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测试B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439年,北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其统一()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彻底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为北魏全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创造了条件A. B. C. D.2.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宗主督护制赋税负担沉重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碰撞ABC D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说明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是
2、()A.民族团结政策 B.民族平等政策C.民族歧视政策 D.民族自决政策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泊异乡,事陟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均
3、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改穿汉服A BC D7.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8.北魏孝文帝时期,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实质反映了()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 B.当时战乱不断C.妇女地位的提高 D.民族融合的加强9.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
4、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统一黄河流域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10.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1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A伯里克利改革 B商鞅变法C梭伦改革 D孝文帝改革12.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
5、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二、非选择题(13题12分,14题12分,15题14分,16题14分)13.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6、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6分)(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
7、价。(6分)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2分)(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6分)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
8、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魏书李安世列传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完成:(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6分)(不得摘抄材料原句)(2)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措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9、。(8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10、?(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1. D解析:民族间的隔阂无法靠统一而消除,统一只是为民族间隔阂的消除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的叙述过于绝对化。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化了阶级矛盾,是民族、阶级矛盾的根源。孝文帝改革前,由于北魏统治者的政策失当,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所以错误。3.C解析:北魏太武帝在与南朝交战时以少数民族为“肉篱”,这种手段和“减贼”的认识,反映出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其做法必将引发深刻的民族矛盾。4.C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庄园指“被圈占的成
11、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皆排除。5.C解析: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正确解读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在旧的宗主督护制下农民的悲惨生活,均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是重要的汉化政策,和题干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故选C。7.C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宜改姓元氏”等信息可知,材料
12、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以土德王”“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选C项。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8.D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褰裙”骑射说明汉人受到了鲜卑文化的影响。9.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依据材料中“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可知史学界
13、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10.C解析:“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孝”字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11.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关键信息“以森林民族中原文化”,由此可知:本题中的改革是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的改革。A、C两项是雅典民主改革,且雅典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项商鞅变法时秦国不是森林民族,D项符合题意。12.D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13.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2分)反对派:材料二、四。(2分)举措:颁行均田制、俸禄制、革除旧俗等(若答相
14、应的具体内容亦可)。(2分)(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6分)观点二: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的发展。(6分)14.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
15、地。(2分)(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4分)(3)渊源:汉族的先进文化;鲜卑族的民族传统。影响: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6分)15.答案:(1)措施:推行均田制。(2分)原因: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4分)(2)措施: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2分)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6分)16.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2分)采取了改汉姓、说汉话、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4分)(2)改革面临着阻力;(2分)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3)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2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