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增信机制及其效果研究.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21132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4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微企业增信机制及其效果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小微企业增信机制及其效果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微企业增信机制及其效果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微企业增信机制及其效果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A 调查与思考 Research and Thinking 中小微企业增信机制 及其效果研究 平祥仁 摘 要 : 中小微企业融资受银企信息不对称的严重阻碍 ,信 用增进在理论上或实践中都成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并增强企业融资 能力的重要途径 。 信息不对称可根据信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区分为契约签订之前和签订之后 ,分 别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本文据此将促进银企贷前信息交流从而弱化逆向选择的措施归纳为信息增进 ,将 实际发生违约后对贷款人进行损失补偿的措施 称为损失补偿增信 ,同 时对中小微企业常用的信用增进手段进行归类梳理 ,分 析了各类增信方式促进信贷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 题 ,提 出了改善中

2、小微企业增信机制的相应建议 。 关键词 : 中小微企业 ;信 息不对称 ;增 信 ;融 资 中图分类号 : F83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1009-3540( 2018) 03-0073-0004 一 、 中小微企业增信机制的途径和分类 中小微企业占中国当前注册企业总数的 99%以 上 ,解 决就业人口 75%以上 ,创 造经济价值 50%以 上,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但融资难、融资贵始 终是困扰中小微企业的一个难题。这种信用不足现 象的本质是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金融资源配置失 灵,银行不能充分掌握企业的还款能力及履约意愿, 众多信息异质企业同时申请贷款加剧了银企信息不 对称,由此

3、产生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二者的共同作 用加大了贷款企业的信贷违约概率。 不完全信息理论也暗含了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 困境的思路,即通过市场化或行政化的手段提高债 务人的信用等级以降低债权人的贷款损失风险,这 种手段就是增信,又称信用增级或信用增进。信用 增进在实践中已被广泛运用,中小微企业增信措施 更是层出不穷。信用增进的形式虽然多样,但最终 发挥作用的途径都是在贷前促进银企信息交流从而 弱化逆向选择,或在实际违约发生后对贷款人进行 损失补偿。前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信息聚集实现, 即银行在信贷决策过程中利用外部信息机构独立的 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能力,扩大信贷决策赖以作出 的信息外延,使之更完整、充

4、分和更具认可度,这种 途径可称之为信息增信。其作用途径在于说明和评 价真实情况,提示风险状况,减轻逆向选择,为贷款 风险溢价提供依据。 另一种途径是通过风险补偿实现信用增进,由 增信资源供给方提供符合债权人要求的偿债资产或 在风险发生后直接代偿,形成风险在债权人和增信 资源供给方之间的分摊,由此弱化借款企业道德风 险发生的概率并增强贷款人投放贷款的信心,本文 称这种途径为损失补偿增信。 二 、 中小微企业主要增信方式和现状 (一)信息增信方式及现状 信息增信包括征信和评级、政府信息公开、人民 银行推进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互联网大数据 信息、审计等等。征信如实反映了企业过往的信贷 合同遵守情

5、况,信用评级预测了企业在一定期间的 信用等级、违约概率和风险转移矩阵,应收账款融资 服务平台搭建了债务人、债权人和银行关于应收账 款信息沟通机制,审计则合理保证了企业财务报表 作者简介 : 平祥 仁( 1969-),男 ,高 级经济师 ,供 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黄石市中心支行 。 73 WUHAN ( “ 2018年第 3期 FINANCE 的真实性,这些对于银行授信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征信 、评 级增信 。 中国征信市场以人行征信 中心建成的征信系统为主体,主要产品是信用报告, 获得成本较低,为银行的信贷决策特别是拒贷决策 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在信用评级方面,自 1993 年 国务院提出建

6、立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中国信用评 级市场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中诚信、大公等评级公 司已成为信用评级的权威机构,在债券评级方面与 国际水平逐渐缩小差距。 2.政府信息公示。政府通过一定渠道公示企业 相关信息,相当于为企业信誉做一种不负法律义务 的保证。这种方式主要是各地方政府建立的中小微 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整 合工商 、税 务 、财 政 、海 关、知识产权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提升了未纳入 征信系统中小微企业首次获得信贷融资的能力。 3.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公示债权 债务信息撮合应收账款融资,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 务平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截 至 2016 年末 ,

7、该 平台累计促成中小微企业融资近 2.9 万亿元人民币 ,仅 2016 年就达 2.6 万亿元 ,较 上 年增长 89.7%。 4.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大数据经挖掘可揭示中 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帮助授信机构掌握中小微企 业等弱势群体更多的信息。以蚂蚁金服集团旗下子 公司芝麻信用为例,它积累了阿里巴巴的电商交易 数据和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数据,还有政府公共 部门数据、合作企业和金融机构数据等外部数据,目 前产品主要有芝麻信用分、芝麻认证、风险名单等产 品,芝麻信用分从 350 分到 950 分,分数越高代表信 用程度越好,越容易获得融资,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机 构的融资。 5.审计增信。授信机构更依赖

8、于经审计的财务 报表,审计能使中小微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获得合 理保证,一定程度上降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 6.其他信息增信手段。除以上主要信息增信手 段外,授信机构还会发展一些各具特色的授信评级 增信手段。浙江泰隆银行创新 “三品三表 ”人品、产 品、抵质押品,水表、电表、海关报表)等小微信贷技 术,丰富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维度。 纳税信用贷 ”根据 企业纳税信用及缴纳税收情况,为具备一定条件的 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二)损失补偿增信方式及现状 损失补偿增信分为内部增信与外部增信,内部 增信是中小微企业以自有资产抵质押,外部增信包 括第三方抵质押和保证,外部增信中相当一部分是 74 政府增信,

9、弥补市场增信的失灵。 1.内部增信。内部增信是通过企业自有资产抵 质押来设计结构化的分层偿付方式以控制债权人风 险,占中小微企业增信融资的 50%以上。在农村推 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 “两权 ”抵押贷款也 是优化涉农主体抵押环境的重要举措。 2.外部增信 。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融 资贵产生 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缺乏充分有效的抵质押资产, 完全依靠内部增信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未满足的 信贷需求只能通过外部增信解决。 ( 1)银行增信。部分外部增信由银行提供,包括 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保函等表外业务,其本 质是将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为中小微企业之 间的信用交易提供增信。银行承兑汇

10、票使用最频繁, 接受范围广泛,但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部分仍需中小 微企业抵、质押或第三方保证,仍将一部分中小微企 业拒之门外。备用信用证及保函的使用方主要是大 中型企业,占银行表外业务比例较低,其增信方式与 银行承兑汇票类似,除了要求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敞 口部分均要求提供相应担保,中小微企业使用较少。 ( 2)政府增信。当中小微企业风险过高以致市 场化的担保机构不愿承担该风险,但为其贷款会提 高整体经济效益,政府就应直接提供增信服务以改 善市场失灵,或者当政府要扶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 及普惠金融发展时,也会提供政府增信服务。政府 增信形式多样,包括各类风险补偿基金、贷款贴息、 政府出资设立担保公司

11、、过桥类基金等。以湖北省 为例,截至 2017 年 6 月末在融资担保、续贷周转金贷 款、贷款风险补偿金及贷款贴息等方面共投入财政 资金 394 亿元 ,以 撬动多倍的方 式带动数千亿的中 小微企业融资。 ( 3)担保公司。市场化的担保机构通过收取风 险溢价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以湖北省为例,截 至 2016 年 12 月末,融资性担保机构 356 家,注册资 本 639 亿元 ,在 保余额 1235 亿元 ,注 册资本及在保 余额分别是 2011 年末的 4 倍和 2.9 倍 ,为 促进中小 微企业融资发挥较大的作用。 ( 4)企业联保。联保贷款模式利用联保组内成 员的信息采集便利来筛选融资

12、对象并形成借款主体 之间的横向监督,以此缓解融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实际上,大型企业融资能力 强,不参与联保体,中小微企业是联保授信的主要客 户群,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一旦 联保圈的某一家企业出现违约情况,风险可能迅速 传导至该联保圈的其他成员企业,若不及时予以遏 阻,则有可能触发地区性、系统性信贷风险,因此联 保贷款方式正逐步被金融机构所抛弃。 ( 5)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也积极为中小微企业 提供增信服务。保证保险合理分担银行信贷风险, 带动信贷资源流向小微企业,一些风险较高的小微 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合计年化利率不到 10%,低于 投保前的融资成本。 三 、

13、中小微企业增信存在的问题 优质高效的增信资源仍属稀缺资源,尤其是中 小微企业利用增信实现融资并非易事,目前情况来 看,中小微企业的增信方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增信组织体系不健全 虽然目前增信机构或增信方式多种多样,就出 资人来看有政府和民营企业,就经营方式来看有市场 化和非市场化,就经营范围来看有全国性和地方性, 但总体而言不成体系,仍处于发展程度较低的阶段, 并未将增信作为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基本手段进 行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全国性的权威性征信机构 不多,政府主导的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到各省甚至各 市,但无法在全国范围实现共联共享,互联网大数据 更存在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的现象,征信体系没有成

14、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各债权主体则根据 各自需求探索不同的增信供需方式,但相互差异较 大,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溢出效应的公共增信方式。 (二)增信能力不足 增信能力不足意指付出既定资源却未能达到期 望的信用增进效果。我国中小微企业增信方式的增 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信息增信未能 充分揭示企业风险状况进而改善银企信息不对称, 由于所收集数据的不完整性,各种信息增信方式均 未能充分解决信息不对称,增信效果普遍较弱,如企 业征信机构自身发展较为混乱,弱、小、多、散的问题 突出,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严重不足,对中 小微企业的审计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信息增信 功能大打折扣,促进信贷

15、的效果并不理想。二是增 信产品开发不足,虽然上文所述的每种增信方式都 可开发出丰富多样的增信产品,但实践中我国中小 微企业所能运用的增信产品却非常单一。就银行自 身来看,只要开发出充分发掘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 的技术手段 ,如 上文所述浙江泰隆银行 的 “三品三 表 ”法,就能成为一种极具效能的增信产品,但银行 往往由于贷前调查不充分,对中小微企业授信裹足 不前;就中小微企业内部增信方式来看,目前主要产 品是不动产抵押,而中小微企业往往不动产较少,应 调查与思考 Research and Thinking 收账款、仓单、存货、知识产权、股权、污染排放权等 各类动产占企业资产较大比例,但以这类资产

16、为标 的的增信产品却严重不足。 (三)增信效率较低 效率较低是各增信方式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就银行最青睐的不动产抵押来看,抵押率常常不超 过 50%,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抵押物执行效率过低,导 致增信整体效率较低。更明显的是政府增信方式, 政府增信资源如政府出资担保公司或风险补偿基金 的管理者一般由政府官员担任,因为要对国有资产 保值增值负责,其经营行为过于审慎,极力避免发生 代偿承担相应行政责任,其结果是风险偏好较弱,经 营较为保守,常常宁可停止营业也不愿承担担保风 险;同时政府增信资源的使用需要层层审批,流程较 长,效率低下,未能充分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另外一些保险增信产品,如小额贷款

17、保证保险在全 国都在推进,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之一就是保 险公司内部和银行的双审机制导致效率较低,各方 积极性不高。 (四)增信成本较高 增 信 是为 改善 中小 微企业 融 资难 和融 资贵 问 题,但一些主要增信方式本身成本过高。如不动产 抵押,抵押手续办理时间过长、抵押费较高等都会加 重中小微企业增信的额外成本。担保公司作为中小 微企业增信的主要方式之一,普遍按照风险定价原 则,收取担保费在 3%左右,加上利息成本、反担保成 本等,中小微企业最终贷款利率仍然达到 12%以上, 超过一般企业的利润率,更有甚者,有些银行与担保 公司联合,指定企业必须与某家担保公司合作,而担 保公司则要求

18、收取超过正常费率的担保费用,大大 增加了增信成本。 四 、 改善中小微企业增信的建议 (一)加强中小微企业增信体系建设 要加强增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 规建设,促进增信行业的稳健运行和有序发展,维护 增信市场的合理竞争,同时防止增信市场的无序发 展。要引导增信机构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 效内部控制,加强增信行业自律。加快推进社会信 用体系建设,完善充实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要在监 管政策上给予更多倾斜,积极通过业务倾斜、政策倾 斜等手段鼓励增信行业发展。 (二)加强中小微企业信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 运用 信息增信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信用信 75 WUHAN ( 3 ( 2 20

19、18年第 3期 FINANCE 息未有效、充分整合。要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 打通信息孤岛,建立一定范围内统一的信用信息平 台,加强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运用, 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创新征信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 信用报告 、信 用评分 、身 份验证 、欺 诈检测 、风 险预 警、关联分析等产品,满足市场主体多层次、全方位、 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 (三)鼓励推出多种形式的增信产品 对于中小微企业内部增信产品,中国正积极引 入并推动知识产权、股权、污染排放权以及各类动产 质押等新型抵质押方式,但不同动产抵质押登记机 构不一或者不明确,给银企带来诸多不便,建议尽快 确立动产融资统一登记

20、的法律效力,加快推进人行 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同时,要发展多 层次、高效率、低成本的增信机构,鼓励开发灵活便 捷的增信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小微企业信用风 险保证保险,鼓励基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开发 市场化运作的增信产品,鼓励银行针对中小微企业 开发独具特色的贷前调查技术。 (四)以市场化方式经 营政府增信机构 (上 接第 59 页) 决定养老服务 PPP 模式的不同利益 格局,凸现契约的控制权配置载体作用;三是风险分 担机制研究,针对 PPP 项目周期长、投资大、不确定 性多等特点,分析养老服务 PPP 风险分担框架,运用 谈判和合同条款明确责权利;四是监督机制研究,分 析对于政

21、府、社会资本和公众来说,监督机制如何既 发挥行为约束作用,又发挥利益保障作用;五是收益 分配机制研究 ,根 据 PPP 模式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 的特点,讨论如何构建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六是退 出机制研究,包括合作中退出和合作结束后退出机 制的研究,探索项目转让、政府回购、破产清算等合 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金永 祥 .BOT 项目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J.建筑经济 , 1995, ( 11): 28-30. 2 孙杰 .BOT 项目绩 效评价探索 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 2009, ( 10): 17-21. 3 穆光 宗 .成功老龄化 :中 国老龄治理的战略构 想 J.国 家行政学院

22、学报, 2015, ): 5-12. 4 郑晓瑛 ,陈 立 新 .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政策思 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 12): 47-52. 5 孙学工 ,刘 国艳 ,杜 飞轮 ,等 .我国 PPP 模式发展的现 状、问题与对策 J.宏观经济管理, 2015, ): 54-61. 6 刘 晓凯 ,张明 .全球视角下的 PPP:内涵、模式、实践与 76 ( 1 ( 4 ( 4 ( 5 ( 3 ( 5 鉴于政府增信机构效率低下,市场化增信机构 成本过高,要结合二者优点,鼓励地方政府以股权投 资、 PPP、有限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设立小微企业融 资担保、各类风险补偿基金,让独立的政府增

23、信机构 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改善私营增信机构收费过高 的状况,同时通过市场化运营克服政府增信效率低 的缺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增信服 务。鼓励通过税收优惠、亏损补贴和搭建银企平台 等多种途径鼓励增信资源流入中小微企业,同时提 高对政府增信机构的不良容忍度,切实加大对中小 微企业的增信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钟 献兵,高燕,林有权 .基于信用 增进的中小微企业融 资模式创新:玉溪小微企业金融促进会的实践与启示J. 时代金融, 2013, ( 12): 261-268 2 王世 贵 .外部增信有必要存在吗 :以 联保模式为 例J. 金融发展研究, 2015, ): 69-73 3

24、王琰 ,杨 娉 .担保增信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 J.武汉金融, 2016, ): 21-25 4 张维 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 学 M.上海 :上 海三联书 店, 2012. (责任编辑: GW / 校对: FGL) 问题 J.国际经济评论, 2015, ): 27-32. 7 翟振武 .“新一代 ”老年人呼唤养老政策设计新思路 J. 探索与争鸣, 2015, ( 12): 32-37. 8 彭希 哲 .养老不能依靠全能政 府 J.瞭望东方周刊 , 2013, ): 33-35. 9 李天建 .PPP 模式中的 “围观 ”困局及其破解思路J.管 理世界, 2016, ): 44-49.

25、10 蔡晓琰 ,周 国 光 .PPP 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投 资回报机制研究 J.财经科学, 2016, ( 12): 54-58. 11 贾康,孙洁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与实践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12 吴 梅 .公私合 营( PPPs)模 式的国际实践评 述 J.中共 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 ): 79-84. 13(美) E.S.萨瓦斯 .民营化与 PPP 模式 推动政府和 社会资本合 作 M.周志忍等 译 .北京 :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2. 14 Patrick Sabol, Robert Puentes. Private Capita,

26、Public Good:Drivers of Successful Infrastructur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M. Brookings Institution, December, 2014. 15 Bovaird.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in Western Eu- rope and the U.S.:New Growths from Old RootsM. Basing- stoke, U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16 Kickbusch, I., Buse, K. Global influences and global responses: International health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M. In M. Merson, R. E. Black, & A. J. Mills ( Eds.) . International Health. Gaithersberg: Aspen, 2000. (责任编辑: WQS / 校对: X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融资类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