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邢兰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洁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实力,培育学生的方程意识。 2、学会解答已知两地的距离和两物体的运行速度求时间的应用题。 3、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实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娴熟驾驭其思索方法。 难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以“相遇求路程”为主,探讨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2、,由于运动速度不同,方向不同或起始时间不同等,增加了数量关系的困难性和分析解题的难度。因此可以借助生活原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觉,主动去探究,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以便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喜爱看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吗? 生:喜爱。 师:羊羊们特别喜爱学习,看星期六美洋洋遇到了不会做的题目,她要到好挚友喜洋洋家去问一问,美洋洋从家里步行动身,每分钟走60米,走了5分钟到达了喜洋洋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 生:一共走了多少米?(两家相距有多远?) 师:这求的是什么? 生:路程。 师:如何计算? 生:
3、605=300米。 师:谁能说出这里面包含的数量关系?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它们三者还存在什么关系? 生: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师:美洋洋回到家,发觉自家的钥匙忘在了喜洋洋家,同学们,假如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让美洋洋得到钥匙? 生1:喜洋洋将钥匙送到美洋洋家。 生2:美洋洋到喜洋洋家去取。 生3:两人同时动身,约好地点,拿到钥匙。 师:哪种方法最省时间? 生:两人同时动身,约好地点,拿到钥匙。 美洋洋到喜洋洋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两个人一起走完,今日我们就来探讨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二、模拟情境,理解相遇。 师:下面我们来演示一下美洋洋和喜洋洋行走的这
4、样过程。 师出示条件:美洋洋每分钟走40米。 请两位同学演示行走过程。 当学生中途遇到一起时问:这叫做什么? 生:相遇。 师:谁能依据刚才的演示说说什么叫相遇。 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动身,相对而行,在中途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叫相遇。 师:刚才在美洋洋和喜洋洋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觉? 生:喜洋洋速度快,美洋洋速度慢,他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 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谁用的时间多?为什么?你能依据信息估计出他们也许在哪里相遇? 师让两位同学在演示一遍。 师:这次演示留意老师的口令,每喊停时,代表走了一分钟。 生演示第一分钟路程。 师:停!此时美洋洋走了多长时间?喜洋洋
5、走了多长时间?他们分别走了多少米?他们共走了多少米? 生: 师:接着走。.停!(其次次)此时美洋洋走了多长时间?喜洋洋走了多长时间?他们分别走了多少米?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 生: 师:接着走。.停!(第三次)他们此时相遇了。相遇时他们共走了多少米?美洋洋用了多少时间?喜洋洋用了多少时间?他们分别走了多少米? 师引导:美洋洋、喜洋洋他们是同时走同时停,所以所用时间一样。 三、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师:你能把刚才行走的过程在纸上用线段画出来,并计算出他们的距离吗? 生小组合作,沟通汇报。 师把学生画的图在黑板上展示,并让其说明理由。 师:我们理解了相遇,那么你会解决相遇中的问题吗? 生:会。 师:
6、考考你,请看题:甲乙两地相距5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同时动身,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你能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沟通、自主探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汇报时让学生把不同的问题和方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当小老师说一说解题思路,特殊是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要强调找出等量关系是关键。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在一旁顺势引导:如何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四、回来生活,拓展应用。 1、拓展性练习。 (1)挖一条在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挖6米,乙队每天挖5米。挖通这条道须要多少天? (2)要录入一份5700字
7、的文件,由于时间紧急,支配甲乙两名打字员同时起先录入。甲每分钟录入100字,乙每分录入90个字,录完这份文件要多少时间? 2、发散性练习: 王丽和李青同时从学校动身,王丽每分钟走60米,李青每分钟走70米,1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解决此题时学生由于“相遇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可能只从“相背而行”这一思索角度得出(60+70)10=1300(米)这一结论,思维一时受阻。老师要刚好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索,学生思路会拓绽开来,会得出下面两个结论:(1)假如是同向而行,则(70-60)10=100(米);(2)假如既不是“相向而行”又不是“同向而行”则答案是介于“1300米”和“100米”之间的
8、多数个。 五、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用哪一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足?先小组内沟通、在集体沟通。 六、板书设计: 相遇应用题 同时 相向而行 中途相遇 八、教学反思: 1、学生学习学问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觉、创建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觉,主动去探究。在本课的设计及上课过程中,我都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并将以上方法相互渗透,交织运用。通过适时的引导、启发,使学生自己去探究学问。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优化了教学手段,让孩子们经验学问的生成过程。老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整个教学中我只起了个引路人的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教
9、为主导,学为主线,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2、教学过程中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对于实力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与同学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练习时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生活化。 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供应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学问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好玩又有用拓展性练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不仅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层面,优化了学生的学问结构,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爱好,使学生好学、乐学。 4、发散
10、性练习: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进发散性题目,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力,有利于促进数学沟通,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让数学与生活更贴近 “数学与交通相遇” 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遇问题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遇教学设计 相遇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