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

上传人:蟋*** 文档编号:285455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考点一:近代中国思想文化 2017 年高考 01.( 2017 年天津卷文综历史 4) 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 A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学习器 物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近代中国东西方交流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

2、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02.( 2017 年海南卷单科历史 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 “西用 ”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 “中体 ”,这是对

3、 “中体西用 ”思想的实践,故 B 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 A 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 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 D 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中体西用思想 中体西用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 题以清末科举特科考试的论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 “中体西用 ”思想的理解,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契合了 “西学东源 ”和 “中体西用 ”的历史学术热点问题。材料给出的论题实际上反映的是 “西学东源 ”,该理论来源于传统的 “中国 ”观念,华夏文化中心观念预设了华夏文明优越于任何异域文明,因而在处理来自西方的学术上严防“以夷变夏

4、”,维护华夏文化的独尊地位。 “西学东源 ”给予西学以合法的地位,从而为“中体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0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 2017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841 年 ,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这反映了 A. 向西方学习成主流思潮 B. “ 中体西用 ” 思想开始萌发 C. 经世致用影响学术著作 D. 魏源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答案】 C 04(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2017 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鸦片战争后, “ 西学中源 ” 说一度盛行

5、,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 “ 采西学 ” 是 “ 失礼求诸野 ” ,是光复旧物。这种 说法 A.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 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答案】 B 【解析】 A 表述不恰当,错误; “ 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 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 故 B 正确, D 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C 错误。 05(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17 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

6、 “ 四达之地 ” 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 “ 孤悬岛国 ” 的物种 ,一旦有 “ 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打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者也。 ” 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 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 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答案】 B 【解析】 材料指外来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内地旧物种往往被淘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中国优于世界各国的排外思想,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排除 A;材料不能体现 “ 宣传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 ,排除 C;严复是资产阶

7、级维新派, “ 民主革命 意识的传播 ” 说法错误,排除 D。 06(江苏省镇江市 2017 届高三三模(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 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 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 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 ” 材料中的 “ 新学 ” A. 倡导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B. 主张 “ 绝对平均主义 ” C. 提倡 “ 中体西用 ” D. 倡导 “ 维新变法 ” 【答案】 D 07(山东省实验中学 2017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 试文综历史试题) 康有为在上

8、清帝第六书中说: ”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辩矣。 ” 这表明康有为的主张 A. 触动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 B. 阐明了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 C.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 D. 明确了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来看,康有为提出 “ 稍变祖宗之法 ” 说明他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所以 A 项错误;也能说明作者并未表明改变君主 专制政体的合理性,以及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所以 B、D 项错误;他提出变法是为了 “ 守地 ” ,说

9、明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所以 C 项正确。 2016 年高考 01.( 2016 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016 年 4 月至 6 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 8 分) 【答案】 ( 2)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

10、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 【解析】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与卢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就是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属于比较简单的考题,仅仅考查了记忆,这就要求 高考复习中不能忽视基础史实的背诵问题;第二问中西结合,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结合甲午战后中国的时代背景不难分析出答案。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时间的背景、原因等的分析,要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0

11、2.( 2016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8) 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 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 A项错误;材料中“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清政府对维新派活动是限制的,故 C 项错误;严复在

12、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 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的,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 D 项错误。 【考点定位】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 报纸影响 03.( 2016 年上海单科卷历史 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答案】 B 【解析】 试题

13、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 近代洋务运动的主要思想, “体 “,即根本的意思。 “用 “,即具体的措施。 “中体西用 “就是将西方的器物用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强大。它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它强调的是器物的进步性,而不是制度上的进步。 A 选项是文化层面; B 选项是器物层面; C 选项是礼教; D 选项是思想文化,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名师点睛】“中体西用”是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 “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西学 “指近代传入中

14、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04.( 2016 年上海单科卷历史 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 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

15、对洋务运动 【答案】 A 项 3 分, B、 C 项 1 分, D 项 0 分 【解析】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名师点睛】我们往往对慈禧太后的印象都是冥顽不化,因循守旧。其实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持中国进行改革的,但这种改革是有一定限制的。清朝末年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往往称之为清末新政。新政中涉及到了预备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制度等等。但这都是一种被迫的改变,而且为时已 晚,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05( 2016 届四川绵阳高三第三次诊断考文综历史试卷)民国二年袁世凯组成“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民国三年,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后仅三个月,

16、就下令取消国会,改任梁启超为币制局总裁。十二月,梁辞去币制局总裁之职。后袁世凯又任命梁启超为政治顾问,梁启超都推辞未就。这说明梁启超 A.由维新改良转向民主共和 C.坚持民主宪政的追求 B.助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D.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梁 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始至终没有主张过民主共和,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梁启超都推辞未就”可知,梁启超不赞同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民主宪政的追求,故 C 项正确;“政治立场摇摆不定”与材料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7、维新思想 梁启超思想 06.( 2016 年海南单科卷历史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 分 ) 材料 1896 年,梁启超曾说, “ 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 ” ,而中国即使 “ 近今之通人 ” 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 “ 书之备与不 备也 ” 。他说: “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 而 “ 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

18、。 ” 因此,他认为: “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6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6 分 ) 【答案】 ( 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6 分) (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6 分) 【解析】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康梁维新思想 梁启超的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以梁启超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

19、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 学习经历了“器物 制度 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康梁维新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最大意义是思想的启蒙,因此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多次对其进行考察,这应该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本题从题目设计上来说,第一问的解答基本紧扣材料,第二问的解答则更多地运用所学知识,题目难度不大。从社会热点来说,是不是契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梁启超的小儿子梁思礼去世的热点呢? 2015 年高考 01.( 2015 年新课标卷文综 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20、”;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 B 错在“崇洋媚外”与事实不符 ; C 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器物与制度的关系; D 错在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

21、来文明的抵触。 【考点定位】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本题出题的思路比较清晰,关键就是找到洋务运动的弊端。我们知道群众基础是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群众基础雄厚,才能使改革自上而下顺利进行。人民对洋务运动的鄙视反映出的正是洋务运动脱离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群众思想的顽固会使改革受到这么大的阻力。这也反映出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形态的影响。抓住历史问题的实质,找到社会意识是本 题的主要考察点,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02.( 2015 年新课标卷文综 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

22、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风行后被禁止,说明该书在当时被社会人士所认同但是遭到了政府的抵制。这就反映出他的思想违背了政府的意志,与统治阶级的思想相违背。结合史实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的著作被政府禁止。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因此 A 选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因此 B 不选;康有为是

23、拥护孔孟思想的,强调“托古改制”,并没有颠覆孔孟学说, D 错误。 03.( 2015 年山东卷文综 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同时注意时间“ 19世纪 70 年代初”。分析选项, A

24、符合题意;“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 B 项被排除; C、 D 两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制度,与洋务运动的内容不符。 04.( 2015 年四川卷文综历史 4) 1893 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人才的匮乏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 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

25、的能力。根据 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 ”,结合后面三句话的具体说明,即可知材料内容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出 洋务运动时期对外交事务精通的专业人才匮乏的信息。 A 项“中外交涉”, B 项“顽固派的抵制”, C 项“立宪思想”无从体现,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正确答案选 D。 【考点定位】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洋务思想及其实践 【名师点睛】本题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主题相关内容 洋务运动,作为考查素材。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 开端,是高考重要内容,本题考向比较明确。正确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即

26、读懂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材料“ 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 ”这是关键句(中心句),即体现题干材料主旨。所以,在平时的复习和备考进程中,要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05.( 2015 年江苏卷历史 7) 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考点定位】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在体制上,由于近代国际法的输入,清政府由此对以国家主权平等、交往、利益对等为核心的近代外交原则与秩序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由传统 藩贡体制向近代外交体制的嬗变。不可否认,在晚清中国融入近代国际法秩序的历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高中历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