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 2017 年高考 01.( 2017 年北京卷 文综 历史 12) 2016 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 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B. C. D. 【答案】 A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需要掌握相 关知识的细节性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 02.( 2017
2、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25)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C 【解析】 A 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 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 B 项错误。 D 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到政治权利
3、问题。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 C 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汉初经济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并识记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中档。学生只要准确记忆汉代 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即可答对,但答对的前提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本题整体看并不难,但要读懂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才能甄别出 D项是无关项,要准确记忆 A 项的现象出现在明朝时在可以。 03.( 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26) 表 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
4、 以下 24 17 3% 20 130 103 74 1% 131 300 10 7 2% 300 以上 2 1 4% 小计 139 100% 表 1 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 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它以唐代后期的均田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能力。本题是我认为最有智慧的一道题,本题学生这容易选择 BC 两项,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可能
5、会产生定势思维的错误,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二是学生忽视了 材料数据,不知道多少亩土地算是自耕农。 04.( 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名师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
6、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 05.( 2017 年海南卷单科历史 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
7、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 D 【解析】材料信息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 D 正确; “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 A 错误; 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 B 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 C 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的发展 明清农业 【名师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 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
8、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2016 年高考 01.( 2016 年海南单科卷历史 6)北魏时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 “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 “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 说明
9、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 B 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故 C 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02.( 2016 年海南单科卷历史 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
10、,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 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 A 项、 B 项和 C 项不是其原因,故排除。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名师点睛】本题以江南农业的开发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 具。南方统治者为发
11、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等。经济重心南移是近几年全国卷和海南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在备考是要关注。 03.( 2016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 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 A 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
12、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 B 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是筒车,故 C 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故 D 项错误。 【考点定位】 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 翻车、 04.( 2016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文综历史 25)图 4 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 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工进行,联系所学内容可知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农
13、业生产组织形式 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 项。图片内容明显为多人集体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以 A 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在图片内容中反映不出来,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之下,到汉代井田制已经 瓦解,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情况,所以 C 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
14、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 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本题的干扰项为 C 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05.( 2016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文综历史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
15、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点睛】从唐两税法开始,到宋代完成的经济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有的学者将它归结为两个分离,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国家同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离,而这两个分离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本上介绍了宋代实行的主要是租佃制,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导出这种制度的实质性内涵。租佃制最主要的就是
16、在土地兼并问题上 的一种新型的选择,通过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06.( 2016 年浙江卷文综历史 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 C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 农业 小农经济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的难点在于题干中引文是文言文,对于此类型的选择题,我们可以从以
17、下几个方面分析解答: 1、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 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 3、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 ,进行判断和选择。 07( 2016 届安徽名校测试卷文综历史)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
18、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佃农见田主“如少事长之礼”,不能体现佃农逐渐独立,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在 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可知,人地矛盾的尖锐与否,直接影响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故 B 项正确;明朝政府的规定,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有所脱节,但并不能代表全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故 C 项错误;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佃户与地主不论关系如何,都改变不了地主与佃户的身份结构,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
19、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租佃关系 2015 年高考 01. ( 2015 年新课标卷文综 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 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 5 口甚至 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
20、题正确答案为 A 项。“农业收益增加”不 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 B 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 C 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 D 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个体小农经济 02. ( 2015 年新课标卷文综 27)表 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 1 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
21、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 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唐到清河南江苏两地的状元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的理解。这道题的材料考生应该不陌生,考查的是主干知识,解答也比较容易,直选就可以选出答案。解题逻辑思维是“南方状元增加(现象) 南方经济 发展(本质)”。此题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千万不能忽视主干知识的复习,再次强调掌握表明、反映类解题技巧。 03.( 2015 年新课标卷文综 26)唐宋时期,江南经
22、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 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坊市分离和海外贸易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体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故 A、 D 选项不选;土地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问题,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
23、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因此 B 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中心南移 【名师点睛】本题实质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考 察。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载体,意在说明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生产力发展又体现在生产关系得变化和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两个方面。学生只要抓住这一本质性的问题,其他选项都不会对本题构成干扰。 04.( 2015 年天津卷文综历史 1)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中“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题中描述的是 一种播种使用的工具, B 项是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所以本题选 B。 A 项是二牛一人的耕地方式, D 项是曲辕犁,两者都是犁地使用的工具。 C 项是翻车,是灌溉使用的工具。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