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锥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锥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圆柱锥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圆柱锥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圆柱锥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要求: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把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2使学生理解和把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教学重点:把握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经过:一、温习引新1讲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2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讲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认识圆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
3、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4学生练习。口答练习八第1题。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详细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2)让学生猜测:教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测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如何的关系?(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可以)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如何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教师把圆柱里的
4、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老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要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8教学例l(1)出示例1(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本人试做。(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三、稳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2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2做
5、练习三第2题。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教师板书。错的要求讲明理由。3做练习三第3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教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讲讲是如何想的。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如何的特征?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为什么?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第4、5题。第2篇圆柱锥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圆柱的体积)是青岛版标准实验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信息窗3的内容,它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拟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6、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此之前,学生已把握了一定的几何知识与数学方法,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数学成绩较好,加上“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学习,辅以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应该容易完成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经过,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矗教学目的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经过。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借助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演示,培养学生抽
7、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经过设计理念及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拟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而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络。在学生学习经过中,充分运
8、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下面策略: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进而提高灵敏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体体积演示器教学经过一、回忆旧知,实现迁移。1、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经过。2、计算圆的面积。A.半径5
9、厘米B.直径6分米二、指名讲讲本人想法。老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1、沟通猜想谈话:通过刚刚的回首,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如何转化呢?2、生讨论,沟通。三、验证。老师演示:(1)屏幕上呈现一个圆柱体变为一个长方体(圆柱与长方体等底等高)的动画。提问:变化经过中,圆柱的什么变了(截面)?什么没有变(高、体积)?(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四、探索圆柱
10、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1、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考虑并讨论。3、通过刚刚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何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4、学生汇报沟通。五、分析关系,总结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讲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固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总结公式。长方体的体积=
11、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六、拓展训练。一个圆柱形量桶,底面半径是5厘米,把一块铁块从这个量桶里取出后,水面下降3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七、课堂总结。附: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稳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测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
12、高。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一、情景引入1、举起圆柱形水杯。(1)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被杯子?关于圆柱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生充分沟通。很好,关于圆柱你还想知道什么啊?体积是吗?(2)假如,教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用水瓶在杯子里倒水,提起学生兴趣),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是多少吗?生充分沟通(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求水的体积了)。评价:这个方法真好,把它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来求水的体积。量筒学生能讲出来就讲,不能就直接过去。(那么如今我想知道杯子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沟通测量不规则物
13、体。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圆柱都能用刚刚的办法求出体积呢?(出示课件压路机柱子)。假如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刚那样的方法吗?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出一种合适所有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新课教学:(1)学生猜测环节师:大家猜测圆柱体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沟通。讲出为什么?本人比划着讲,可以以用事物演示,比拟高和底)同学们的思想都很活跃,那么如今你们想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圆柱体体积?(万一没有会的,就要引:我们过去学习图形的时候,都是通过哪些方法研究学习。转化。)让我们在一起回首一下圆形面积的
14、推导经过(演示圆形的推导经过)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进而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转化圆转化为长方形。(2)学生探究环节如今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来求出它的体积。先独立考虑,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沟通一下。让学生讲出怎么样切割。谁能讲讲该怎么分,拿出萝卜,这就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分?亮出刀,来吧,请动手。教具演示,一共是16份,让我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32,,64份是什么样?(浸透极限思想,得板书出极限)抬头看大屏幕,看看你们想的和教师分的一样吗?课件演示拼、组的经过,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
15、份),放到64份时,问学生,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那么如今你能探究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了吗?请拿出书包里的学具,同桌两人一组,共同探究,看看哪组同学最擅长观察也最会配合。让学生讲,结论都是学生讲出来的,教师不要多话。学生研究,上来沟通,自由选择用教具还是大屏幕。出示课件,最后总结,刚刚,我们通过将圆柱转化长方体(板书):,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v=sh几乎太棒了,如今让我来考考大家把,看看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三、练习稳固(1)口答(2)分层练习,采用星级分等,让学生自由选择1到3题。星级越高,难度越大。(3)知道体积求高
16、的练习,设计到单位的转换。(4)开放性题目,本人动手求一个杯子(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这次送课下乡的经历,对我来讲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时机。这期间的备课、上课、听评课,让我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利于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先来讲一讲我通过这次送课下乡,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认识。首先就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我的课堂上体现的应该是比拟多的,但是通过丛教师和夏主任等教师的评课,我更深入的体会到了,如今的课堂愈加需要的事“生生互动。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度。这节课,其实我也尝试了让学生之间去沟通,比方讲各种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还有
17、学生回答问题碰到困难的时候本人找其他同学帮助等方式,但是感觉还是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化进去。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戒。“个教育的初步尝试。在课堂上,怎样体现个教育。决定不单单是出示几个简单的分层练习,更重要的事要有对知识点的分层,对全体学生详细学习情况的一种把握。个教育,更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班而异。本节课,在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当时让学生讨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底面积乘高,一种是底面周长一半乘高乘半径。这样一讲,反而起到了时而其反的效果,本来学生挺明白的了,一讲,反而有学生糊涂了,这是由于桥头整体学生水平还不是太高,造成的问题。下面我详细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
18、学经过的一些反思: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比拟注意下面几点:一、捉住新旧知识的联络,利用转化的方法,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考虑,让学生本人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三、设计练习的时候注重多层次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知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将练习的选择权利放手给学生,十分是星级题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激发了学生挑战难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
19、问题,才会考虑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所以我整堂课的设计都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串起来的,十分是导课的时候用一次一次的质疑,将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营造出一种学生想要迫切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气氛。这些都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比拟成功的地方。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首先就是以往上课语言表达的问题再次被点了出来,这次固然较以往讲话速度过慢变成了较快了,可是还是没有什么高低起落调,所以让听课的学生和教师都感觉缺少激情,这个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再就是,课堂上,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学生的自主权还是欠缺的,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已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知识的接受者,而需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介入者、问
20、题者、自主者、合作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增加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本人提问题,本人解决问题,碰到困难先求助同学。教师一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敢于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猜测解决圆柱体积问题的时候,我先给学生温习了圆转化为长方形的经过,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假如能把这个环节改为温馨提示性质的小提醒,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作为一名青年老师,要捉住每一次这样的时机,去积极认真的准备课,全身投入的上课,还要深入,认真的反思,在不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对症下药。第3篇圆柱锥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
21、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珍藏。评价样题:学习流程:一、创设现实情境,加强探究欲望。1、出示橡皮泥做的圆柱体:如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你能想出几种办法?假如要求出示百家姓广场上的圆柱形大鼎底座图片圆柱形大鼎底座的.体积,还能用刚刚那样的方法吗?那怎么办?学生试讲出本人的办法。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固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对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亲历建构经过,提高探索
22、能力。1、提出问题,大胆猜测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吗?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讲出本人的想法2、回首旧知,帮助迁移同学们都很会大胆猜测,但还要小心地论证猜测的科学性。你还记得圆面积转化什么图形的面积来求它的公式的吗?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3、引发考虑: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假如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4、小组合作,验证猜测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借助手中的学具或用萝卜和土豆做成的圆柱分组进行讨论。出示合作提纲小组长做好分工,并完成记录表。活动记录表考虑:1、圆柱体能够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2、两种立体图形之间有如何的联络?你
23、们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3、如何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活动经过:1、我们用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体。2、在这个转化的经过中,变了,没有变。3、通过观察比拟,我们发现: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分成很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切、拼,就能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由于,长方体体积,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5、全班沟通,展示评价。评价沟通中,借助评价样题。同时课件演示切拼的经过,同时演示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6、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
24、=sh。7、反应练习。1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2出示例5,学生借助圆柱体积公式自主完成,并及时订正反应。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相关内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的教学实录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北师大版6年级数学第11册第1单元(圆的认识)教案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按比例分配)课后反思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反思百分数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第4篇圆柱锥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2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深化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圆柱,让学生把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自
25、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具。教学经过:预习作业检测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如何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求下面各圆的面积R=1厘米求Sd=4分米求Sc=6.28米求S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能够用什么公式来表示?圆柱底面积/平方米高/米体积/立方米0.61.20.253合作探究你们是怎么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的呢?生答预习得知。课本上是怎么把圆柱体和长方体联络在一起的呢?生答,同时师相机用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长方体互相转化的画面。用切拼法把圆柱体切成16等份、32等份
26、、64等份,由此得出结论:1等份越多,拼成的物体越接近于长方体。2长方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3长方体体积=圆柱体体积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根据刚刚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题目: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全班沟通评价。2一个圆柱形状的零件,底面半径5厘米,高8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引导学生读题,考虑。指名讲出本人想的经过。生独立解答,展示、沟通、评价。当堂达标检测1、“练一练第1题。2、练习七第2题。3、“练一练第2题。教学反思:第5篇圆柱锥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圆柱的体积优秀教案.
27、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沟通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经过,探索并把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把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经过,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教学准备: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2、多媒体课件。教学经过:一、温习导入、揭示课题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
28、外表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2、揭题:教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3、老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温习一下,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
29、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老师课件演示。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1、老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刚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经过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2、学生小组讨论、沟通。老师:同学们本人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2你是如何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学生沟通,老师动画演示。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2如何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
30、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3老师讲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4老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拟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老师: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用字母公式,如何表示?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老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假如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能够求?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能够求圆柱的体
31、积。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能够求圆柱的体积。试一试。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能够求圆柱的体积。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能够求圆柱的体积。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四、迁移应用,质疑反应。1、判定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五、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十分提醒大家一
32、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敏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六、作业布置: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教学反思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本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沟通,在实践中体验,进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本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教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本人艰辛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
33、的口里讲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入。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经过,就是科学研究的经过。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拟,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考虑、分析整理、合作沟通等经过,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经过,理解和把握了数学基本知识,进而促进了学生的思
34、维发展。缺乏之处是:1、2、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考虑的时间较少。教学时老师语言过于平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篇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标准摘录1、结合详细情境,探索并把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和外表积以及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学情与教材分析“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第四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学习了体积,经历了长、正方体的体积推导经过以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经过。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高并没有变,只是把底面的
35、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它的转化经过实际上和圆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一样,学生已具备有学习本课的技能。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经过,进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历。学习目的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经过,理解并把握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达标率100%。2、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标率95%。3、能积极介入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活动,能有条理地、明晰地阐述活动经过,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达标率9
36、5%。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达标率100%。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浸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达标率95%。学习重点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学习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具、学具准备:1、师: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具,课件。2、生:削好的圆柱体萝卜或土豆、或圆柱体橡皮泥,小刀。教学设想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激活旧知、引出新知,采用温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经过,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第二个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新知,采用了激趣設疑的方法层层深化,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积极合作沟通,主动介入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37、的推导经过中,进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历。然后通过例题教学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个环节稳固练习、拓展提高,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设计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沟通经过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十分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历,同时陶冶了情操。教法、学法演示法、启发引导;实验、合作探究、尝试练习。评价方案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完成活动检测目的1、4、5的达成。2、通过提问检
38、测目的3、4、5的达成。3、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的1、2、4的达成。评价样题1、2、教学经过一、激活旧知,引出新知1、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1长方体的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2正方体棱6分米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讲出通过分割、拼合的办法变成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或者三角形,或者梯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这时老师要及时总结不管是拼成哪种图形都是把圆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再根据转化后的图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它的面积。老师结合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
39、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用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就能够求出圆的面积,周长一半就等于R,半径是R,所以圆的面积是S=R。设计意图: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3、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怎样求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通用公式是什么?设计意图:为定义圆柱体的体积,为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做知识上的铺垫。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设计意图:原有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前提和起点,新知总是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发展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构造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思想方法与知识的铺垫。圆柱体
40、也有体积,讲一讲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学生沟通后汇报。板书: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1求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出示长方体容器:问,这是什么?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讲出长方体容器。问:怎么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讲出量出它所包容水的长、宽、高,就能够求出水的体积。问:假如换成圆柱体容器又怎样求其中水的体积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讲出,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量出长方体容器所包容水的长、宽、高,就能够求出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演示: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2.橡皮泥圆柱体的体积出示橡皮
41、泥做成的圆柱体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问:它是用橡皮泥做成的。你能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讲出把这个圆柱体捏成一个长方体,进而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3.常用圆柱的体积课件出示圆柱体压路机的滚筒的图片。问: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很大的的圆柱体,你又怎样求出它的体积呢?设计意图:用圆柱体容器所盛的没有形状的水到能够变形的圆柱形橡皮泥,这些都能够转化的办法转化为长方体来求出体积,这一经过就是要逐步浸透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和思想,这样从思想上、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台阶。当出示圆柱体压路机的滚筒图片后,由于前面的物体是能够变形的,而压路机的滚筒是不能够变形
42、的,学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对学生来讲解决求压路机的滚筒体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为后面同学们操作、讨论推导圆柱的体积从思想方法上作了进一步的铺垫,并通过构造认知冲突,层层深化,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这样,对学生思想方法的铺垫也已水到渠成。小结:看来我们以上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必须探究求圆柱体积的一般规律。4.探究规律问:圆我们能够通过分割、拼合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圆柱体能不能也转化成已学过体积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呢?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操作:课件出示操
43、作讨论提纲:1圆柱体能够转化为什么样的立体图形?2转化后的立体图形体积与圆柱的体积大小能否有变化?3转化后的形体与与原来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学生讨论,老师介入小组讨论、点拨、操作。问:下面哪个小组来先进行汇报。各组派代表边汇报边演示。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讲圆柱体能够转化为长方体,转化后的长方体不是标准的长方体,只要把圆柱分割的份数多一些,才能够拼成一个标准的长方体。由于长方体是由圆柱体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经过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讲明求出了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相当于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
44、相当于圆柱体的高。由于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问:谁还有补充?学生补充讲解老师拿两个一样的圆柱体体积演示模型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师:同学们看,教师这里有两个圆柱体,它们的底一样,高也完全一样,这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柱体。我把其中的一个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剪开,两等分、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还能够继续分割,通过分割、拼合,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假如我把它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由于长方体是由圆柱体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经过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讲明求出了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相当于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结合课件演示讲解。师:长方体的体积
45、等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由于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师:假如圆柱的体积用V来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来表示。怎样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板书:V=Sh设计意图:学生合作沟通,自主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经过,理解和把握了计算方法,加深了印象,进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历。达成目的1、3、4、5.5、实际应用1、师:给你圆柱的底面积和高,你会求圆柱的体积吗?例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75平方厘米,高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应矫正,
46、讲思路。2、完成评价样题设计意图:通过尝试练习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成目的2、4.三、稳固练习,拓展提高1、应用公式进行口算:2、3、设计意图:第一层次是已知底面积和高求圆柱体积的口算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二个层次是已知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的三种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三个层次是求放入水中物体的体积就是求上升的圆柱形水的体积,面向中上层学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在做练习经过中,一、二层次的练习板演尽量让学困生和中等生去做,给他们展示本人的时机。并及时了解学生信息并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达成目的2、4.四、全课总结,共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小结,学会了什么?如何求圆柱的体积?这样起到强化重点的目的。五、课外创新,拓展延伸长方体能够这样放(上、下面朝下),还能够这样放(左、右面朝下),还可哪样放(前、后面朝下)。上、下面朝下时求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还有没篇三: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学科:数学教学内容:最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