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历史文化与高等农业院校中国精神培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历史文化与高等农业院校中国精神培育.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等农业教育,20165,5:1215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165,5:1215DOI:1013839jcnkihae20165003农业历史文化与高等农业院校中国精神培育尹北直(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摘要:农业历史文化是高等农业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又承载着中国人顺天应时、阴阳和合的仁和精神;精耕细作、克俭于家的勤劳精神以及关心民生、强农兴邦的报国精神。高等农业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立足“大宣传”工作理念,充分利用农业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农业院校学生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争做中国强农梦的践行者。关键词:中国精神;高等农业院校
2、;农业历史;农业文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16)0500120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求用共同价值导向引领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共筑中国梦,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结合。目前,理论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日渐深入。然而,在不同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具体方式仍在探索中;如何结合高校专业特点,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重要作用,也尚待进一步探讨。一、农业历史文化是高等农业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深刻影响着国家农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近年来,尽管高等
3、农业院校的自身办学水平与生源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知识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稳步提高,但是农业院校招生及就业压力较大、学校认同感较低等情况仍使不少农科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远离“三农”。针对这一现状,高等农业院校不仅需要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继续做出不懈努力,更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ll。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要素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农业历史文化与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领域和人文氛围最为贴近,与农业院校的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密切
4、关联,对高等农业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大有裨益。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有利于鼓舞学生学农志农,树立职业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大学生职业理想是其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要使农业院校的学生做到学农志农,坚定献身农业的意愿和信心,一方面要培养其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则要增强其对涉农行业前途的信心,二者缺一不可。农业历史文化教育对这两方面都有帮助。农业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可以丰富学生在专业课上学到的内容,赋予这些知识更加具象、亲切的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农业与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加强农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通过深
5、入了解农业历史,则有助于学生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中国的“三农”问题,并深刻理解这一问题的由来与现状以及国家重视农业、不断探索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历程和决心,进而提升学生服务中国“三农”的自豪感。因此,学习农业历史文化,有助于基金项目: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农业历史文化与农业院校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BJSZ2015ZC084)。摆薯昌羿;孚;:案119182一),女,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历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简介:尹北直( 一),女,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历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
6、VELOPMENT RESEARCH万方数据总299期 尹北直 农业历史文化与高等农业院校中国精神培育 13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增强其选择涉农职业的信心,树立职业理想,明确奋斗目标。(二)有利于引导学生爱农悯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存在,受特定政治经济条件制约。价值观引导与理想信念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割离。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更易向个人本位偏移,对个人利益的注重呈上升趋势。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转型期人生道路选择的困惑,仅仅鼓舞农业院校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层面“志农”仍然不够,必须引导其在辩证认识中国国情与农情的基础上,从价值选择和情感倾向的层次爱农、悯农
7、,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萦系于乡土情感与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旧J。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其可以在东西方文化的整合、创新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农业历史是最契合农业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专门史,可以为学生理解历史提供最具信服力和实用性的素材。农业历史文化教育能使农业院校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性与习俗变迁,从时间维度体悟中国乡村社会,有助于引导其对国情、农情的思考走向深入,对“三农”的认识增添智者眼光与仁者情怀,真正做到爱农、悯农,这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自觉坚持立足于中国国情来定义农业现代化是
8、极为重要的。(三)有利于启发学生人文兴农,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在社会信息传播和能量传递中起到重要作用。高等农业院校既要实现为中国强农梦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的育人目标,又要建成农业战线上的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还要提升大学人文气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具有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因地制宜选育良种等优良传统,其思想原则与价值取向,至今仍然值得世界现代农业借鉴和发扬。农业院校大学生应该参与到揭示中华农业文明伟大智慧的工作之中,自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
9、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旧o,激发民族创新能力。通过对农业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启发学生在借鉴中国传统农学所蕴含的科学思想、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同时,浸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并于潜与默化中形成一条融通文理、贯通古今、汇通中西的路径,将学农、志农的行动与爱农、兴农的意愿统一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去,人文兴农,实现中国语境下的强农梦。因此,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对树立学生发展现代化农业,服务“三农”的远大志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等农业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用共同价值导向引领农业院校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共筑中国梦的工作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二、中国农业历史
10、文化所承载的中国精神要充分发挥农业历史文化在高等农业院校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就需要充分提炼和解读其所承载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邃,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根据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可将其所承载的精神初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顺天应时、阴阳和合的仁和精神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生产能力的历史过程。中国人从先秦时代,就将农业生产的要素归纳为“天”“地”“人”三个方面,“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尽管人是万物灵长,但是并不能为所欲为,而须与自然界寻求和谐,正如齐民
11、要术所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从事农业活动过程中所履行的基本原则,就是合理掌握天时地利,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发展社会生产,“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矣”(明马一龙农说)。历史上,中国人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规律而发展的农业成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绵延存续的内在动力。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就需注重耕稼活动中四时、五气的和合。中华和合文化实源于中国农业文化中的阴阳五气和合思想。淮南子曾对“阴阳和合”而生化万物的关系做了论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
12、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淮南子汜论训),“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淮南子泰族训)。可见,和合观念与季节时令所表征的阴阳化生作用密切相关。陈薯农书所提出的“顺天地时利之宜,识阴阳消长之理,则百谷之成,斯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万方数据14 高等农业教育 第5期可必矣”(宋陈薯农书)的观点,强调农业生产一定要认识和掌握阴阳二气盛衰消长、彼此作用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提醒人们掌握并利用阴晴、冷热、燥湿、肥瘠等矛盾要素的辩证依存关系,通过人的“参化育”来提高动植物自身生产能力。正所谓“土啬水寒,犁破耖拨,藉日阳之暄而后变”“日
13、烈风燥,雨泽井灌,得水阴之润而后化”(清杨岫知本提纲农则)。将农业生产中“阴”“阳”两种要素及其多样性状态视为对立统一、和谐互化的辩证体系,是中国朴素辩证法的精髓,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根基。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为国本,意味着不仅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顺应天时,充分考量物候、环境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从而做到按自然规律办事、对自然心存敬畏;在社会生活中,也需要尚礼重和,充分考量“时”与“势”的因素,注重事件发生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从而做到按社会规律办事、对他人友善尊重。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与阴阳、四时、五行之“气”,都可说是源于中国传统农业哲学。因此,研究和学习农业历史文化,有助于深
14、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天应时、阴阳和合的仁和精神。(二)精耕细作、克俭于家的勤劳精神中国农业的历史是勤奋的中国人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历史。为了实现“尽地力之教”的目标,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出一整套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并提倡勤勉耕耘,以不断追加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劳动者必须付出相当繁重的体力劳动,“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吕氏春秋审时),创造和获取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正是辛勤的劳动才能使中国传统社会的国本得以稳固,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管子八观)。这使中国人形成了不畏艰苦、勤劳奋斗
15、的传统,并成为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精耕技术体系是中国人勤劳精神的重要载体。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为了同时达到防旱保墒和排水防涝的目的,发明了畎亩垄作方法,使作物根系生长所需的土壤空隙度得到保证,同时加大了光合产物积累所需的昼夜温差,并充分满足了降低风速和集中施肥的需要,开启了精细耕作的技术传统。在此基础上,劳动人民又于西汉年间发明了田垄隔年代换、提高土壤水肥利用效率,使作物根深叶茂的“代田法”;以及将田地划成小区、为作物生长集中提供水肥的“区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高度发展,耕、耙、耢等整地措施已配套使用,加上镇压与中耕环节,使土壤耕层保墒能力大大增强。南方
16、水田开发程度加深后,也经历了耕作工具和农艺环节不断精细化的过程。中国传统农业通过正确处理用地和养地的关系,合理施肥,以及多种换茬、轮作、复种模式,实现了“地力常新壮”的奇迹。这些技术成果无一例外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不懈的实践总结,用勤劳的汗水铸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传统农业的“精”与“细”就是中国人的勤劳、细致、精益求精。农业文化中不仅蕴含着精耕细作的勤劳精神,也暗含着克俭于家的节俭美德。农产品皆须借助自然生产力而获得,因而农业文化是一种直接面向自然资源、对自然充满感恩的绿色文化。远离农业文化,便远离了对自然资源的亲近和爱护之情,容易滋长对物质资源的放纵和漠视情绪。学习和理解农业文化,对重视
17、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及滋养万物的自然生态极有帮助。因此,研究和学习农业历史文化,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人精耕细作、克俭于家的勤劳精神。(三)关心民生、强农兴邦的报国精神从广义上讲,农业历史文化并非仅仅是“农业的”历史文化,而是含纳了历代农政思想、农村社会、农民生活以及一切与农业相关的历史人文要素。中国历史上对农税制度、土地政策、农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自古有之;其所承载的儒家民本思想和“悯农”情怀,由当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表达出来,就是一种关心国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农业,通过发展农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重农思想根基深厚。国语中就有“民之
18、大事在农”(国语周语)的论断,认为农业是维系社会繁衍的基础,是增加财富和稳固国力的根本。战国时期改革家李悝的平籴思想、商鞅的“崇本抑末”思想都反映了对农业经济的高度重视。管子将国家的生存安危直接系于农业生产,正所谓“一夫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管子揆度)。历代重农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留下了“务农、兴邦”的古训。然而,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以农为本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于是,近代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如王韬、张之洞、梁启超、罗振玉、张謇、孙中山等人开始思考近代工商业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形成了不同观点,新的“重农”思潮逐渐兴起。自那时起,如何
19、协调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选择适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万方数据总299期 尹北直 农业历史文化与高等农业院校中国精神培育 15宜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已经为中国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开始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发展阶段。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已是政府与民众的共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4 J。青年人回顾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即是要传习古代先贤“务农、兴邦”,劝耕桑、重民食的谆谆教诫,追溯近
20、代思想家苦求索、救国难的艰难道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悯农”情怀进行当代诠释。因此,研究和学习农业历史文化,有助于培育青年人关心民生、强农兴邦的报国精神。三、结语华夏文明以农立国,中国农业历史文化体系宏大、内涵深邃、紧系民生,其所承载的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亟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梳理、提炼、萃取和深化。高等农业院校要建成农业战线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应充分利用农业历史文化资源,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高等农业院校的宣传思想工作者若能在“大宣传”工作理念下,从历史上的农业技术、农学思想、重农政策、农地制度、农业文化遗产和农
21、业农村发展规律中,发掘汲取那些体现中国人智慧、勤劳、勇敢、创新等一切优秀品质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元素,并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将其合理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将进一步拓宽高等农业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思路,并同步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p o。要使农业历史文化在高等农业院校的思想阵地上真正发挥作用,使其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润物细无声式的积极影响,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院校的育人导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以农业历史、农业文化的研究为支撑,以高校党委领导下校内外教育资源统筹、平台整合作为突破点,以建设配套课程和实践活动为重心,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建设一批集科学研究、宣传普及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
22、教育基地,切实满足大学生思想文化需求,使农业历史文化的普及与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接轨。藉此,促进农业院校学生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争做中国强农梦的践行者,实现党的育人目标。参考文献:1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EBOL(20150810)201601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c_1 1 1634406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78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4)201601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I 1 12612018 2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685刘冠军大学文化理性的当代意向J高等农业教育,2015,(9):32(责任编辑与校对王阳)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