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古诗三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古诗三首.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21 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 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 它通过描写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 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的愿望,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 四起的现实, 表现了诗人王昌龄诚挚的爱国热情。诗人以雄劲的笔触, 对当时的 边塞战争生活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 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 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凉州词同样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是唐代的王翰。 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 “葡 萄酒”“夜光杯”和“琵琶”等带有鲜明边塞特色的事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 贵的酒宴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后两句借将士的心声吐露把
2、生死置之度外 的豁达和奔放的思想。 本诗写的虽是艰苦荒凉的边塞生活,但语言明快, 体现了 大唐盛世的气象。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 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 提出“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的崇高境界; 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 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仅二十字,却巧用典故,可谓字字珠玑。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三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因此对于古诗学习的一般技巧, 如朗读、想象、背诵等,都需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课内生字的读写和认 识,诗歌内容、情感的体会与赏析,也是课堂上的重点。同时,教师也可补充活 动教
3、学,如诵诗会或赛诗会等,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塞、秦、征”等5 个生字 ( 包括 1 个多音字 ) ,会写“词、催、 醉”等 10 个生字。 2. 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查阅诗歌写作背景等方法,准确地理解诗意,把 握诗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和夏日绝句。通过对诗 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浓浓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 2. 读悟结合,体会诗歌氛围,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1. 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查阅写作背景等方法,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 情。 2. 比较三首古诗的
4、异同。 课时安排 : 2 课时 出 塞 1. 认识本课“塞、秦、征、将”4 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默写,结合注释、 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 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体会边 塞诗的风格。 1. 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 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态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你们中不少人都听过,它的意 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
5、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可以用 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它的核心内容,那就是“爱国”。说到爱国,你们会想到 什么? ( 学生自由表达, 引导学生说出爱国的诗歌 ) 没错,爱国的表现有很多, 这 个单元我们就将去诵读一批爱国诗歌,去认识一群爱国诗人, 去感受一片爱国的 热土。现在,就让我们步入诗歌的世界,去品一品古人的爱国之情。 2.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 3. 出示出塞课件。齐读诗歌,校准字音,理解诗题。 过渡: “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 i ”,指军事要地,即边关、边 塞。“出塞”的意思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它是汉朝乐府诗旧题,内容多与
6、 征战有关。由此可见, 出塞这首诗很可能写的是什么?(写边关的战争见闻、 感想) 知识补充:“乐府”在两汉时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它主要收集编纂各地民 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 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后来变成一种带音乐性的诗 体的名称。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 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历史背景。 王昌龄 (698757) 字少伯,一说京兆长安 ( 今陕西西安 ) 人, 唐代著名边塞 诗人。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七绝,其诗 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 手”。 历史背景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
7、历史上的一个繁荣 时期。当时因西北边疆的征伐、 守卫而产生的战争层出不穷,征戍成为人们生活 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并描写了这一题材。出塞这首诗就 是诗人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2.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教师提出阅读交流的要求。 (1) 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 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 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识记、书写生字。 (1) 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出 塞 s i 秦 q n 时长征 zh n 会认的字:飞将 ji n (2) 播放生字书写视频, 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及笔顺。 书写指导: 塞上中
8、下结构,上部横画和竖画间距相当, 中间撇、捺舒展,盖住“土”。 秦 上下结构,上部三横间距均匀,下部宜收缩。 征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正”横平竖直,写稳当。塞秦征 4 (3) 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出 塞 秦时/ 明月/ 汉时/ 关, 万里/ 长征/ 人/ 未还。 但使/ 龙城/ 飞将/ 在, 不教/ 胡马/ 度/ 阴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出示课文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流利,也非常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但 是对于情感的把握, 我觉得还不够精准。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 通
9、过了解诗 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交流了解诗中涉及的历史知识。 明确:(1)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它们距唐朝有七八百年的时光。 (2) “龙城飞将”指李广。李广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一生都在边关御敌, 以骁勇善射、 智谋超群著称。 汉武帝在位时, 派他镇守右北平, 匈奴听说他来了, 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可补充诗歌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 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一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示例: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在夜色中隐约可见,一轮皎洁的明月照着边关的 漠漠黄沙。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
10、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 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静静地思索着,思念着 四、品读欣赏 , 深入探究 1. 教师教学“秦时明月汉时关”。 (1) 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在 “月” 和“关”的前面用“秦”和“汉”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读者带到了遥 远的古代,同时也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接连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 5 是拖得太久了!这里“秦、汉、月、关”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属于“互文见 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
11、关”。 方法拓展:“互文”即古代诗文中的相邻的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 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如木兰辞中 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前句省略了“壮士百战死”,后句省略了 “将军十年归”,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 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2) 想象画面,串讲诗意。 过渡:这一句设定了本诗的大背景, 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让我们走入那 个寂静的月夜,走近那些守卫在荒凉的关山的战士, 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波动。 2. 教师引导学“万里长征人未还”。 (1) 引导学生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蕴含的情感。这里的
12、“人”指的是 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人”是“征人”,他们在“万里”之外的边关戍守,为维护国家和 平而默默奉献。“万里”虽是虚指,却突出了空间的辽阔,点明了边塞的遥远。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透露出作者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久 征未归的无比哀叹和同情。 (2) 出示战争过后的画面和相关诗句,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预设:战争在你眼里是怎样的? ( 悲惨、恐怖、可怕 )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战 争,你心中会做何感想? (恨、渴望、愁、盼、苦、思念家人) 你会生出怎样 的愿望? (回家) 假如你是征人的亲人,你会想些什么?(期盼征人平安归来 )
13、 3. 小组交流,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这两句讲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诗人的希望,透露 出诗人期望战争早日平息、向往美好安宁的生活的情感。) (2) 诗人借李广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处以古讽今,正是由于 现今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诗 人提李广,是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来抵御侵扰,保障边 关的和平与安宁。 ) 4. 把握情感,朗读回顾。 6 小结:这首诗跨越时空的界限, 将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 的战争都概括起来, 反映出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哀叹之情,
14、表达 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 使国家得以安宁、 人民过上安定生活 的美好心愿。下面,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品味诗人那诚挚的爱国情。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 个性朗读。 过渡:诗是没有谱曲的歌,通过反复诵读,我们能感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 情感。出塞这首诗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营造出时光流逝、 物是人非、 战争依旧的痛苦画面, 再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 含蓄、深沉地抒发诗人对国家安 危的关注。 现在,假如你就是诗人王昌龄, 你会用怎样的朗读方式表达自己内心 的情感呢?试着比比吧! 2. 学生配乐朗读比赛。 ( 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最后全班齐读收尾) 3. 想象画面,结合板
15、书,学生试背诗歌。 4. 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出塞这首古诗,认识了一位诗人。大家用构 词法理解了诗题, 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 结合注释理 解了诗歌大意, 并在相互交流中体会了诗歌意境,感悟了诗人的情感。 下一节课 上,我们将用类似的方法,一起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这两首诗。 5. 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 出示课件:学生自选作业 ) (1) 画:画一幅边关月夜戍守图,表现征人的思乡之情。 (2) 写:默写古诗出塞,完成一幅书法作品。 (3) 找:另找一些描写战争的古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学:搜集王昌龄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
16、,体会诗人传达出的情 感。 凉州词 / 夏日绝句 1. 认识本课“杰” 1 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6 个生字。 7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3. 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1. 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歌的意境, 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通过文本的分析、比较、欣赏,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意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抽查背诵出塞,齐背。 导语: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谁能准确流利地把 它背出来呢? 2. 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 大家背诵得十分流利。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你们还记
17、得吗?(认生字、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凉 州词和夏日绝句这两首诗。我们先来看看凉州词。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 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 理解诗题。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唐开元年间,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收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汉 化版,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 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 喜欢这个曲调, 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 凉州词 ,如王之涣、 王翰、张籍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名出塞。古代所指 的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 (2)
18、介绍诗人。 王翰(687726)字子羽,并州晋阳 ( 今山西太原 ) 人,唐代边塞诗人。其 诗以边塞诗见长, 诗风壮丽酣畅,全唐诗 录存十四首。 他善于描写边塞生活, 这首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 2. 初读古诗,疏通字音、把握节奏。 (1) 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难字,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8 (2)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 催可组词“催促、催生”。这是一个形声字,“崔”是声旁,可借此记 忆生字读音;意思是“使赶快行动”或“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可以 用动作来揭示词义,也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理解词义。 醉“酉”表示“酒”,“卒”表示“极点、极端”,二者合起来就
19、是“酒 喝到极端”的意思,这也是“酒”字的本义。从本义中又引申出“沉迷、用酒泡 制食品”的意思。可以组词“沉醉、醉虾”等。可以用生字加减法的方法帮助记 忆,也可以拓展“碎、粹、悴”等形近字。 易错字音: “词”“催”“醉”均为平舌音。 易错字形: “催”右下有四横,不要少写;“醉”左边的“酉”不要漏写里 面的短横。 (3) 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朗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葡萄/ 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 马上催。醉卧 / 沙场君 / 莫笑,古来 / 征 战几人 / 回? 3. 图文结合,诵中会意。 (1) 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与交流: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
20、地方打上问号。 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观察图片,理解诗句。 A.对照配图细细品味, 诗中描写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人们的心情可能 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边塞诗的数量很多, 名篇也不少, 为什么本诗能在众多的边塞诗中脱 颖而出,被大家推崇呢?让我们一起品味王翰眼中的边关情、边关景,一同解开 这个疑惑吧! B.理解“葡萄美酒夜光杯”。 展开想象,描述诗句的画面。( 醉人的葡萄酒盛放在精致的夜光酒杯中, 在营火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香甜的酒味弥漫在整个军营中。) 9 诗人为何要选择“葡萄酒”和“夜光杯”进行描述?( 夜光
21、杯相传是周穆 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 吐鲁番,那里就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选择这两个带有极强的边塞色 彩的意象,恰当地点明了“边关”这个特殊的地点。)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 让你联想到什么? ( 将士们碰杯、 欢笑、劝酒, 大家都十分开怀。 )这时的气氛是怎样的? (欢快、热闹。 ) 小结:“葡萄美酒夜光杯”,盛大的酒宴上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 满了丰盛的食物, 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 真是豪华的盛宴啊! 这样热闹的场面该 多欢快呀!来,齐读这句诗,读出这样的情绪来。 C.理解“欲饮琵琶马上催”。 战士们刚要举杯豪饮,却听到了什么
22、?(琵琶声。 ) 播放琵琶乐曲片段, 战士们听到的琵琶声可能会是什么调子呢?( 激昂的、 急促的、欢快的 ) “马上催”的“催”字应该怎么理解?它是在催什么呢?( 有说是催促将 士们赶快奔赴战场边关战事频繁、紧急;有说是催促将士们多饮几杯,一醉 方休西域有骑在马上弹奏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小结:在激越的琵琶声中, 将士们的兴致越发飞扬了。 美酒美食源源不断地 送上来,大家一杯一杯又一杯地饮酒,谈笑声、劝酒声交织成一片,甚至还有人 开怀放歌,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这么欢畅的场面, 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吧! D.教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两句可能是在什么场景下说出的?( 一阵痛
23、饮过后,也许有人想放下杯 子,这时便有人用这两句话来劝酒;有人看到大家都醉倒在地,觉得好笑,便有 醉酒的将士用这两句话来回应。) 从“醉卧沙场”这四个字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既有将士豪放、开朗、 兴奋的感情,还包含着他们视死如归的勇气。) 为什么诗人认为不应笑话“醉卧沙场”的将士们?( 因为“古来征战几人 回”。 ) “几人回”这三个字说明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战争是残酷的, 自古边关烽火难息,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多么悲惨。然而,尽管有那么多将士战 10 死边关,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奔赴戍边,他们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在沙场上拼 死抵抗,寸土不让,视死如归,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
24、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正要开怀畅饮,忽然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倒在战场上又有什么呢, 请你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在外征战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 质疑思考:对于诗歌后两句,有人认为是“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说它 表达了低沉、 悲凉、感伤的情感; 有人认为它展现的是狂热、 激动、向往的情绪。 你觉得哪种解读更准确? 明确: 学生自由讨论,主要引导其品读诗歌传达的情感。 小结: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胸怀壮志,共赴国难,精忠报 国,魂归关外。 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赴边关,被战士们英勇杀敌的 爱国精神所感动, 被战争的残酷所震撼,
25、 于是诉诸笔端,写下了这两句千古绝唱。 让我们用慷慨豪迈的语气,再次读出战士们的伟大吧! (3) 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边塞诗中往往截取极具当地特色的事物来营造氛围,抒发情感,比如 本诗就运用了“葡萄美酒” “夜光杯”“琵琶”来渲染热烈的宴饮氛围。请大家 课下多读一读边塞诗, 找一找诗中描写了哪些特定的事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4. 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 诗歌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 指名学生背诵。注意背诵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感。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 过渡引入夏日绝句,引导学生认识
26、诗人。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唐朝诗人写的边塞诗,他们身为热血男 儿,怀抱爱国之情,都曾奔赴战场,亲历了战争。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宋代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看身为女子的她又是如何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的。 2. 解诗题,明背景。 (1) “夏日绝句”是什么意思?(“夏日”点明写诗的时间, “绝句”点明诗 11 歌的体裁,连起来就是“夏天写的一首绝句”) (2) 谁知道这位女诗人的相关情况?( 出示课件或点名学生介绍 ) 明确:李清照 (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 (今山东济南 ) 人。她年少时便颇有诗名。 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对金石书画很有 研究。夫妇
27、间赏玩书画, 吟诗填词, 生活美满。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 宋室南迁。 她与丈夫避兵江南,仓皇中丢失了珍藏的书画,赵明诚也在途中病死, 从此,她 只身漂泊于杭州、绍兴、金华、温州等地,在愁苦中度过晚年。她的文学创作可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 主要抒写少女、 少妇的闺情和对自 然景物的喜爱。后期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 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 (3) 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 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 年,金兵 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 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 后来, 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
28、,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 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 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3. 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 出示古诗课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教学生字。 预设:“杰”可用同音字 “节、洁”帮助记忆, 也可引入学生名字加以记忆; “项”是后鼻音,可用组词法帮助记忆,如有学生姓名相关,也可加以提示。 “杰”为上下结构,四点底布局要合理;“亦”为独体字,整体居中,笔画 舒展;“鬼”为独体字,中间的竖撇不要断成两笔;“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 不要少写点或横;“项”左“
29、工”右“页”,用生字加减法加以记忆。 (3) 指名学生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当作 / 人杰,死亦为 / 鬼雄。至今思 / 项羽,不肯过 / 江东。 4. 提示自学要求。 阅读与交流: 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 联系课文插图和项羽的生平,思考为什么诗人会提到项羽。 12 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 一边读前两句,一边思考:“人杰”是什么意思?“鬼雄”又是什么意 思?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人杰”和“鬼雄”可以用组词法来引导学生解释,前者指人中豪杰, 后者指鬼中英雄 (即壮烈死去的人 ) 。这两
30、句是李清照的生命观, 即做人应该有浩 然正气,铮铮铁骨。 过渡:李清照生活在动乱的年代, 她目睹宋朝统治者仓皇渡江南逃,北方的 大好河山落入敌手, 想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 人应该怎样生?怎样死?并于 本诗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力透胸臆、直指脊骨的 两句诗,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这种感受,来源于诗人巧妙的写作技巧。 (2) 从修辞手法入手,体味这两句诗在表达上的精妙。 明确:“生”与“死”,“人杰”与“鬼雄”,这两组鲜明的对比构成了诗 歌中的对偶句式, 让读者受到深深的震撼的同时,也体会到诗句的工整, 富有音 乐感。 方法拓展
31、: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 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手法。它看起来整齐醒目, 听起来铿锵 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 传诵,在古诗中非常常见。 如“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等诗句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3) 指名学生读,用凝重、庄严的语气读出诗中崇高的境界和非凡的气势。 最后学生齐读。 (4) 读后两句诗,你们知道项羽吗?能说说有关他的故事吗?为什么他选择 在乌江边自刎? 明确:项羽( 前 232前 202),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自称西楚霸王。 他是一位悲剧性的英雄,既具备乱世枭雄的霸道和任性,刚愎自
32、用,不听人言, 又带着末世后主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关于他的故事有“破釜沉舟”“霸王别 姬”等。“江东”是项羽起兵的根据地,在被敌军追赶到乌江时,他本可以渡过 乌江借此逃生, 但他认为当年和自己一起渡江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无颜 13 见江东父老”,不肯独自苟且偷生,于是自刎于乌江边。 (5) 诗人为什么“思项羽”? 明确: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朝统治者却龟 居南隅,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李清照“思项羽”,是思念 他“不肯过江东” 的败而不屈的气概, 因为这与南宋王朝的渡江南迁形成了鲜明 的对照。诗人正是借“思项羽”来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投降逃跑、苟且
33、偷生的可鄙 行径,寄寓自己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 是存亡之择。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 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 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死不惧 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这壮举怎能不让李清照盛情讴歌? (6) 指名学生读, 要正气凛然, 读出诗人对项羽的盛赞之情。全班学生齐读。 6. 朗读背诵,感悟诗韵。 过渡: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词人,写的诗词多含蓄、委婉,这首诗却风格大 异,显得极为豪放,在她的作品中很是少见。这振聋发聩的高亢一呼,时刻警醒 着人们。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
34、诗,感受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 (1) 指名学生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 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情感美。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 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过渡:同学们,学完这三首古诗并不代表着学习任务就此结束。接下来,我 们将进入更高层次的诗歌鉴赏水平训练比较阅读。 (1) 齐读三首古诗。 (2) 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 出示课件:表格 ) A.先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教师点拨后出示答案。 B.对比一下三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诗名作者 朝 代 诗歌类 别 写作特 点 诗人的情感 出塞王昌唐边塞诗借古讽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 14 龄今国家的关注 凉州词王
35、翰唐边塞诗 借景抒 怀 视死如归的豪情, 保卫祖国的坚定 信念 夏日绝 句 李清 照 宋咏史诗 借古讽 今 讽刺南宋朝廷的屈辱行径, 抒发爱 国之情 相同:这三首诗都抒发了 ( 对祖国的热爱 )之情。出塞和凉州词都属 于(边塞诗 ) ;出塞和夏日绝句都采用了( 借古讽今 )的写作手法。 不同: 三首诗的写作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完全相同。 2. 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未曾中断, 就源于灌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那份爱国 情。它涌动在国人的心中,传诵于人民的口中,也流露在诗人的笔下。你们还搜 集到了哪些关于爱国的诗歌?这些诗歌抒发了诗人们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 读一读,诵一诵。
36、(出示课件:爱国诗歌 )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扬子江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5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戍边之苦 师:看,一个“人未还”包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呀!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 曾将士兵戍边的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后又从三年延至六年, 最后竟从六年延至 九年。你们说,戍边的战士还有可能回到家乡吗? 生:不可能。 师:是啊,基本不可能。那么那些背井离乡、长年征战的士兵面对明月,他 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在想着家乡白发苍苍的双亲
37、。 师:是的,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 生:他们可能在想,家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 师:身在边关,心在家乡。戍边战士的双亲,他们望着一轮明月,又在想些 什么呢? 生:他们会想,我的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我们团聚呢? 师:是的,儿行千里母担忧。 老人家为何会如此伤感呢?你们能用诗中的诗 句来回答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我们可以改一改,万里长征谁未还? 生:万里长征儿未还。 师:那戍边的战士家中善良、勤劳的妻子,面对同一轮明月,她又会想些什 么?做些什么呢? 生: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望着明月,在想,我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 16 我团聚呢? 师:她为什么如此伤感呢?能用
38、诗中的诗句来回答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好,谁来改一改?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师:触类旁通,一点就通,聪明!那戍边的战士家中那年幼、孤苦的孩子又 在做什么呢 ? 生:追问娘亲,爹爹去哪儿了? 师:谁能告诉他? 生:爹爹在边关保卫国家呢。 师:他还可能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生:他可能会看着爹爹临走前留下的文章,思念着爹爹。 师:这叫睹物思人。儿子孝道不能尽,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 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悲哀吗?还有什么? 生:悲愤。 师:对什么的悲愤? 生:战争。 师:是对无休止的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一、 二两句。 (
39、生齐读 ) 赏析: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对“人未还”一语进行了解读,让学生明白了 战争的残酷性。 借助冷冰冰的历史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分别体会了戍 边战士、戍边战士的父母、 妻子和孩子各自的心理感受, 并通过这种情感的堆积, 最终形成对战争的悲愤的情绪。 教师问得巧妙, 学生答得轻松,在这一问一答中, 诗歌的情感水落石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古诗一向是教学中的难点。 作为占据中国古代文化中相 当篇幅的一种文学体裁, 如何跨越长长的时间鸿沟, 让学生欣然接受并体会古诗 独有的魅力,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 17 紧扣课文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行巧
40、妙设计,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做好 引导工作。本次教学过程主要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的:一、注重诵读。诗读百遍, 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读诗的过程也是 欣赏诗歌的过程。 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为了使诵读不至于单调,我安排了学生自读、对读、群读、赛读等方法,调动学 生读诗的热情。二、丰富背景。本课的三首古诗,或是写作背景具有极强的历史 性,或是诗句中引用了历史人物故事,或二者兼备。 这些具有趣味性的背景能够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把他们带到诗歌创作的情境之中,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帮 助他们体会诗人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抒发。三、适度放手。 古诗教学虽然以教师引 导为主,但适度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诗歌情感,体会诗歌,可以 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在摸索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诗歌的诀窍,感受诗 歌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