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ppt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点。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
2、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作者简介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
3、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
4、,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资料链接见相左的诤友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
5、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
6、前的一次交锋。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 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强聒() 怨谤()难()壬()人 胥()怨 盘庚() 会晤()gubngrngngxwnn2.通
7、假释义。不复一一自辨 _不宜卤莽 _“辨”同“辩”,分辩“卤”同“鲁”,鲁莽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
8、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探究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2.文章第一段重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
9、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3.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4.文中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配套新教材-语
10、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此处两个假设句,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 不够迅速,不够彻底。5.”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两个假设句有什么作用?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内容小结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主题归纳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11、”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深入探究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条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
12、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就成了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础。1.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又是如何展开驳论的?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13、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2.在严峻的情势下,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3.王安石在批驳了司马光的观点之后,为什么又宕开一笔,说“某
14、知罪矣”?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4.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
15、其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本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善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善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铿锵有力。虽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5.本文语言气势磅礴,寓刚于柔,试进行分析。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3
16、.古今异义。故略上报于反复不宜卤莽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表示多次重复报告。古义:大吵大闹。今义:气势猛。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文言知识梳理文言知识梳理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 ( )恤4.一词多义。动词,顾念,考虑动词,体恤,怜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 )宁信度,无自信也 (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过名词,计划动词,考虑名词,计量长短的尺码动词,谱写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
17、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操童子业,久不售 ( )大王来何操( )操动词,持动词,从事动词,拿,持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宽厚而爱人 ( )刀刃者无厚( )操动词,优待,推崇形容词,忠厚名词,厚度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于反复不宜卤莽 (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 )以授之于有司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于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对,对于介词,给不为侵官 ( )为天下理财 (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未能助上大有为( )于介词,向wi,动词,是wi,介词,替,
18、给wi,动词,当作wi,介词,因为wi,名词,作为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以致天下怨谤也 ( )以授之于有司 ( )以兴利除弊 (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 )以膏泽斯民 ( )以连词,表结果连词,表顺承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以便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故略上报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辟邪说,难壬人 (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 )副词,简略,简单动词,交往名词,缘故动词,批驳副词,本来配套
19、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非某之所敢知( )冀君实或见恕也 ( )胥怨者民也 (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以致天下怨谤也 (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 )动词,领教动词,希望副词,相互动词,对抗动词,招致副词,仅仅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6.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取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 )名词用作动词,办,做名词用作动词,施加恩惠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7.文言句式。(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被动句终
20、必不蒙见察 ( )(3)状语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谓受命于人主 ( )“也”表判断正常语序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见”表被动正常语序应为“以谓于人主受命”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4)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5)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 )“何”作“为”的宾语,前置,应为“为何”“多”作“怨诽”的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怨诽”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8.文化知识。1. 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2. 古代常用谦称鄙人:
21、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不才: 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在下: 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
22、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而议事每不合每:_(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术:_ (3)虽欲强聒聒:_ (4)故今具道所以 具:_ (5)举先王之政 举:_ 课后作业常常方法、主张说话声嘈杂详细施行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6)辟邪说辟: _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 _ (8)胥怨者民也胥: _ (9)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 _ (10)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 _ 批驳顾念,考虑互相计划认为正确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冀君实或见
23、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 意义不同, 意义相同B. 意义不同, 意义不同C. 意义相同, 意义不同D. 意义相同, 意义相同答案: C 解析: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介词,从; 介词,在。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3.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1)辟邪说_(2)难壬人_ (3)以兴利除弊_ (4)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_(5)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6)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_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 动词活用作名词,言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排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4、,利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附和名词活用作动词,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办事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4.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 D 解析:D 项,生事:制造事端、纠纷。A 项,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B 项,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C 项,古义,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5.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的说明,不正
25、确的一项是()A.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B.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被动句)C.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D.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答案: B 解析: B项为判断句。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6.下列对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大夫”,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是秦朝设置的专门执掌议论的重要官职。B.“君实”,司马光的字。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定字。C.“窃”, 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等。D.“盘庚”,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
26、主。他为了改变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病死后葬于殷。答案: C 解析:“孤”是君主的谦称。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B. 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C. 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D. 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有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答案:C解析: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进行
27、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吧。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名和实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
28、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9.根据意思,填写句子。(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 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 , _”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 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观点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 _
29、”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所有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_ , _”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10.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本文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谏太宗十思疏采用了立论的论证方式,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论证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