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单选题1秦汉均采用了屯田戍边、徙民实边的政策。如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谪戍”和“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这一政策()A有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B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旨在通过移民解决人地矛盾2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民族团结进步的
2、观念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3秦汉时期,统治者每征服一块地方就设郡而治。如秦在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攻取东越后在东南之地置会稽、闽中两郡。汉王朝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秦汉时期的这一举措()A有效缓和了区域民族关系B促进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发展C增强了基层治理的自主性D保证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局稳定4“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汉武帝)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这些记载表
3、明汉代()A朝贡外交已经存在B采用羁縻外交手段C海陆丝绸之路繁荣D马市榷场贸易频繁5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A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B体现了西汉治理边疆的灵活性C旨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D阻碍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开展6据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据此可知,东汉政府()A沿袭西汉在西北设置护乌桓校尉B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C推行郡县制加
4、强对鲜卑族的管理D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7下图所示为新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遗址(汉代车师国都城)。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经营西域的五十多年之间,与匈奴右部在交河地区就有5次大规模争夺,史称“五争车师”。由此可见,车师古国()A遭到匈奴侵略而灭亡B成为丝绸之路的枢纽C是西域都护的驻扎地D见证了西域民族交融8新疆吐鲁番的晋唐时期古墓群出土的政府文书中,有大量关于与中原地区一致的钁、磨等农具,以及源自中原地区“水皑”和“水磨”等水力驱动的谷物加工工具的记载。由此可知,当时吐鲁番地区()A农业生产由政府直接指导B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密切C墓葬文化与中原地区类似D农业动力获得根本性突破9据后
5、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这一记载可以直接用来证明()A大秦和东汉互相遣使交往B东汉和罗马建立了直接的联系C东西方开始了大规模交流D罗马帝国特产首次在中国出现10唐朝时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国子学”就读,“使习华风”,地方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给“禀给”。这说明,唐朝民族政策()A践行因俗而治理念B蕴含开放包容精神C旨在实现民族平等D重教化怀柔轻管辖11下图为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局部),描绘了在鸿胪寺官员陪同下,外来宾客等待太子接见的情景。画面中三位
6、礼官作细声商议状,表情端庄自然,颇具上国气度;使节微鞠倾听,谦恭而有礼。该画面折射出唐朝()A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B空前兴盛的中外贸易C光照四邻的灿烂文化D繁荣开放的盛世气象12842年,唐武宗决定任命回鹘的降将没斯为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归义军使,封为怀化郡王,并赐姓名为“李思忠”;任命回鹘宰相受耶勿为归义军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赐姓名为“李弘顺”。这些措施旨在()A壮大李唐宗室力量B威慑藩镇割据势力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13879年,黄巢起义军围攻广州,左仆射于琮惊呼:“南海有市舶之利,岁供珠玑,如令妖贼所有,国藏渐当废竭。”这可以佐证()A对外贸易收入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地位B中央
7、集权弱化国家由盛转衰C农民起义战争影响中外正常交往的担忧D南方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14唐武德末年到贞观九年,东突厥及其它部族的贵族,无论从最初的谈判被扣,还是主动归顺,抑或战败归国与无奈降唐,也不管曾祸乱边庭,唐政府一律予以既往不答,通常还以封官授爵的形式对这些降人进行怀柔。这说明唐朝()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边患问题得到了解决C官员选拔具有随意性D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151007年,宋朝应党项首领李德明的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方不许。后其
8、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界贸易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16明代与蒙古抗衡,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的状态C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D采用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
9、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
10、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2)根
1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8“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汉立国之初,匈奴凭借兵强马壮,多次南侵扰边,给西汉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宁边固界,刘邦采纳大臣建议,与匈奴“和亲”。惠帝、文帝、景帝承袭前制,继续推行与匈奴“和亲”政策,使汉匈休战得以维持60余年。李唐王朝带有鲜卑族血统,“夷夏之别”的观念相对淡薄,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多数较为主动而开放。“和亲”多出于建立友好互信、发展双边关系的需要,拓土开疆为主要目的。寰宇四邻、目及四海,可谓“四面出击”,涉及吐谷浑、突厥、吐蕃等九个少数民族,最远伸及中
12、亚锡尔河中游的宁远国,和亲规模远超前代。摘编自唐建兵汉唐“和亲”政策之比较材料二清代的满蒙联姻是五代以后次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和亲。满蒙联姻从一开始即有一个明确目的:与对方结成政治性联盟,进而将蒙古造成一支清朝在政治斗争中可以直接借助的力量。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努尔哈赤曾先后数次与科尔沁和喀尔喀五部贝勒举行盟誓,反复重申要“相与盟好,合谋并力”对付明王朝及察哈尔。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和蒙古王公之间更是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君臣身份的政治结盟关系,蒙古王公地位的升降,爵号的封削,联姻关系是连续发展还是就此中止等等,无一不以王公额附对清廷效忠的程度为转移。崔明德、林恩显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1)
13、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初“和亲”与汉初“和亲”的异同。结合唐代的背景,说明差异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清朝为何重视满蒙联姻。1A2D3B4A5B6B7D8B9B10B11D12C13A14A15D16D17(1)特点: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2)北方:分封的诸子遣镇北方;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守卫。南方:派驻军队建立卫所管理南方各地;南方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积极意义:维护南北边疆的稳定;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18(1)异:汉初和亲规模小,唐朝和亲规模较大;汉和亲对象比较单一,和亲对象相对多;汉初和亲处于被动地位,唐处于主动地位。同:都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都有利于内地和边疆民族的和平交流、交往和交融;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原因:唐朝初期具有国力强大;统治者思想观念开放;民族政策比较开明。(2)原因:政治上,通过满蒙联姻结成政治联盟,将其纳入清政府建立和巩固统治的盟友;经济上,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接近;文化心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接近;历史上,两族保持了长期的紧密联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