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设计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设计全册.doc(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材分析第二章光现象和第一章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叫做光源?光是如何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跟第一章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接近。什么叫做声源?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光和声音作一个类比,使学生对光有更深刻的理解。一、引入引入部分选用一个谜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谜语:一个西瓜在它被切开以前是什么颜色的?分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西瓜瓤可能是红色的,也有可能是黄色的,如果是生西瓜,还可能是白色的,所以学生可能得到上述的三个答案,即红色、黄色、白色。但是标准答案是黑色的
2、。学生们觉得很惊奇,一定会问:为什么是黑色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西瓜没有切开以前,里面是没有光的,任何物体自身不发光也没有反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那是黑色的。这个道理和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是一个道理。假设这个世界没有光,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或者说我们什么都看不见。由此说明光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光,这个世界就不会如此五彩斑澜,如此美丽,甚至我们根本不能生存。二、新课部分(一)什么叫做光源,学生刚刚学过声源,可以让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自己来归纳光源的概念。学生回答“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他们的理由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但这样是不是完整呢?很多物体都“能”发光,但
3、是不是所有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呢?举几个例子来说,比如电影荧幕,月亮,我们看起来都“能”发光,但他们是不是光源呢?先分析一下,电影荧幕的光来自放影机上的投影灯,月亮的光是反射太阳的光,它们自己是不会发光的,所以都不是光源。可以提问学生,“我们怎样修改光源的概念才够完整?”学生答: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光源。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一个小组列举得最多,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因为是比赛的形式,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比较高,最后列举的数目也会很多。表扬列举得最多的小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同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比如说
4、,学生可能会说“蜡烛”、“电灯”、“星星”等等是光源,告诉他们“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才是光源,“星星”并不都是光源,只有“恒星”、“流星”是光源,而“行星”、“卫星”、“彗星”等都不是光源。在理解的基础上说明,光源是可以分类的。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二)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是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可以让他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测完了以后,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物理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5、。实验过程: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这样说是不是完整了呢?在实验2里面,我们虽然观察到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空气和水面的分界面上,光线发生了偏折,不再“沿直线传播”。应该怎么修改呢?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才不是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步枪的瞄准器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三)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6、前面学习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光的速度与此相比较是大还是小呢?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速快。列举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速度,然后给出光的速度,作一个比较。摩托车速度20ms,汽车速度30ms,飞机速度200ms,宇宙飞船速度8000kms,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达到3108ms。举例说明光速到底有多快:1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2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到达地球。如果一辆1000kms的赛车不停地跑,要经过17年的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学生有了一定
7、的了解以后可以说明: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一般用字母c来表示。光在真空中1s能传播m,也就是说。真空中的光速为c299792108ms。在空气中的光速是2108ms,比真空中的光速略小,一般在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都表示为c3108ms。在其他介质中光也可以传播,比如在水中,v水34C,在玻璃中v玻璃23C。排列一下:v真空v空气v水v玻璃三、科学世界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光年是什么单位?学生有年的概念,所以很容易把光年理解成时间单位。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可以了解光年是一个天文学上面的距离(或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同时要会计算天文学上面的一些简单问题,比如说。牛郎星和织女
8、星相距16光年,它们之间相距多少千米?解:1光年3108ms(365243600)s946081015m946081012kmS16光年16946081012km1511014km答: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511014km。【板书设计】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什么叫做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2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光的传播速度:c3108msv水34Cv玻璃23C。v真空v空气v水v玻璃教后记:这是本教材中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开
9、展探究实验,又要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相比,课程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由原来的“光的反射定律”改为“光的反射规律”,只要求学生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都不作要求,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同样可以归纳到“收获”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观察在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反思:第二节 光的反射【教学器材】演示实验器材:激光演示仪,蚊香,带盖的玻璃盒。学生实验器材:平面镜,纸板盒,蒙黑纸的手电筒,直尺,量角器,笔。【
10、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
11、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由于自然常识课的学习和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因为光的反射。(板书)二、光的反射(副板)光人眼(光的接收器)直接发光的物体光源间接发光的物体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备注: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按照课本的排列是先实验后讲概念,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不妥的。二、新课教学1光的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2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a入射光线AOb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
12、交点。c反射光线OB。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f反射角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提问:引入入射角i及反射角r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生讨论:甲认为,数学题常用“东偏南20”来表示方向,所以入射角i及反射角r是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的;乙认为,甲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地理上也是用角度来表示方向的。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即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如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桌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2)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
13、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角i和r。4讨论。(1)怎样使纸板能稳定地竖直在平面镜上?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多种方案,如在纸板后做一个支架,用纸盒的一个侧面,用泡沫包装盒,等等。(2)怎样得到“一束光”?有人首先提出用太阳光,但马上有人反对,认为太阳光不是“一束光”,又有学生想到前一节刚做的小孔照相机,其外筒可以利用,透过外筒上的小孔,能得到“一束光”。可是,如果阴天怎么办?用手电筒。集中大家的讨论结果,认为用一张开有小孔的黑纸蒙着手电筒,就能得到“一束光”了。还有学
14、生提出用激光笔,当然效果更好。(3)怎样画出光的径迹?问题提出后,立即有学生想到,把光对着O点入射,分别沿着入射光和反射光线点点,用直尺连接OA与OB即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了。(4)根据讨论写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器材平面镜,纸板盒,蒙黑纸的手电筒,直尺,量角器,笔。实验步骤在纸板上作一条与底边垂直的虚线ON,放在平面镜上。将一束光射向O点,记录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角i和r。备注:学生没有关于物理实验的经验,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内容,是很难完成实验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5分析和论证。提问:关于光
15、的反射,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反射角r与入射角i很接近;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r与入射角i应该相等;从实验记录中找不出什么规律。为何会找不出规律呢?请观察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一:在玻璃盒中点燃蚊香,使里面充满烟雾,比较手电筒的光线与激光光线射入其中的效果。演示实验二: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的反射。在演示实验的启发下,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光的路径记录不够细心;角度的测量不准确;光束不够细。如何改进呢?改用激光笔作光源;在纸板上先细心地画好角度。通过改进再进行实验,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r等于入射角i;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6光路的可逆性。小
16、实验:用一块板挡在两个学生之间,使彼此小能看到对方,怎样才能彼此看见呢?由于学生有此经验,用一块镜子就能解决,作图说明光路的可逆性,学生很容易接受。7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小实验:用手电或太阳光照在镜面上反射,照到学生的脸上,他们会感到刺眼;而照在白纸上时,光线则比较柔和。什么原因?光照到镜面上发生了反射,而照在白纸上时,没有发生反射。(马上遭到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准备实验器材,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此实验上节课做过但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可获得不同的启发。光线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经而作的直线,其实它并不存在,这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他同学的反对)光照在白纸上时,发生了漫
17、反射。提问:漫反射遵守光的反射规律吗?生答:遵守。三、板书设计1光的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表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2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光线OA。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光线OB。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用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光的反射规律。光反射时,反射角r等于入射角i;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4光路的可逆性。5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四、练习及作业1已知镜面及入射光线,要求画出反射光线。2已知镜面及反射光线,要求画出入射光线。3已知反射光线及入射光线,要求画出镜面。4完成课本第4
18、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各题。五、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小结:如果只按照课本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意识,更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如前一节课,请学生课后完成一只小孔照相机的制作,许多人无法做好一只圆筒。所以,在学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应以养成良好的本学科的学习习惯为主,使学生在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吸取别人的成功改善自己,学会合作交流,等等。这些能力的养成,比学会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所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实验,开始可能缓慢些,但必须夯实这一过程,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尤其是思维基础较差的
19、班级,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因为这里是他们学习的转折点,低的起点,小的台阶,更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乐学中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延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光线”一词常出现,会有学生提出:光线是一条线吗?对于这点,可以因势利导地向学生介绍,在物理探究过程中,有许多研究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遇到。“光线”并不真正存在,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径而做的带箭头的直线。这样讲清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同样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教学反思: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立足在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思路上。在复习上节课基本概念(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
20、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教学器材】平面镜、手电筒、实物投影仪、投影片。【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5)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1、(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法】引导、设问、点拔。【学法】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教学过程】教师手掌中放一块1dm2大的平面镜,背对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提问:我没看大家,怎么会知道你们的表现呢?镜子能发生光的反射,那么,什么叫做光的反射呢?出示幻灯片1。幻灯片1不知大家有没有玩过这样一个小游戏,下课用小镜子照同学,可太阳光在教室外面,你是怎样把光照到同学的脸上的呢?演示实验:用手电照玻璃。提问:大家知道光的反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那么,你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利用反射现象的实例吗?师:对平面镜大家太熟悉了,我们每天早上都要用到,学校在大厅里放了大
22、的平面镜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关于它的成像大家有什么疑惑点吗?学生思考,说理由,提出问题。板书:平面镜成像。分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小组内分工,边讨论、边设计探究方案。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最佳的设计。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点拨。师生评价、交流:小组选代表上台演示探究过程,得出结果。(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知识点总结: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等大)出示幻灯片2。师问:A点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射到了平面镜上?学生选其中一条入射光线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提示:两条反射光线能否相交?如人眼恰好在这两条反射光线的路径上,画出一
23、只眼睛。人眼是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向镜内看去,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A处射来的。学生画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得交点A。指出这个点在镜后实际并不存在,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是一个虚像。补充知识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板书)平面镜知识的拓展:(出示幻灯片3)。师:利用手面镜来改变光路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电影地道战中游击队员使用的潜望镜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那么潜望镜中的平面镜是怎样放置的?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1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能力、知识等)收获最大?在探究中你是怎样进行的呢?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下图中
24、物体所成的像。(出示以下幻灯片4)3学生范读:“STS:凸面镜和凹面镜”后布置作业:(1)根据所学知识自制一潜望镜。(2)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规律”。要求:器材自己选定。要有完整的探究报告。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学反思:第四节 光的折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2小游戏:碗中
25、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一、光的折射现象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锻炼学生的概括
26、能力。)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5交流实验结果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1分组
27、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3交流,如何定义折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4(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探究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2讨论交
28、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屏显:结论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结论5:光从空气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三、折射规律的应用1体验“叉鱼”制作鱼模型并固定于方型水槽中,用直铁丝作鱼叉,对准看到的鱼下叉,看谁能叉准,并让该
29、同学说出叉准鱼的“奥妙”是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2利用动画讲解“鱼的虚像形成的原因”。3学生讨论“折射断筷”、“硬币升高”的原因。4分组实验:观察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让学生再次体验折射使眼睛产生的错觉)5折射现象不仅会使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奇观。(播放 “海市蜃楼”、2001年北京天空出现的“三日同辉”的影像资料)四、交流评估1通过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从知识、能力、研究方法、对折射现象的感受、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多方面谈一下)2光射到空气和水(玻璃)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吗?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哪些异同? 布置作业1写一篇关于光的折射的小论文
30、。教后反思:第五节 光的色散设计理念本课力图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的特点;结论易获得,适宜初中生探究。学生通过进行过程的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教材分析光学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彩色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相结合展现出七彩的世界。本节教材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获得
31、最直接、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二、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重点难点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通过制定实验方案,自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实验发现,获得最生动
32、的实验事实资料,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成功的愉悦。教学准备一、器材准备盘子、平面镜、水、放大镜、手电筒、各种颜色的透明胶片、绘画颜料、调色盘、三棱镜、白纸二、分组准备二人一组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你见过“雨后彩虹”吗?谈谈你的“发现”或提出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可能的发现或提出的问题(摘选)1彩虹是七色的,很美,但我不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2彩虹为什么会消失呢?3画画的时候,也有很多颜色的颜料,可以用它来描绘“彩虹”,那么颜料和光有联系吗?师:大家的发现非常好,让我们先来再现“雨后彩虹”,你想到了哪些办法呢?二、探究光的色散1研讨与发现学生在这个
33、环节,通过相互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案一:用一块三棱镜对着太阳光,用白纸在另一侧作光屏,可以观察到白纸上几种颜色的光。方案二:在盘子里装上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方案三:将水含于口中,对着太阳光喷成雾状,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彩虹。方案四:透过喷泉喷洒的雾状小水珠,也可以观察到彩虹。师: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2实验与发现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太阳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色光的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师: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那么要得到其中的任
34、意一种色光,我们可以怎么办呢?三、探究色光的混合1实验与发现学生: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的各色光条,可以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此实验可以安排课前学生在家中完成)师:人们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2探究与发现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光在白墙或白纸上重叠部分的颜色。师:设计表格,并将你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表(一)红光绿光蓝光红光红光绿光绿光蓝光蓝光(教学中,教师不应让学生死记三原色光合成的结果,而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认识几种单色光合成的效
35、果,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四、探究颜料的混合师:颜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后的颜色是一样的吗?学生:将手中的颜料按相同的比例在调色板上混合,并设计表格,记录发现。表(二)品红黄色蓝色品红品红黄色黄色蓝色蓝色师:学习了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你有哪些收获呢?(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那些对颜料了解比较多的热爱绘画的学生的积极性,动员他们为教学提供较多的背景材料,使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五、小结与拓展学生刚接触到光学知识,兴趣和热情都非常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去自制彩色陀螺实验。制作方法如下:做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颜色要尽量浓一些并纯正。沿半径切开一个槽,把三个圆盘沿着槽口交错地
36、插在一起,套在陀螺上,露出红、绿、蓝三个扇形面积,陀螺质量要大些,可保证在较长时间内高速转动,分别拨动圆盘,调节三个扇形面积的大小,即改变三种颜色的比例,反复试验,便可以看到多种颜色。让学生亲手去做一做,并记录下实验结果,作为相互交流的素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教材分析这一章是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第二部分,在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有透镜的初步知识;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还有观察微观和宏观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这些内容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新的课程
37、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一、课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它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前者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后者统称为体验性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2)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3)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道理及其应用。(二)体验性目标
38、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二、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一)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原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比较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提高了。1原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1)原大纲中本章的教学目标:2两种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有三处不作要求,如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能根据所给的条
39、件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还有将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及这些像的特点,降为知道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由原来的“知道”降为现在“了解”层次,而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指导性学生实验,现改为探究性的学生实验。能力方面比大纲中的要求高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也高了,明显地体现出“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二)本章教学的重点及难点1重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
40、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对于探究性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也是本章教学重点,重点应解决如何探究,如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结论、评价等。2难点。“平行光源”的解决是做好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关键,所以是教学中的难点。另外,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如何写探究报告,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三)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从教科书中的五节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对教科书的这些内容,教师可按教科书讲,也可自主选教材,尽情发挥。有些内容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学不会怎么办,课程标准把这些知识内容作为载体,以达到
41、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的目的。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如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搜集各种形式的信息,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可让学生调查商店中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四)弄清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课程目标的分层看,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目标。教学要落实好这三种目标,必须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关系,教师才能研究好每一节课,准备好每一节课,教师在备课中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好提问、引导、组织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要求,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的学习,经历的大过程如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过程,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使学生不断地掌握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初步领悟和形成科学的思想和
43、精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然后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知识与技能是实施探究过程获得方法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营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动力。显然在每一个循环中,过程与方法处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使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是施教的关键。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渠道。三、教材特点(一)教材选择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教科书贴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贴近科学研究。凡贴近生活的内
44、容增加了,对原教材中的繁、难、旧的知识内容进行删除或降低要求。例如,删除了原教材中的幻灯机,换成了学生现在学校常用的投影仪,使学生看得见,容易观察,容易理解,进而理解电影院用的放映机、照相馆用的放大机的原理也就容易了;还增加了人的视觉器官眼睛和矫正视力用的眼镜,使学生对眼的卫生常识更容易理解,更爱护眼睛;增加了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易操作,易理解;还增加了外出旅游常用的望远镜、观察宇宙用的天文望远镜,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尝试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从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眼睛和眼镜,又联系社会科学显微镜和望远镜。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程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