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巫英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巫英慧.doc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分类号: B84 学校单位代码: 10446 功 4柙紱 /漆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 , 研究生姓名:巫英慧 学科、专业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研究方向:教学心理研究 导师姓名、职称:韩仁生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 2011年 4月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 划 V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 / 硕士 KZfi仑文大学生归因方式、社 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 读博士 / 硕士 !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 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
2、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 由本人承担。 作 者 签 名 : 装 曰期:川丨号叫 40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 划 V ) 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 范大学攻读博士 / 硕士 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 / 硕士 #学 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 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
3、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丰段保 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返 4蕾 曰期: 2。丨丨坪叫 导 师 签 名 : 少 1 H期: I碎 摘要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 理危机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所以处于激烈竞争压力下的大学生不仅要以积极的心 态对待学习、生活,更要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归因与社会支持对大学 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人际归因、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广泛的
4、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了适合大学生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社会 支持量表、 SCL-90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 行了调查,运用 SPSS17.0和 LISREL8.70软件, 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探讨了大 学生人际归因、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1) 大学生人际归因中的失败能力、失败运气、失败内控这三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 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人际归因在成功能力维度上文、理科差异显著, 且文科生得分显著低于理科生。 (2) 大学生人际归因中的成功运气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且独生子女得分 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5、 (3) 大学生在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维度上城市与农 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来自于城 市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 三个维度上城乡差异不显著 a (4) 大学生在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维度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支 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上是否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 (5) 对大学生归因方式的人际归因的研究中发现,人际归因中的成功努力、成功运气、 成功内控、失败背景、失败外控对心理健康均有显著预测作用。 (6) 社会支持在大学生人际归因中的成功努力、成功运气、
6、成功内控、失败背景、失 败外控五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 关键词:人际归因;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中介效应 Abstract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mastering knowledge? knowing the society and probing the life, and most of their mental crisis is concerned with the lack of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o, the college studen
7、ts who are in the pressur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not only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for learning and living, but also have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and social support on mental healt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herefore, there is an important signific
8、ance for promoting their mental health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and social support on mental health, and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ir mental health. On the base of an extensive overviews of former research, this pa
9、per investigates the cond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ith 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and SCL-90,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llege students5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with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after the descript
10、ive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edium effect for the survey data by the use of SPSS 17.0 and LISREL8.70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can be briefly stated as follows: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11、on gender about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attribution about the failure of ability, the failure of luck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boys get higher score than girl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iberal arts students and science students on the attribu
12、tion about the successful of ability: the liberal arts students get lower score than the science students.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only child and siblings in college students on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to the successful of luck, and the only childs college students scored sig
13、nificantly lower than siblings college students.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mension of social support on objective suppor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llege students, and from the urbans stud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
14、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llege students in social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support utilization of three dimensions.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mensions of social support on subjective support between only child and siblings, and the only childs college students sc
15、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siblings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only child and siblings in social support, objective support and support utilization of three dimensions. (5) The study finds about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attri
16、bution to the successful of efforts, the success of luck, the success of internal control, the failure of background and the failure of outside control has significant predictors to mental health. (6) Social support has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the attribution about the success of efforts, the succe
17、ss of luck, the success of internal control, the failure of background and the failure outside control of the five dimensions and mental health in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Social Support; Mental Health; Mediating Effect 目录 1 弓 !W . 1 1.1研究背景 . 1 1.2研究意义 . 1 1.3研究目的 . 2
18、 2文献综述 . 2 2. 1归因方式 . 2 2. 2社会支持 . 5 2. 3心理健康 . 7 2. 4本研究拟要解决的问题 . 10 3研究构想 . 10 3.1研究假设 . “. 10 3. 2研究方法 . 11 4研究结果 . 12 4.1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特点分析 . 13 4. 2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 16 4. 3中介效应检验 . 18 5分析与讨论 . 29 5.1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差异分析 29 5. 2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讨论 . 30 5. 3大学生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分析 . 32 6 ,關 . 33 6. 1研究结论 . 3
19、3 6. 2研究突破与展望 . 33 参考文献 . 35 附 . 3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2 I 谢 . 43 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引言 1.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髙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 变得越来越复杂,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与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大学生在 面临从青少年期向成人期转化的重要阶段,虽然生理上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 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人际关系发生大的转变,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与冲突,导致 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统计,前来咨询的大学生中以神经 性障碍占大
20、多数,高达 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 14.5%,重症精神病和心身 障碍占 12.1%,北京大学近 10年来因心 理障碍退学、休学的人数占退学、休学总人数的 1/3左右 1。中国社会调查所 ( 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 1000 名大学生展开的一项关于 大学生心理 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 1 / 4的被访者 曾经有过自杀念头。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近年来己在30%以上 2。以上的调研数据表明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令人担忧,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都应该对此引起 高度重视。而在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原因中,人际关系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 素。大学生
21、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 展时期,绝大多数大学生的 心理危机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所以处于激烈竞争压力下的大学生不仅要以积极 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更要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能更好的适 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心情舒畅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1. 2研究意义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之一,充满了智慧、光明、力量和希望。对每一位 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涯都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人经历、学 业、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和人生观等都迅速得到发展 并趋于成熟。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难免会出
22、现各种问题。保持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 要求和必要条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和深入,角色呈多元化,这是大学时期与 中学时代明显不同的地方。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家庭教养、经济情况、 教育背景与学业期待的人在一起学习、生活,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新的人际关系。 此时,大学生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归因方式来对待学业成就、人际交往,使其对自己 的生活充满信心,才能拥有一个充实、难忘的大学经历。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提高自己 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认识 到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
23、原因及表现,以科学 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本研究 R在通过了解大学生归因方式中关于人际关系的归因 和社会支持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育,希望大学生能通过合理的人际归因方式, 迚立起一个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 构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良好的人际交往网络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 定能 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调节自身的心理健康;自身的学习、工 作效率也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智力与个性的和谐与统一发展,也能有效的防治其 心理疾病,对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1.3研究目的 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关于学业成
24、就和人际关系两个不同方面的归因信 念。本研究想从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中有关人际关系 的归因与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地探讨社会支持在人际关系归因方式 与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合理有效的归因方式,是否可以获得更多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什么有利的影响,并以此给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 询工作提供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依据。 2文献综述 2. 1归因方式 2.1.1归因方式的概念 归因 (Casual attribution), 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认知分析,指出其 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简单来说,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
25、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 释和推断 :1。广义的归因指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文化现象等做出解释、说明 的过程。从这个方面来讲,人的一切认识过程都是一种归因过程。狭义的归因专指心理 学意义上的归因,是指个体根据行为或事件产生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 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 。 归因方式也称 归因风格 或 解释方式 ( Attributional style or Explanatory style), 是指个体习惯于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 5。通俗 一点说,归因方式就是指个体习惯于对多个不同事件发生的原因做相似的解释。 2.1.
26、2归因理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海德 (Heider)最早提出了归因理论 ( attributions theory)。之后经过戴维斯 ( E.Davis)、凯利 ( H.H.Kelly)和韦纳 ( B.Weiner)等众多 学者的不断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归因理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主要有 : (1) 单维度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的创始者海德于 1958年在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 一书中,提山了 朴素心理学 。吸引心理学家们开始关注 人们是如何回答为什么 的问题。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主要受个人因素 ( 即内部 因素)和环境因素(即外部因素 ) 两种因素的
27、影响。其中,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能 力和动机等;环境因素则包括工作本身的难易程度和运气等。他还提出了 协变原则 (Covariation prindple), 即当一种因素与所需要解释的行为事件协同变化时,这种因素 即被定为该行为事件的原因。 海德对行为原因结果的影响因素所作的个人与环境的划分成为之后归因理论的基 础,对归因理论的整个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对这两方面的具体原因作更 进一步的探讨 (2) 相应推断理论。 1965年山琼斯 (E.E.Jones)和戴维斯 (K.E.Davis)提出了 相应推断 理论 ( Theoryofcorrespondentinference)。
28、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所谓 相应推断 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换句话说,也就 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s。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知觉和评判他人的行为 时,外部因素考虑的不多,人们只是根据他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倾向。人们由外 在行为来推断内在倾向的过程可以分为 意图归因 和 倾向与特质归 因 两个阶段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从行为者意图到行为者个性本质的判断主要应该从社会赞许性、非 共同效应和选择自由性三个方面来考虑。 (3) 协变理论。 1967年凯利 ( H.H.Kelley)提出了 方差分析模型 (Analysis of variance mo
29、del), 用来分析人们是根据或利用哪些信息来进行归因。这是继相应推断理论后,对 海德的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人们在归因过程中总涉及客观刺激物、行动者、 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三方面又构成了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凯利认为: 在多重观察情况下,人们的归因遵从 协变原则 ,即根据所获得的一致性信息、区别 性信息和连贯性信息这三种信息的组合来进行归因。每种信息包括高和低两种情况,这 样就可以得到八种不同的组合情况。凯利认为根据这八种组合的信息模式,就可以对归 因做出精确的预测 M。 (4) 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 韦纳 (B.Wemer)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了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
30、与成就行为 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觉察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的关系、 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其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韦纳认为海德提出的 内因 -外因 方面只是归因的一个维度,还应该包括 稳定 _ 不稳定 以及 可控性 -不可控性 这两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之间都是彼此独立的。行 为的成败结果可以在这三个维度的行为原因上进行归因,并且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归因方 式:即能力、努力、背景和运气 “。在 内因 -外因 这个维度上,能力和努力是描述 个人特征的内部因素,背景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部因素;在 稳定 -不稳定 这个维度上,能力和背景属于稳定性的因素
31、,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性的因素;在 可控 性 -不可控性 维度上,能力和努力是可以控制的,而背景和运气是不可以控制的。这 四种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个体的动机、情绪、期望、成就行为等都会产生影响 :N。如: 把成功归为内部因素,个体会产生更强烈的自豪感,会感到自信;把成功归为外部因素, 个体则会产生担心的情感体验。而把失败归为内部因素,则会导致自卑,并且个体会产 生内疚等消极情感;若同时把失败归为外部因素,则可以减轻消极情感,减轻压力,并 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下次的成功。此外,如果把成功归为稳定因素或把失败归于不稳 定因素,积极情感体验会更多,生活也会更加 自信乐观;而把成功归为不稳定因索或把 失败
32、归为稳定因素,则消极情感会增多,更容易悲观失望。 韦纳的归因理论强调了归因的结果,并对归因如何影响行为者的动机、情绪和行为 进行了研究,为归因理论的深入和走向实践做出了贡献。 2.1.3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袁莉敏 12等人在对大学生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指出, 大学生归因方式在自身性维度上,乐观者和悲观者在可控性低、中、高水平事件的归因 方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归因方式在持久性和整体性维度上,乐观者和悲观者对可 控性低水平事件的归因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中水平、高水平事件上,悲观者的 得分显著高于乐观者,说明悲观者比乐观者有更悲观的归因方式。 刘彦楼 M对归因
33、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研究中发现,归因方式中自身性维度与 心理健康中的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三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将负性事件 归因于自身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及消极的自我意识等症状及产生苦 闷的情感与心境;自身性维度与健康总分及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 执、精祌病 性和其他七个维度之间相关不显著;归因总分及持久性和整体性两个维度与健康总分及 其十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个体如果将负性事件归因于整体或认为这种负性 事件是持久的,都将会导致个体较多的心理问题。 张学军 M在关于大学生归因方式各维度与心理健康人格因素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大 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因素与负性
34、事件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性维度、可控不可控维 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在对负性事件归因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性 维度和可控不可控维度上得分越高,即越是感到原因是内在的、整体的和不可 控的,那 么心理健康人格因素的得分越低,就越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而且,大学生所体验到的某 一负性事件原因的不可控程度的大小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其心理健康情况。 李成齐 M对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的 大学生在正性事件、负性事件的内在性维度、局部性维度、持久性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 差异。这表明如果大学生倾向于把负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整体的与持久的,而 把正性事件的
35、原因归结为外在的、局部的与暂时的,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果 大学生倾向于把负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的、局部的 与暂时的,而把正性事件的原因 归结为内在的、整体的与持久的,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会较高。 张彩霞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情绪、人际交往、择业等起 着不同的作用。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情感、增加人际 和谐、避免择业危机。因此,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使大学生学会全面的、 科学合理的归因,对大学生归因进行及时的强化和矫正,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 行相关研究。希望能够把研究应用于实践 ,能够使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树立一个 iH确的健康心理观,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对生活充满信心,最终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