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属于今广东)县令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C.促进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2.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观点关于和亲政策的合理性在于( )A.少数民族逐渐归属中
2、央政府的管理B.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C.促进了双方和平性的民族交融局面D.形成了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唐高祖)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唐太宗)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旧唐书李靖传“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范祖禹唐鉴“盖高祖起事之时,倚仗突厥,屈体称臣,乃其实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A.唐高祖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B.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C.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D.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4.唐朝规定蕃商可以
3、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5.明朝前期,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過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
4、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6.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 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8.下图是泉州九日山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携市舶官员13
5、次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突破了闭关锁国的藩篱B.内河航运严重不畅C.重农抑商观念开始动摇D.商贸环境较为宽松9.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A.B.C.D.10.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代前期得以基本奠定。这一时期,我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是()A.打击分裂势力与反击外来侵略相结合B.以结盟的形式来巩固统一C.皇帝亲自平定少数民族贵族首领的叛乱D.平定叛乱与加强
6、管理相结合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摘自汉书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1.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取此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南越地区的控制,
7、也加强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融合,故B项正确,A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龙川县本身就属于秦朝的疆域,秦始皇采取此措施只是进一步加强对南越地区的统治,并没有扩大统治疆域,故D项错误。2.C从材料信息“不是更不是而是”的逻辑关系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政策利用了西汉王朝在经济文化上的长处和匈奴游牧经济文化上的短处,是一种较和平性的缓慢发挥作用的且很难抵御的进攻性政策,有利于双方民族交融局面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故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多元化”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3.B旧唐书李靖传中提到唐髙
8、祖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而另外两部史籍并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三个史籍都提到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故B项正确;旧唐书李靖传中并未提到唐髙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故C项错误;唐高祖起事为后世垢病只在范祖禹唐鉴中提及,故D项错误。4.C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蕃坊管辖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可知体现的是唐朝时期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的瓦解是在宋朝时期,A项排除;B、D两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5.D6.C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另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
9、”可知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故选C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并非搜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商业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7.B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在唐朝时开始出现,这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的繁荣,故选B项。8.D本题考查两宋海上贸易。由材料中“泉州郡守携市舶官员”“番船”可知,两宋时期官方为外国船只举办祈风仪式,反映出当时商贸环境较为宽松,D项正确;两宋时期尚未实行闭关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番船”表明是海外贸易,不是内河
10、航运,排除B项;宋代重农抑商观念没有动摇,故C排除。9.A“改土归流”是指废除当地少数民族的土司世袭制、改派有任期的官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平定“三藩之乱”后仍然是中央派官员对叛乱地区进行管理,这都不能体现题目的要求,故排除。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任用东突厥首领担任都督;明朝在西藏地区建立僧官制度,都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因俗而治”的特点,故符合题意要求。10.A明清时期既有打击国内分裂势力(如平定三藩之乱),又有反击外来侵略(如反击沙俄),这是前所未有的,而其他选项所表述的情况在汉朝、唐朝等历史时期都出现过,故选A。11.(1)列举: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2)举措:设置都督府、羁縻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