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1课蓼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1课蓼莪.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1课 蓼莪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蓼 莪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了解本诗所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以回报父母恩德的终天长恨。二、掌握本诗感情真挚、强烈的感情,特别是写父母养育之恩的一段.三、了解诗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蓼者莪,匪罍伊蔚”、“缾之罄矣,维罍之耻”等含有比喻意味的语句,古人称为“比兴”;其他直抒其情、直陈其事而不譬狂的,是“赋法。重点、难点:重点: 了解诗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难点: 了解本诗所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以回报父母恩德的终天长恨。教学
2、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PPT课件 图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蓼 莪一、二章写诗人未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第三章写诗人以“瓶之罄矣,维罍之耻.暗喻人民的困苦是统治者的耻辱。第四章写诗人欲报父母之恩而父母却过早离世。五六章抒写诗人不得终养父母的恨怨。写作特色-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本诗写作一大特色。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
3、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一、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一个辉煌灿烂的开端。我国的诗歌传统历史悠久,绚丽多彩。而作为这一悠久传统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的诗经,犹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永远彪炳在中国文学史册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而遗憾的文章蓼莪。二、板书课题 蓼 莪(一)题解出处:诗经雅小雅谷风之什所属朝代:西周 作品体裁:诗题解 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诗人苦于服役,抒发不能终养父母的沉痛心情。) (二)诗经1。关于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
4、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5、。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3. 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
6、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
7、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4。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
8、,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
9、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5.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
10、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
11、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 , 这显然又是“ 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
12、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
13、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14、。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
15、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6.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
16、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
17、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
18、、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
19、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
20、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7。诗经的作者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
21、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8.诗经的特色和影响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
22、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第三,与上述第
23、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诗经对后世的影响: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
24、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
25、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
26、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尤其表现在每首诗歌的开头部分),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诗经中的诗歌擅长以赋比兴开头,影响了后来的民歌。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
27、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三)译文(1)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
28、降祸难预测!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译文(2)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莪蒿生长长又高,不是莪蒿是青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痛我的父和母,生儿养女太辛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莪蒿生长高又肥,不是莪蒿却是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可怜我的父和母,生儿养女身憔悴.)瓶之罄矣,维罍之耻。(小小瓶儿空荡荡,酒坛由此愧难当。
29、)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孤苦伶仃活世上,不如早日去死亡.)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没有父亲依靠谁?没有母亲谁依傍?)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出门心里含悲伤,进门不见爹和娘。)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父啊辛勤生下我,母啊养我劳苦多.)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抚摸我来爱护我,成长我来教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照顾我来挂念我,出出进进抱着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如今要报二老恩,老天无端降灾祸!)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南山险峻难登上,暴风迅猛透骨凉.)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别人都能养父母,我独为何遭灾殃?)南山律律,飘风弗弗。(南山高险难登上,暴风迅猛尘土扬。)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别人都能养父
30、母,我独无法去送葬。)(四)讲授课文1.全诗六章.2。一、二章写诗人未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诗人以看似高大的莪蒿实是小小的青蒿比兴自己是父母之子却未尽奉养之责,表达了对父母的悼念之情。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
31、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3.第三章写诗人以“瓶之罄矣,维罍之耻.”暗喻人民的困苦是统治者的耻辱.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本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
32、,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4。第四章写诗人欲报父母之恩而父母却过早离世.诗人在此详细描写父母辛勤的养育,而思报答,然而天降父母亡故之祸,使诗人不得尽孝,悲痛之情了然纸上。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
33、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5。五六章抒写诗人不得终养父母的恨怨。诗人以南山高险、狂风迅疾比兴统治者的苛政暴急使他遇父母死丧之祸,让诗人不能尽孝奉养。后两章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
34、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6。部分词语的含义(1)失恃 shsh指死了母亲(语出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2)失怙 shh指死了父亲。(语出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7.赏析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
35、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8.写作特色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本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
36、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本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我们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三、总结全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
37、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毛诗序说蓼莪这首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整首诗写情意极哀婉感人,写子依父母、父母育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
38、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子、子思供养父母都极尽人之常情,让人由此对造成骨肉分离者无比痛恨。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联想2。 (1)失恃 shsh指死了母亲(语出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2)失怙 shh指死了父亲。(语出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3。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瓶之罄矣,维罍之耻。-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在第四节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4。“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飘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5.(略)19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