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研究.pdf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28206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7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研究.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2年第6期No62012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2012年5月Jun,2012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研究口 方东华内容提要本文在阐述网络文化异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的五种表现形态,剖析了关于网络文化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并从个人、技术和社会诸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关键词 网络文化 异化 控制策略作者方东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宁波315000)21世纪已经进入了“网络文化爆炸时代”。网络文化这柄“双刃剑”的正面作用无疑得到了空前的彰显与此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由此导致的网络文化异化现象已经从隐到显、

2、由小到大。网络文化在给人们带来愉悦与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反过来实现了对人的精神支配和掌控,演变成伤害人自身的异己力量。网络文化异化的后果不可估量。要克服网络文化的异化,就需要深度分析网络文化异化的表现、原因。探究克服网络文化异化的途径。一、异化与网络文化异化现象“异化”(aien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本义是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和让别人支配的意思。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的概念。异化在黑格尔那里“第一次设当作是生存于世界并面对着世界的人的地位的根本问题”。o黑格尔认为,异化是主体否定自身,派生与自身相对立并制约着自身的他物的过程

3、。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同劳动相对立”。o狭义的网络文化指的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o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狭义上的网络文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人类在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更加依赖网络文化。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网络文化依赣,是一种主体对物的新的依赖形式。在工业社会,“依赖”的重点是对有形的物的依赖;而在

4、网络社会,“依赖”的侧重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从对物的依赖,转向了对”虚144拟”物的膜拜,引起了网络文化异化产生。这种异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疏远,精神生活处于一种理性与非理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矛盾之中,最终使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产生错位,使网络文化的本质发生严重变异。网络文化异化伴随着日趋严重的道德滑坡、人格丧失、情感冷漠和信仰危机。一些人对网络文化的盲从与过分依赖,导致自我迷失,丧失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享受和感受。由此可见,所谓网络文化异化指的是主体过度利用自身创造的网络文化,导致对网络文化的高度依赖。这种高度依赖使网络文化原有的内涵、目的与功能发生扭曲和颠覆,演化成为与主体相背离的

5、异己力量,导致主体沉迷于网络文化的束缚而难以解脱。甚至受到伤害而缺乏理性自觉,最终反而使主体成为受制于网络文化的工具,沦为被网络文化主宰的客体。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项新的技术和先进T具。而且是一种建立在高科技之上的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全球性等特性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网络文化在发挥造福人类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法律、伦理道德等诸多问题。甚至走上了危及人类自身的“异化”之路。网络文化异化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对网络文化符号怪异化和个性化的追求,造成了网络语言和文字的异化。网络文化异化现象最显在的表现之一是语言和文字的异化。“语言的异化,指的是某种语言在被

6、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孽生出来的、与本土语言原有的基本风格、文化神韵难以协调、难以认同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异现象。”网络语言异化现象有七种倾向:洋化、粗化、土化、古化、奇化、娇化、浮化等,以粗鄙化、庸俗化和暴力化为主要表征。o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事物、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同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万方数据浙江社会科学 2012年第6期迅速、简单等特征。然而,如果随便把一些奇怪费解的语言文字引进来,不仅很多人不懂,而且也会影响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在一些网络论坛上。粗言秽语随处可见,一些新式粗口与传统脏话交互泛滥。但凡涉及有关公平正义与合理性的议题或涉及

7、个人利益的话题,都容易引发指责,不满与愤怒,这时经常见到一些网民使用粗鄙性、暴力性的语言来表达其非理性主义情绪。网络语言的异化,反映了刚络文化异化正日趋严重。箕二,从内容上看对网络文化商业价值的过度追求,使网络文化成为一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庸俗文化”。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商业化,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必然遵守商业原则这直接导致了网络文化主体的物化。迎合是商业化的逐利本性使然,而超过极值的迎合,必然导致对精英文化所秉承的那种高贵气质的最致命的背弃,它使网络文化从本应在崇高而摔圣的精神圣殿里构筑着对文化之美的奇想而沦人思维贫困、创造力缺乏的肤浅和媚俗的表达之中。于是,粗制滥造代替了精

8、心创作而想象的腾飞与灵感的激发也被拙劣的摹仿与大量的复制所代替。网络文化的创作不再考虑主体的内心渴望和灵感闪现,而是出于赚钱的需要在营利目的驱使下。网络文化成为缺乏自主原创力的赝品。网络文化商业化掀起的商业化浪潮把代表文化本质的精英文化打人“冷官”,网络文化驱动的将精英文化与庸俗文化颠倒地位的异化最终是对人作为人的背弃。其三,网络文化接受主体用虚拟的更化娱乐和社会交往的满足取代现实的文化娱乐与交往的满足。消退了主体在现实中进行社会交往的欲望和能力。网络文化以一种异化的方式,发展了人的娱乐性存在。反观现实中的娱乐,比以往的时代相比,尽管网络时代禁忌的边界得到很大拓展但始终是包含着禁忌界限的。禁忌

9、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禁忌而有人类文化的生存空间的确是不可思议的,而网娱乐几乎无所禁忌也无法形成禁忌。在网卜娱乐世界里,人们获得的是怎样的享受呢?可以说是“抽象的享受”,o因为它缺乏感性的真实。在丰富多彩的真实游戏中。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感性真实的。人们可以在这种游戏当中,在彼此的互动之中。产生真实的合作与友谊。然而。现今不少人特别沉迷在网络虚拟社交与娱乐空间,他们对娱乐享受的理解是基于不偿付任何感性代价前提下的当下感官的直接满足。在通常情况下,由于网络世界并不考察人们的网络行为后果的承担力,也不测试其胆量和勇气,因此不少网谜乐于独自到网上去参与虚拟社交活动。在他们看来,用手指敲击键盘所虚

10、拟地获得的感官享受,超过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周隔的人直接交流所带来的满足感。然而由虚拟满足所带来的惬意性与现实生活交往欲望的惰性,使他们的孤独感益发凸显。久而久之。他们总感到在现实中与人交往有很多用惑与障碍,只有在网络世界里,才是他们找到真正的自由的自我活动空间。这样他们实际上已经退化r在现实中进行社会交往的欲望和能力。其四,从主体接受网络文化的后果来看,表现为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努力的躲避。“人是文化的集合是文化的始点和终点,人的异化是通过文化的异化表现出来的。而文化的异化也就是人的异化。旧网络文化的异化,最终表现为人的异化。网络文化具有轻松、感性的特点,它诱使主体极力从现实中逃避出来追求消遣

11、游戏和感官刺激,抛弃“现实理性”与“痛苦意识”,转而祟尚“感性快乐”与“虚拟享受”。网络文化还具有解构一切的力量,这种解构力量可以排除那些带来苦恼、烦躁的东西,抵制那砦给主体带来压抑感的元素,使主体短暂性地处于一种感觉和情感的轻松释放状态,从而获得虚拟的认同感和满足感。网络文化提供的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生活化的场景、动态的结构模式等,这些全息的刺激使人仃乐此不疲。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来看,网络文化正是满足了人们的感官需要,激发了人最浅层次的本我欲求。不少人对于正统的说教性观念易显出不耐烦的心态,而网络文化所创造的宽松环境使长期处于压制状态的那个潜意识里的“自我”得到尽情的释放,促使人们沉醉

12、于虚拟的享乐,丧失了对未来和事业的执着追求。其五,网络文化异化,还表现为主体原本价值观的迷茫和丧失。网络文化关心的是对大众的刺激性、吸引力与迎合性,而对现实性则不屑一顾,导致人们只注重在感官层面的强烈刺激而不去深究现象背后的内涵。尽管网络文化逼真地复制了现实,但正是这种形象的复制将现实抽离了,所看见的只是世界的影像而不是实在的世界。对一些青少年而言,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完全成型,还没有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在网络文化的优劣的识别和选择方面能力欠缺,因此,当他们在面对各种扑面ffi来的信息冲击时,显得不知所措,在情绪上表现出迷惘与困惑。在网络文化潜移默化的改造下。主体丧失了对自身命运的深切体察

13、满足于生理需要的娱乐。追求感官的紧张刺激和浅层次的身体愉悦变得越来越肤浅庸俗。而对现实中的一切都无动于衷。正义感道德感逐渐麻木。思想幼稚,精神低迷,人的生活也变得毫无追求。二、网络文化异化的成因网络文化异化的形成,有主体、技术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的原因,人自身是导致网络文化异化的主导性因素,网络技术为网络文化异化提供r技术上的可能性,而社会则是其形成的客观环境。人是网络文化创造者,网络文化理所当然地为人所用在两者关系上,人是主体网络文化是客体。因此,在谈到网络文化异化根源时,首先要分析的就是人。人创造了网络文化人应当把握自己的主体地位,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145万方数据方东华: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研究

14、视角出发。选择和利用网络文化。如果人对网络文化不知所措,甚至被网络文化所困惑从而丧失人的主体地位,走向了对象化、工具化,把网络文化看成是与自身一体时,实际上已处于一种不能缺少网络文化的地步。于是网络文化也就反主为客,实现了对人的奴役和支配。其次。人在网络文化中的同化导致网络文化异化。人与网络文化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与物的关系。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在网络文化空间里呈现符号化、虚拟性特点,如果人痴迷于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感官上的满足,就会忽视人文价值与道德情感。一些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往往选择逃避的手段,不敢直面矛盾,转而在网络中求得暂时性庇护,满足于在网络中的虚拟交往,对亲情、友

15、情、爱情等符合正常人伦的情感采取疏离的态度,在网上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在网下精神抑郁、情感冷漠,跟传统道德观念与人文精神相背离的反社会行为倾向明显,这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文化异化。再次,人的主体性的缺乏也会导致人的网络文化异化。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呻在网络文化异化现象中,网络文化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物。本来是主体为自己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该创造物应当是人实现特定目的之工具和手段,是达到人的某种控制性目的而使用的工具。可是。在异化现象中,网络文化却反过来成了奴役人、控制人的力量原来的主体反而成了被动的受制于网络文化的

16、东西。从实质上来看,并不是网络文化对人的控制,而是人在网络文化面前失去了理性失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所以说人与网络文化关系的颠倒导致网络文化异化。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网络文化信息量的暴涨和网络文化传播所具有的复制的便捷性、传播的全球性和速度上的即时性特点,为网络文化的异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首先,网络文化所承载的暴涨性信息量对人的相对有限的接受能力而言是一种超极限的负荷,它使许多人的精神不堪重负。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如此大量的信息,采用目前的手段显然无法处理。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蛤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受到大量技术资料干扰的科学家抱怨这种信息污染,他们说:自己动手做试

17、验也比查找资料快。旧信息激增导致网络文化泛滥和超载,加剧了大脑的负担。损害了大脑对噪音与意义进行选择性识别的能力,使主体呈现焦虑和恐惧等症状。其次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网络文化的生产呈现出粗俗化和垄断性特点。网络技术为网络文化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网络文化产品丧失了个性和品位原创力被拙劣的模仿所取代。网络文化的庸俗化不可避免。一些网络文化生产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无视网络文化作为文化产品在创作和传播上的内在规律通过不择手段来垄断网络文化生产和营销优势这无146疑压制和破坏了网络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所具有的全球化、超地域性的特点,可以为人们在阅读、社交和娱乐等文

18、化活动提供无与伦比的快捷性。凭借随时更换的网络身份“符号”和面貌图像(尽管这种选择与主体实际的形貌特征可能大相径庭),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到网络虚拟空间进行文化交往活动。这种网络文化交往,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经由虚拟技术,转变成纯粹的、以抽象符号为介质的交流。人际交往的亲近感减退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生命的键盘。虽然网络技术具有即时性特点,但与现实文化交往活动中面对面的交流比较,人们之间的感情距离无疑拉大了,家庭成员、邻里、朋友等社交圈的情感纽带日趋淡化,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异化的发生。异化现象之所以形成并不断她蔓延从现实原因来看,是社会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现代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势不可

19、挡。然而,面对来势凶猛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管理制度的设计没有及时跟上。主要是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文化监管缺失,这是造成网络文化异化的重要根源。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的网络法律使得司法部门对新型的网络犯罪处罚缺乏必要、及时的法律依据。目前网络文化服务行业缺乏统一规划。行业之间的协调不足,整个网络文化服务体系呈现纷繁复杂和引导不力的状况。同时,网络文化的采集、创作和传播,也没有形成完善的规范和约束体制。网络文化异化更为深层的刺激因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随着网络文化所衍生的经济收益的日渐丰厚,一些网络商极力将网络文化变成产生财富的现代土壤采取不正当手段过度开发,网络文化生产实际上处于一种违背

20、价值规律的超量负载的状况,使它很容易异化成对立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商业网站常常不惜曲意迎合某些低俗趣味,甚至有意引导网络文化走向“反理性、反传统、反道德、反主流”的异化倾向,使一些缺乏鉴别力的青少年在思想上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更有甚者,社会上的一些非法网络机构,蓄意制造网络垃圾和有害精神毒品,引诱青少年步入歧途,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了网络文化的良性、健康和持续发展,三、网络文化异化的应对策略(一)主体策略:增强自律自控。培养健全人格进人网络文化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后,人们往往会放松对白已的要求,降低道德标准,认为自巳的言行只是虚拟行为,不用负任何责任。常常可

21、以看到,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能遵守道德法规不做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但在网络交往活动中,当排除了来自杜会道德和法律法规方面的监督后,就会将人性中最深层的那些自私、贪婪甚至是无耻的阴暗面暴露无遗。因此,要想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万方数据浙江社会科学 2012年第6期首先就要净化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对网络、网络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网络文化道德意识。从本质上讲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已行为的自觉要求,是一种“道德感”的培养。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提倡通过“内省”和“慎独”来达到道德的升华。在网络世界中,“内省”和“慎独”同样是实现主体道德自律和自我救赎的重要路径。“内省”就是通过自我反

22、省,查找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和“罪”的念头。自觉地在自己的思想中进行是与非、正与邪、善与恶的斗争。“慎独”不仅是一种修养方法而且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慎独”,是指个人在独立工作或独处时,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环境、条件和可能的时候,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不做不道德的事情。o“内省”和“慎独”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主体对不良网络文化诱惑的自制力,以自身的免疫力克制人格品质中的薄弱环节。当下,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迅速崛起的网络文化已成为的名副其实的“第四媒体”这种“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趋势,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与快速发展的虚拟网络环境向背的是:

23、人们对适应这种环境的心理机能还没有健全,认识和应对能力还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里面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就会受到虚拟网络环境的刺激核诱惑而过度膨胀。甚至极端发展。从而导致行为失范。因此,要从培养与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着手,提高理性选择网络文化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对不良网络文化的心理自控力和抵抗诱惑的自制力,避免被不良的网络文化诱惑。此外,面对1=作和生活压力,善于做好心理调适,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选择合适的休闲方式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内心的疑惧和焦虑,避免以网络文化作为躲避纷繁复杂的尘世和消解苦闷的唯一方式。(二)技术策略:构建网络文化创新平台,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从技术层面而言,治理网络文化异化之要旨

24、,在于建构一个将虚拟性与现实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网络文化创新平台,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走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道路,促使优质文化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同时,以积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作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网民的要求,在网络文化创作、生产过程中,将创新性和普及性统一起来在技术上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在声色、图文与动作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技术革新,创作出更多拥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原创性网络文化产品,提升网络文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占有率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使网络文化步人良

25、性发展的轨道还需要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防止网络文化污染发生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就是网络系统安全保密技术,其核心是在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资源优化与人才管理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文化政策和法规体系保障网络文化活动和管理不断向法治化、常态化、规范化道路迈进。另外。要推进互联网应用与管理技术的创新加强对不良信息监控过滤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有效封堵和杜绝不良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运用一定的标准和工具,从大量的动态网络文化流中选取相关的信息或剔除不相关信息。网络信息过滤技术有很多种,从手段来分有基于内容的过滤、基于网址的过滤和混合过滤三种。o还要充分发挥重

26、点网站、论坛上设立的报警岗亭“虚拟警察”的作用,加大力度清理恶意网站,打击流氓软件,严惩网络犯罪。(三)社会策略:强化网络伦理教育。优化网络文化环境从社会根源的层面来看,社会规制的缺失、伦理道德的失范以及网络环境的恶化是导致网络文化异化的三个主要原因,故此,遏制网络文化异化,必须重视在村=会层面上的应对策略。首先,应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这是一项必须重视的持久性T作。理查德斯皮内洛认为。“无害原则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最低道德标准。根据这条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人们应当尽可能地避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o对网络传播从业人员而言,以“无害原则”作为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制定行业自律伦理规范,通过fl律来

27、达到道德升华。从而树屯把关人责任感提升社会良知意识,从网络文化的源头阻止各种不健康信息和虚假新闻流入网络,使网络文化的内容得到净化。分析当下存在的一些违反网络规则的行为,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行为与主体之间的对应机制。也就是说,在不良网络行为与造成这些行为的主体之间,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跟踪、制约和惩处办法,从而对主体所进行的网络文化活动产生强烈的威慑力和刚性的约束力。因此,要创新网络管理方法,建屯行为主体与网络行为之间的对应机制使网络使用者的行为受到法律法规框架和道德良知的约束不敢为所欲为。同时,还要加强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自觉遵循网络规范摆脱低俗

28、趣味。达到利用网络浏览有益信息、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目的。其次,优化网络文化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如果互联网发生了问题,将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技术,缺乏远见,或者缺乏动力。而是因为我们未能把握方向,共同走向未来”。o对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的调控,其根本在于引导网络主体存虚拟与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实现在自律与他律基础之上的社会各界合力而适度的控制,以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制约网络文化异化,以社会责任感呼唤网络从业人员的良知,以先进的网络文化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从ii营造一个活泼、个性、开放、宽容的网络文化环境。147万方数据方东华: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研究注释: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即书馆

29、1992年版,第19页。马克思:c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版第295页。孙税、陶丽r透视网络语言异化现象浅论高校网络文化教育文学教育2009年第8期。罗青榕:网络语言异化现象与高枝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4期。王德峰:进步与异化:网络社套的人际关系丰月谈2007年第4期。何苏寿:大众嚏介:上帝还是魔鬼?现代传播1995年第1期。彝甚: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度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1百。(戋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z3页。

30、参见范松仁儒謇。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蝽道德自律的契合,学棱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5期。孙瑞英、毕强;信息异化的控制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第4期。理壹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中央蝙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郸良:罔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责任编辑余越(上接第103页)学分类标准。不同的高校所承担的职能是不同的,那么评价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只有将同类高校进行比较,才能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形成各自的特色,才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尽快出台具有权威性的大学分类标准,以科学的、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的质量,推

31、动大学排行顺利地开展。(四)大学排行要保证数据真实性。我国社会信息的透明度比较低,与大学排名评价有关的信息公开度不高,缺乏专业、可靠数据的提供方,客观上为大学排行的信息收集带来了重重困难。虽然我国大学排行可以采集到来源于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T程索引(E1)、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国家专利局的专利索寻l,以及科技部公布的获国家级名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的数据,但这部分数据毕竟有限,我国大学排行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各高校向教育部自主申报的数据。而各高校对数据的统计和管理不够规

32、范。这就为大学排行带来了很多困难这也是导致大学排行失真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统计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基本状态数据库,规范文档管理,使高校的管理模式和数据采集与院校评估、学科专业评估、大学排行所需求的数据一致。同时要加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善教学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使大学排行能得到客观可靠,规范统一的信息资料,避免数据的重复统计和指标界定口径的不规范,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排行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五)大学排行要切实增强透明度。将评估结果通过适当途径予以公布是大学排行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学者认为“我国政府更多地把评估看作是一种权利而不148是一门

33、科学,因此很难保证评估的客观与公正”。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大学排行虽然也强调为高中生及其家长选择高校而服务,但从评价的发布方式来看,有些大学排行结果只发布在学术期刊上,具有一定的研究取向。有些公布在报纸或网络上的排行基本也只是结果的呈现,评价环节的信息透明度几乎为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美国大学排行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我们的评价体系和发布方式,提升我国大学排行的质量和影响力。注释:DavidSWebsterAcademicQualityRankings of America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986120PGAhbach,ROBerd

34、ahlPJGumportedsAmen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ocial。politicaland economic challengesBaltimore:Johns Hopkins 15-niversity Press,1999,Chapter 2刘莉:大学排行对大学发展的价值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1期。徐贵权;论价值取向,南京师大学报(社套科学版)1998年第4期。刘晓彬:大学理惫视角下的大学排行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项士论文库2007年版第22页。扬虹霞:影响我国大学评价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分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l期。量秀华:时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回顾与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玄簦娜:中曼大学择行文化差异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库2007年版第59百。肖娟群:德国CHE大学拂名的价值取向覆其启示,。太学教育科学)2008年第1期。吏建军:关于大学排行若干问题的评析j,天津大学硕士论文库2005年版,第3233页。责任编辑 徐东涛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互联网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