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材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本节介绍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本节内容由“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首先说明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的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再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最后通过实验活动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应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使学生懂
2、得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
3、测量时间 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课前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教师活动 1 课件展示,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提出问题 .帽檐直径AB与帽子的高度CD哪个较长? .中心的两个圆那个面积大? 学生活动1 . 学生相互谈
4、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 学生用刻度尺测量 发现:AB与 CD一样长;中心的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 师: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 :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师: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教师活动1 布置自学 .阅读P15科学世界“
5、国际单位制” .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 学生活动1 .了解“国际单位制” .带着问题阅读,并交流归纳: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活动2 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2 归纳: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m=10-6m 1nm=10-9m (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反馈练习一 教师活动3 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6、 1.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2、完成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m 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nm 学生活动3 思考回答: 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dm 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mm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70 m 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105 nm :对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单位之间换算 2长度的测量 师: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1)长度的测量工具 教师活动4 展示实物 学生活动4 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课本P11-P12回答:刻度尺、卷尺、三角
7、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2)观察刻度尺 教师活动5 提出问题:观察下图刻度尺(或学生常用的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它的量程是多少? 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强调重点.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量程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最大值 .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学生活动5 观察图示的刻度尺回答: 在图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它的分度值是1mm. :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
8、和分度值,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师活动6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 出示问题:在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要测量以上长度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刻尺? .怎样放置刻度尺? .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记录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6 各组按要求测量,体会测量的过程和方法,并总结出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选:在实际的测量中,首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 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
9、,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计值 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4)正确读取估计值 教师活动7 出示例题: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别为 cm 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4cm,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1.37cm.)教师
10、讲解:在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确值是1.3cm,估计值是0.07cm,因此读数应为1.37 cm,不能读作1.4cm :利用练习,进一步突破估读这个难点 教师活动8 出示练习题 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确些, 就使用方法而言,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 物体长度是 学生活动8 讨论交流: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0.2mm,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
11、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 答案:A; B; 2.20cm(或22.0mm) (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教师活动9 出示练习题 1. 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mm. 2. 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思考交流: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是1mm,所以其准确值是5.0cm;估计值是0. 00cm;细铜丝的总长度为是:5.0cm+0.00cm=5.00cm,然后除以32圈,得到细铜丝的直径为1.6mm答案: 5.00;1.6 讨论交流:
12、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3.时间的测量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 (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教师活动10 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10 学生自学,组内讨论回答: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3)计时工具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学生回答:测量时间的工具有:石英钟、电子表、机械停表、
13、电子停表等 师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机械停表的使用 (3)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师活动11示范停表的使用:以实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 教师活动12 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学生活动12 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在“知识加油站”的基础上,熟悉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教师活动13 出示练习题 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 min s 学生活动13 讨论回答: 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 ,1大格是1s ,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
14、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 小圈1整圈是15min ,每一小格是0.5min 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3.5min ,大圈指针指示是38.3s ,因此读数是3min38.3s 4.误差 师:在刚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中,我们测量的结果一定等于物体的真实值吗?如果不等,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教师活动14 布置阅读课本P14“误差”部分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实验室机械停表J1202的外形如上图所示. 第一次按下B , 第二次按下B ,读数。 第三最后按下A 简称: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要分别读出分和秒并相加. 大圈1整圈是30s ,1大格是1s ,所以
15、每一小格是0.1s 。 小圈1整圈是30min ,1大格是5min ,所以每一小格是0.5min 。 .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14 学生阅读思考课本P14“误差”,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活动15 出示练习题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
16、结果分别是:187.6;187.5;187.8;187.65;187.7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次 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次 强调: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学生活动15 思考交流:题中所用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第四个读数187. 65错误其它四个读数分别为:187.6;187.5;187.8;187.7,它们的平均数为187.65mm,在这里只平均值有效数字个数应该与测量值有效数字个数相同,则物体的长度应为 187.7mm,综上所述,应选D.
17、:利用反馈练习巩固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对错误测量结果的判断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老师巡视、讲评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4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m=10-6m 1nm=10-9m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放、读、记 三、时间的测量 1、单位及换算:1 h60 min 1 min60 s 2、停表的使用: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四、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18、 1、减小误差的方法: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否可以避免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还是停表的读数,都先以学生的尝试使用为前提,然后再归纳总结,细化方法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充分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这节课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把讲练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每一循环的新授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反馈,学生既能随时巩固,教师又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有时效性和韵律感 3.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考虑学生有一定知识
19、基础,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自学、阅读、请教老师(同学)、分析原因等本课难点是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通过例题讲解、交流讨论、习题训练逐渐得以突破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差,还没有良好的探究思维和习惯,物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组织有一定的困难. 2.少数学生对科学计数法表示物体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换算感到困难,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特别是末端对着整刻度的估读不够理解,对读取机械停表的示数也需要进一步的练习来巩固. 运动的描述 教材分析 运动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
20、对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仅局限于相对于地面位置改变的运动物体,如正在奔驰的汽车,路上的行人等,对运动的相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能借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节内容由“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两部分内容组成。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其中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机械运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进一步学习“速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必备知识。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
21、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文具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
22、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根据什么?你认为静止的物体就真的静止吗?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并回答: 1.某某颜色的车是运动的、某某颜色的车是静止的。 2根据它们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改变。 3不是,因为整个地球都是转动的。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教师活动2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这几张照片上的物体运动了吗?又是根据什么? 学生活动2 思考,并回答:物体运动,他们的位置随时间改变。 拓展实例范围,反映运动的普遍性。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的很
23、多观点也都与物理规律相一致,当然也有不同。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到底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着呢?今天我们就从机械运动开始研究? 肯定大家的想法,又指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3 师:就像刚才大家总结的那样: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大家还能举出其他一些物体运动的实例吗? 学生活动3 学生思考,并举例。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机械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我们觉察不到:比如珠穆朗玛峰由于地壳运动高度在变化,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缩短。其实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所以说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