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高校学生精神诉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与高校学生精神诉求.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 一 2螋生箜!塑 !垦筮!至!塑瞳团目圈网络文化与高校学生精神诉求谢丽萍(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高校学生的精神诉求具有多样性与偏好性的特点,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网络文化这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高校学生的精神诉求提供了新平台,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学生;精神诉求;德育工作【中图分类号】G25072 G6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8700(2009)0100730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已经成为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群体。高校学生的精神诉求问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
2、重要内容,是一个需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引导的问题。目前,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21亿人,其中高校学生是网民中的重要群体。互联网的兴起不仅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使“所有个人和社会生活都为适应新技术建立起来的新感觉模式进行调整”,更是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这给高校学生的精神诉求提供了新的平台,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高校学生精神诉求:多样性与偏好性诉求(Appeal)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功能之一,其基本义为“追求、需求”,主要目的是“实现(某种需要)的满足”。人类的诉求多种多样,并且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的诉求主要可分为物
3、质诉求和精神祈求两大类。精神诉求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心理活动领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之一,因而是人类诉求中的高级层次。精神诉求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中有不同的表象,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据此对人群进行群体划分。高校学生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群体,其诉求特别是精神诉求同样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即多样性与偏好性并存。(一)多样性高校学生精神诉求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需要种类的多样性和获取路径的多样性。精神需要的多样性,体现在多个方面:(1)学习的需要。这主要体现为对精神食粮的追求。(2)交流的需要。社会性是人类的根本特征,任何人都难于同外界隔绝,因此精神交流是人类的必然选项,高校学生概莫能外。(3
4、)休闲娱乐的需要。休闲娱乐是高校学生的重要诉求之一。当然,这种诉求背后实际上又可能隐藏着其他的诉求。(4)心理平衡的需要。这种需要贯穿于高校学生精神诉求的各个方面,如追求平等和尊重的需要、情绪宣泄的需要等。获取路径的多样性指的是诉求手段的多样性,其中既有传统方式也有新兴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通过书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思想仍然受到不少高校学生的推崇。(2)通过交流。通过交流是实现精神诉求的重要路径,交流对象存在于各种人群中,如亲朋好友、师长同窗、特殊从业者(如心理医生)等。(3)自身调适。通过自身调适同样可以实现或暂时实现某种诉求需要的满足。(4)通过网络文化。
5、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的诉求手段,对此将在下文详细介绍。(-)偏好性偏好存在于人类的各项活动中,高校学生在进行精神诉求过程中同样存在偏好性。高校学生由于受性别、性格、家庭背景、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诉求偏好因人而异。在精神需要方面,有的专注于学习,有的热衷于社会交流,而有的学生则沉湎于休闲娱乐中甚至不能自拔。在诉求路径方面,高校【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编号:06AIG0240050):“高教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策略”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谢丽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政教系讲师,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展与规划研究室主任。73万方数据学生同
6、样因人而异,各有自己的方式,“自得其乐”。应该说明的是,高校学生的个体偏好并不排斥群体性偏好的产生。正如流行歌曲能够风靡于广大校园一样,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吸引力的网络文化受到了高校学生的普遍欢迎,成为了高校学生精神诉求的群体性偏好选择。二、网络文化:高校学生精神诉求的重要平台网络文化(Cyberculture)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的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网络文化主要有电脑网络和手机网络两大载体。就网络文化涉及面而言,它涵盖了网络文化行为、网络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事件、网络文化现象和网络文化精神等多个方面。网络文
7、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具有与传统文化所不同的显著特点。(一)全面性与便利性网络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几乎所有传统文化形态的表达方式,在网络文化平台中都可以得到体现。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的特点,受到时空、物质资源乃至观念的约束,因而难于实现全面性共享。网络文化则克服上述障碍,能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轻而易举地做到资源共享。网络文化已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书籍、音像等众多优点、长处和功能都集于一身而用之。过去需要多种途径才能获得的信息,现在只需网络一种方式就足够了。网络文化还具有便利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与来源的全球化。当然,网络文化信息的全面性也为便利性创造了条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
8、步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前由于地理阻隔和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而产生的交流困难问题在网络时代已得到根本解决,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通过网络获得全球同步的信息。(二)平等性与交互性网络文化是天生的平等文化。这种平等首先体现在参与起点的平等。来自各自层次和领域的人们,都有可能参与网络文化,而不论其地位出身、贫富贵贱、文化程度的高低。其次,网络文化的平等还蕴涵着参与者的机会平等。网络文化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多种约束,赋予每个参与者以平等的机会,每个上网的人都有机会平等地享用网上资源。网络文化还是明显的交互性文化。顾名思义,互联网本身即有交互之意。在网络文化的运行状态下,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交互式交流。Email
9、联系、论坛讨论、视频聊天等常见的交流形式避免了诸多传统文化单向性的局限,成为了广大网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助推了新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需要74说明的是,网络文化的交互性与平等性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平等,创造了交互式交流的基础;交互式交流的进行,则彰显了平等的广泛存在。(三)宽容性与虚拟性网络文化的宽容性集中体现在多元文化的共存:在网络文化平台上,各种思想和观念相互激荡,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联网给文化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在这里没有时空、身份和观念的限制。正是这种无限广阔的空间使得网络文化具有了无限的包容能力。网络文化还是一种虚拟文化。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促进了网络文化信息和网
10、民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从人的发展而言,网络对于促进人的自我释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网络交往打破了等级限制,使人与人之间获得了自由而平等地进行直接对话的机会;另一方面,网络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对人们的种种限制,不仅可以通过自我设计充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虚拟社区以享受自我释放的快乐。网络文化的上述特点,不仅相对于传统文化优势明显,而且契合了高校学生进行精神诉求的各种需要,因此很快就深受广大学生的青睐。显然,网络文化为高校学生精神诉求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三、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文化的兴起为高校学生精神诉求提供了新平台,同时
11、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网络文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其一,网络文化信息量大源广、方便快捷,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资源。网络文化资源具有共享性,可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多彩的新信息、新资料。高校学生通过网络文化信息的熏陶,能够更快捷地把所学知识“外化”为实际的技能。所谓“外化”(Extemalization),就智力发展而言,是指“从内部的、智力方面的动作向外部的、以运用实物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动作的转化”。相比于传统文化信息而言,网络文化信息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形象直观,全面快捷,更新方便,大大提高了高校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形象性和时效性。其二,网络文化为高校
12、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开辟了新的德育阵地。因特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高校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文化平台如“论坛”、“Email”、“BBS”、“留言版”等进行交流,改变了以往“老师对学生,书本加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为高校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乐于接受的德育阵地。万方数据(二)、网络文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1不良网络文化信息污染了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在给高校学生和德育工作提供大量有益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不良信息,污染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1)淫秽色情暴力信息泛滥
13、,严重侵蚀了正处于后青春期的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诱使暴力倾向的产生;(2)网络文化中存在的享乐主义以及灰色人生观容易诱使高校学生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理想信念,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和传承;(3)有可能导致高校学生盲目和自我封闭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走向现实社会;(4)网络欺诈、网络垃圾和错误信息等混迹于网络文化中,容易使高校学生受其影响,甚至上当受骗。此外,不良网络文化信息,还容易诱使高校学生陷入“网络沉迷”(Intemet addiction)状态。“网络沉迷”又被称为网络综合症或者网络上瘾、网络沉溺,是“因网络复合媒介的特性(hybrid media)带给使用者心理上的快感,或满足
14、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让使用者过度使用网络,并在不断地快乐与需求满足经验中逐渐着迷,而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的行为”。“网络沉迷”者会产生行动变异、错位乃至生理失调等现象,对此美国心理学家杨格(Young)提出了“信息缺乏恐惧”概念来形容这种焦虑感。显然,陷入“网络沉迷”状态的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必然受到了伤害,这同样不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2对高校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意识努力的挑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这项工作却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冲击。一些网络游戏、影像中渗透有鼓吹西方价值观甚至歪曲历史、反华反社会主义的内容,毒
15、害了学生思想,使德育工作者多年的努力成果毁于一旦。譬如,近年来出现的日资公司光荣公司的提督决断、美国WESTWOOD公司的红色警戒、美国SSI公司人民将军等就是此类游戏软件。3对学生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挑战网络文化还对高校学生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带来了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1)、网络的虚拟性导致监管难度较大,诱发了许多不良网络行为的出现。“没有人知道这是一条狗”和“反正没有人认识我”效应使得传统道德基础逐渐消解。(2)、不良网络文化信息诱使不少高校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失范,法律意识淡薄,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虚拟的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逃避现实的平台。由于学习、生活、
16、情感遭遇挫折或者出现信仰真空,部分大学生往往借助网络来逃避现实,这对高校学生责任意识的塑造极为不利。4对高校德育工作者和传统德育方法在学生心目中地位的挑战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有其特点相对类似的教师队伍和工作方法,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在情况有所变化,在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出现了“第三者”网络,并很快占据了众多高校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因而教育管理者将失去原有的信息优势,通过“学高为师”树立起来的威信受到冲击。同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面对面的传统德育模式也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坦率地讲,不少高校学生对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已颇有微辞,认为其说教过多、缺乏新意,甚至产生
17、逆反心理。这些都反映出了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即网络文化已经对高校德育工作者和传统德育方法在学生心目中地位造成了强有力冲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展是众多事物的共同选项。世界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不断的提高,网络文化以及高校学生的精神诉求同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与时俱进”,是我们处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精神诉求问题的根本要求,这也是本文的立意所在。【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08一0622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l lindexhtm2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
18、介通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3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4彭兰网络文化发展的动力要求J科学决策,2007(6)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86卢浩权浅析网络沉迷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与因应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7Young,KSCaught in the net:How to recognize the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MINY:John Wiley&Sons,Inc,19988王天德,吴吟网络文化探究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9贺志军,薛亮网络传播理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04(4)(本文责任编辑:闰兵)75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