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1613112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一、说明下列词语: 1.结庐: ?2.喧: 3.君: ?4.心远地自偏: 5.悠闲:? 6.辨: 7.忘言: ?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 , ”意趣相像。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 。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由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 ?。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

2、认为“悠闲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闲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白“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看法,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观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

3、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闲情逸致之“情”。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 一、 (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

4、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二 目 标 1.学习课文,培育鉴赏古诗的实力。 2.研读品尝,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悟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育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观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建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观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相 关 链 接 ?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

5、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主动进取,又特殊赞许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冲突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行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傲岸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最终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

6、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 知 识 预 习 一、说明下列词语: 1.喧:吵闹的声音。 2.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3.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似乎显得清静起来了。 4.辨:说明。 5.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热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潇洒,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

7、回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课 堂 探 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实。今日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8、。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终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看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肯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闲情逸致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找寻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9、。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比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其次遍录音,学生静默地跟读。 2.老师依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3.散读课文。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闲情逸致、安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明哲保身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安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安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别出心裁,故应读重音。

10、“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骄傲,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妙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闲”、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妙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逍遥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闲自由。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由欢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

11、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好像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似乎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其次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妙的自然景物的观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简单地背出。 四、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常老百姓来来往往干

12、活的车马发出的热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宝、荣誉之类了。 “悠闲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凝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闲”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闲”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假如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明显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

13、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观赏品尝。 (1)名句品尝。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闲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会面。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闲情逸致的心境相衬托,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记出诗人悠闲、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安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

14、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安静与完备,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担心,那样舍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似乎完全溶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备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安静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安静优游的情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诗的最终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15、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明哲保身,这些是须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须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闲情逸致的境界。 (3)诗的最终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终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特别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五、学生质疑探讨,老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这在当时的确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

16、会直至今日,权力、地位、财宝、荣誉,经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只有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异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偏僻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安逸开心的。 六、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其次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

17、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争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美丽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终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干脆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宠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

18、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闲情逸致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非常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间或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特别悠然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酷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然的生活与美丽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观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看法。我们今日生活在一个特别现代化的、特别热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行

19、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特别喧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安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心情,这样使自己变得特别的安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静都是很有好处的。 巩 固训练 当堂练 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意趣相像。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由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

20、,悠闲见南山。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闲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闲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闲”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闲、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实。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远眺,更能寄予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憧憬,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听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课 后作 业 2010年河南省 阅读下

21、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21.示例一:“悠闲”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三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

22、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实。今日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

23、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起先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冲突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来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困难冲突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 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比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其次遍录音,学生静默

24、地跟读。 (2)老师依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常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热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宝、荣誉之类了。 “悠闲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凝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闲”的情趣,用

25、“望”就缺乏“悠闲”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假如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明显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 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观赏品尝。 (1)名句品尝。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

26、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终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终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特别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探讨,老师小结。 探究学习: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这在当时的确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日,权力、地位、财宝、荣誉,经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27、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只有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异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偏僻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安逸开心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

28、地方自然也就似乎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其次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妙的自然景物的观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简单地背出。(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观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观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建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观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闲情逸致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非常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间或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特别悠然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酷爱。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