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A卷 人民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A卷 人民版必修1.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测试A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评价说,北宋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前代的教训2.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3. 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
2、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4.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5. 王安石的某项变法措施达到了“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的目的,相关的措施应是()A.青苗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均输法6. 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
3、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即可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 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A.B. C.D.7. 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 B. C. D.8. 王安石变法一度收到了“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实行了()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
4、法9. 北宋时期的一首诗中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这主要是在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10.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11. 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缓和了社会矛盾A. B. C. D.1
5、2. 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的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二、非选择题(13题16分,14题14分,15题10分,16题12分)13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卷173材料二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材料三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
6、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材料四 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张载集文集佚存边议请回答:(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6分)(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6分)(3)结合材料四分析这种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4分)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生民之弊也;厚民力者,在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之财也;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材也;备戎狄
7、者,在乎育将材,实边郡,使夷不乱华也;杜奸雄者,在乎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绝乱之阶也;明国听者,在乎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也。范仲淹上执政书材料二 “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杜书文“庆历新政”何以夭折?材料三 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
8、从恶也如流。开始时对范仲淹的确很信任,但对改革阻力估计不足,遇到滔滔反对之声就缩回去了。首鼠两端,终致无所建树。在这一点上,仁宗不如他的孙子神宗,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王安石。马立诚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1)依据材料一,归纳“庆历新政”的相关背景。(4分)(2)依据材料二,将“庆历新政”的十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并简述其成效(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4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司马光说:“窃惟朝廷从初散青苗钱之意,本以兼并之家放债取利,侵渔细民,故设此法,抑其豪夺,官借贷,薄收其利。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
9、,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材料二 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光的观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6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材料二“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王安石材料三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
10、革命”。请回答:(1)王安石和商鞅有什么共同点?(4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3分)(3)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的人们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却给予了高度首肯,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5分)卷参考答案:1.C解析:题干中隐含的关键信息是北宋官员数量庞大,但行政效率低下,结合本课所学“三冗”的史实可以判定C项最佳。2.C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筹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动”的钱财。3.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中“游嬉”“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给粮不
11、自荷,而雇人荷之”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军人不事操练,战斗力下降的情况,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中心措施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5. D解析:根据王安石的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的原则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这就减轻了运输的负担,节省了大量开支,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6.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中“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可知正确。由“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可知正确。由“半年出息一分”等信息可知正确,故选D项。7.C
12、解析: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都体现了王安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观点。8.A解析:“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意思是说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使农民不误农时,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由此,可判断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9.A解析:从“河淤开亿顷”一句可知当时大量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这属于农田水利法的内容。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不敢少缓”“唯恐不迨”以及司马光当时的立场,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认识较片面。1
13、1.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官府的府库充实,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不可能彻底扭转积贫局面;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矛盾。因此,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但这些社会矛盾往往又是封建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因此他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因为他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B项只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因素,而非根源;D项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说明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13.解析:本题以庆历新政之前的北宋社会形势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题结合北宋的形
14、势不难得出答案。原因直接从材料一中“占田无限,兼并冒伪”可分析出。第(2)题措施从“一遇凶岁招之去为禁兵籍之以为厢兵”可知。原因可结合材料一农民起义原因,说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3)题可结合材料“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分析出。答案:(1)盗贼:指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 (2分) 原因:“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4分)(2)措施:“荒年募兵”政策。(2分)观点:不能。(1分)理由: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矛盾。(3分)(3)后果:军费开支大,国家财政困难,无力抵御少数民族进攻。(4分)14. 解析
15、:本题以庆历新政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题要依据“举县令,择郡守”“复游散,去冗僭”“慎选举,敦教育”“育将材,实边郡”“保直臣,斥佞人”等信息,从政治、经济、选官、民族关系等方面概括归纳。第()题要依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信息,分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回答第一问,第二问要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第(3)题首先要分析材料一是从背景方面,材料二是从内容方面,材料三是从支持者方面论述庆历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原因即可。答案:(1)官僚机构臃肿,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科举弊端显露,国家文武
16、人才匮乏;少数民族政权威胁,边患不断。(4分)(2)归纳:政治上,整顿吏治,改革科举;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军事上,整修武备,严明军纪。(6分)成效:“冗官”现象得到遏制,吏治焕然一新。(2分)(3)触犯了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2分)15.解析:本题以王安石变法为主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辨析能力。第(1)题要依据“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回答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司马光的阶级立场和青苗法的实施情况回答第二问。第(2)题要依据“卒之群奸肆虐”“祸乱极矣”回答第一问,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回答第二问。答案:(1)观点:放
17、贷取息无助于赈贫弱。 原因:司马光代表保守派利益;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4分)(2)观点: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 评价:朱熹观点是错误的。王安石出于挽救北宋统治危机的根本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富国强兵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自身的腐朽与女真族的强大。(6分)16.解析:本题从命题意图上既要考查基础知识,又要培养比较与鉴别能力,同时旨在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以增强变法改革的自觉性与勇气,为青年学生的人生提供启迪。答案:(1)具有改革家的胆略与气魄,有一定远见,力图排除阻力,立志变法图强。(4分)(2)冗官、冗兵、冗费。(3分)(3)梁启超的观点是合理的。原因: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用人不当和危害百姓的现象,但不可否认他改革的勇气与精神,也需要看到所取得的一定的效果。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也是进步的。(5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