 二、 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 响因素。 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影响因素:( 简答题) 注意对象的特点 个体因素 活动目的与组织 三、 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

3、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1、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情绪记忆; 语义记忆(逻辑记忆); 动作记忆。 2、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 3、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4、 记忆按感知器官可分为: 视觉记忆型 听觉记忆型 嗅觉记忆型 味觉记忆型 肤觉记忆型 混合记忆型 5、 按意识类型可分为: 无意识记、无意回忆、有意识记、 1 有意回忆。 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的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完整统一的过程。 遗

4、忘的含义: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确认。 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85年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指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 记忆遗忘的消退说 遗忘的干扰说 遗忘的压抑(动机)说 遗忘的提取失败说 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5、,促进对知识 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 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 加工处理的质量;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 四、 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 1、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3、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4、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5、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 经验思维 理论

6、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1、 认知发展的机制 1)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 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 2) 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 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本质:同化

7、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 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 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前运算阶段(2-7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情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体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具体运算阶段儿

8、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认识命题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3、 认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简答题) 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 问题表征的方式 思维定势 功能固着 动机与情绪状态 酝酿效应与原型启发 五、 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因素。 学习动机的

9、功能: 激发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功能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目标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巴普洛夫、斯金纳) 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缺失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3 认识和理解需要; 审美需要; 生长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

10、兰和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是个体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获得成功的动机。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趋向成功的倾向: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 倾向; 避免失败的倾向:为了避免因失败而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不良情绪。 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个体趋向成功的倾向大于避免失败的失败,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在遇到一定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相反,如果很容易获得成功,反而会减低他的动机。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 目标理论: 学生的成就目标可以分

11、为两种: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 掌握目标:任务卷入,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表现目标:自我卷入,目标定位好名次和好成绩上,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掌握目标比表现目标更能促进成就动机、信念与技能的发展。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 韦纳发现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他认为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4 稳定归因与非稳定归因; 可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 稳定性:能力、工作任务难度,其他的 均为不稳定。 因素来源:能力、努力、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部(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部(外控)。 可控制住:只有努力

12、一项是可以凭个人 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为不可控。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 个体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一是直接强化; 二是替代强化; 结果因素强化 三是自我强化。 一是结果期待; 先前因素期待 二是效能期待。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 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 动机训练;

13、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 观。 2、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 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 平; 3)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 惩。 六、 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分类: 1、 正迁移和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

14、迁移:(助长性迁移、积极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抑制性迁移、消极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2、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产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3、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态度和动机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4、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

15、水平的 不同,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 5、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 制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顺应性迁移: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用外界的变化。 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补:近迁移和远迁移: 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迁移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 学习迁移的理论: 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与关系转化说等。 1、 形式训练说:(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 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形式训练说的基本主张是迁移 5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