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课时33 法律与教化 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课时33 法律与教化 学案(教师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课时33法律与教化主干知识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2)东周时期,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2.导火线: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3.表现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法治商鞅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抉择(1)儒家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宣称“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易错陷阱:性善论与性恶论(1)“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2)“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3.唐朝时期(1)法律: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并颁布永徽律,后
3、又撰成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教化:唐朝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知识补遗:外儒内法(1)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国家政权实行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2)它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依赖法家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相济。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概况时期法律教化宋元宋朝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元朝在司法实践中也广泛援引唐律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
4、范;吕氏乡约是儒学人士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乡约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2.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唐律疏议,再至大清律例,一脉相承,沿革清晰。除律外,令、格、式、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这些法律形式虽名称不一,但在法的效力渊源上基本相同,都是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
5、益,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政治控制,因而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而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1)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2)国家法律形式多样,体现国家意志。(3)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4)刑法体系发达,民法发展滞后。知识补遗:乡约(1)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它是通过士大夫自发的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制度。(2)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成文乡约,它的诞生对后世的社会教化和乡村治
6、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进程内容渊源罗马法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发展“日耳曼法”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颁布的“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法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普通法系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民法系(“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融入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形成了民法系,又称“大陆法系”(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
7、基本特征1.共同特征:(1)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议会行使)、行政权(行政机构行使)和司法权(法院行使)。(2)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3)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2.局限性:(1)过分强调保护私有财产。(2)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三)宗教伦理与教化1.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1)发展: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2)地位:基督教影响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3)评价: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8、,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2.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1)主张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2)评价: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迫害“异端”。3.中世纪西欧伦理与教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伦理与教化的特征。中世纪神权统治下,人的精神(人性)和自我受禁锢和压抑。三、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1.新中国
9、的法治建设进程(1)改革开放前1949年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历程。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
10、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2)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后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文明创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考主题一、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法治与教化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的发展脉络1.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启动(
11、1)儒法合流:在国家治理手段上,汉初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德刑关系上,形成以德政为主、以刑罚为辅的理论。(2)以经注律:汉代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来解释现行法律条文。2.魏晋南北朝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1)含义:引礼入律是指通过国家立法的渠道,儒家经义直接上升为法律条文或法律制度。(2)表现:大规模的引礼入律从魏晋时期开始,一些体现儒家伦理纲常精神的礼仪制度纷纷入律。3.唐代 一准乎礼(1)唐初定律,以礼为主。一方面把礼仪道德规范直接纳入法律;另一方面,立法者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立法依据,或用儒家学说阐释立法的理由,使礼法紧密结合。(2)实质:“法”为“礼”服务
12、,基本特征是用暴力维护封建伦理关系。4.宋代天理人情国法(1)含义:司法官兼顾法理情三者的关系,判案时不仅依据法律文本,还依据经义、天理、人情等,更注重社会效果。(2)实施:对于不同刑罚要区别对待,实行“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原则。5.明清明刑弼教(1)含义:将刑罚和教化并列为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知法、畏法从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2)发展:明刑弼教开始于宋末,定型于明初,为清朝所遵用。特别提醒: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国家社会治理中的“礼法结合,儒法并用”(1)积极: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儒家传统道德伦理;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
13、和社会矛盾。(2)消极: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及随意性;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人民法治意识淡薄。二、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1)规范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2)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民主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3)完善国家治理体系。(4)维护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度阐释从内容上(1)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2)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从指导方针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
14、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任务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基础目标上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1)“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2)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因此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素养提升(2021衡水模拟)2019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
15、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说明我国()A.发展经济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转移C.改善民生以国家制度改革为前提D.国家治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解题思维:明立意(1)主题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2)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简题干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说明排干扰定选项D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罗马法的特征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的核心,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2.从形式上看:从习惯法、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进,体现出与时
16、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的特点。3.从内容上看: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有力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5.从局限上看:体现出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6.从指导原则上看:渗透自然法原则,宣扬平等、人权、理性等法理精神。拓展延伸: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1)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形成法典、法系(法典系统化)的过程。(2)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繁荣了大陆法系。(3)
17、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法律渊源和法官地位上存在明显不同。(4)近代法律制度在继承罗马法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5)西方中世纪法律分为世俗法和教会法,罗马法和教会法是西欧中世纪的法律基础,法律适用范围从少数男性公民扩大到全体公民。二、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罗马法的价值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3.罗马法蕴含的人人平等、追求公正等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素养提升(2021烟台模
18、拟)材料法国1804年颁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封建特权,规定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规定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等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这部法典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其体现的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分析其影响。解题思维: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具体情况限定项法国,1804年求答项指出其体现的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分析
19、其影响提示项根据材料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抓关键信息转化信息信息自由平等原则信息自由平等原则信息财产自由原则信息契约自由(或商品经济行为自由)原则信息否定封建特权信息法制与政治的关系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1)原则:自由平等原则,契约自由(或商品经济行为的自由)原则,财产自由原则(或者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等。(2)影响:弘扬了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时代精神,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保障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调动了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巨大热情与积极性,有利于法国的对外战争;确立起现代民法体系,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真题体验角度一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罗马法与近代法律的关
20、系1.(2016全国卷T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解析:选A。材料中“从来没有消失重新出现”,说明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产生深远影响,故A正确;罗马法仅是欧洲近代社会法律的基础,而不是确立了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不同的行为规范,故B错误;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故C错误;欧洲历史的发展方向是由专制走向
21、民主,由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罗马法无法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故D错误。角度二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罗马法的形成2.(2018全国II卷 T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变革。A说法错误,贵族随意解读法律受到限制,并非特权取消;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民法大全颁布,罗马法体系形成,故B错误;自由民获得
22、公民权是在万民法实施的罗马帝国时期,D错误;平民与贵族斗争,成文法出现,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受到限制,这一时期属于公民法时期,公民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因此C正确。新题预测1.周礼中有三宥三赦规定:对有罪行的人,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属于这三种情况的均应宽大处理。说文曰:“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天、地代表阴、阳,人乃天地化生之物;化生又涉及五行运化之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A.体现出丰富的儒家仁爱观念B.蕴含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C.充斥着复杂纷繁的迷信思想D.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解析:选B。材料“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体现的是顺应自
23、然的哲学理念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B正确;材料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无关,A排除;材料与迷信思想无关,C排除;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排除。加固训练: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统治阶层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更注重民的作
24、用,这表明统治阶层在对社会治理中认识到了百姓的作用,体现了理性的态度,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鬼神的崇拜,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对“民”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的认知,不是表明鬼神的负面影响,排除D。2.在唐朝的基础上,宋朝女子财产继承制度随着两宋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法律、敕、案例对女子财产继承的范围、继承的方式、继承的份额作了详备的规定,保障了女性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解析:选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事法律关系
25、与法律规范的新发展,对女子继承权的细密规定就是表现之一,故B正确;宋代法律对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规定说明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幅提高”说法错误,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故C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并没有取得法律赋予男性的诸如宗祧继承权和爵位继承权等权利,故D错误。3.“父亲即教师”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虽时强时弱,却贯穿始终,成为古罗马教育的显著特色。它是父权制下的古罗马人对“教育即生活”的天然而深邃的理解,还是学习希腊文化时保持其独立的根本原则。材料反映出()A.开创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B.
26、强调家庭对教育的决定作用C.弘扬罗马民族的传统文化D.体现自然法理念的深入人心解析:选C。材料中“父亲即教师”成为古罗马教育特色,蕴含着尊重权威、遵循传统、崇古法祖、家国情怀、追慕先贤等理念,这反映出“父亲即教师”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民族立场,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意在弘扬罗马民族的文化,C正确;A错在“开创”,排除;B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自然法理念的影响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备选习题: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就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义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义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A.社会主义核心价
27、值观受传统礼义影响较大B.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C.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就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义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义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可知,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诠释,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故B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义影响的程度,故A错误;“精髓”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故D错误。拓展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特征(1)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2)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当代各种思潮、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3)包容性。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为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4)超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等,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超越。(5)开放性。开放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和时代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提供源泉和动力。第 22 页 共 22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