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腔知识教案.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8918361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剧唱腔知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京剧唱腔知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剧唱腔知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唱腔知识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京剧唱腔知识教案京剧唱腔一、什么是唱腔唱腔,汉族戏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指中国戏曲中,需要穿插曲调(如歌谣体、曲牌体)的演唱法的总称。重金属音乐中,有一般通俗歌曲唱腔、死亡金属或黑金属的低沉咆哮式嘶吼唱腔等。二、基本唱腔唱腔京剧京剧音乐属皮黄系统而又吸收并融合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因素。由唱腔、打击乐、曲牌三个部分组成。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为主。西皮是一种比拟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讲理、状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二六、流水、快板。另有反西皮,是京剧传统唱腔中出现较晚据传是谭鑫培所创的唱腔,板式仅二六、散板、摇板。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合

2、适表现忧郁、悲悼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板式有原板、慢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加的二六、流水、快板等。二黄降低四度即京胡由“52定弦变为“15定弦是反二黄。与二黄相较,降低了调门,扩展了音区,曲调起伏更大,旋律性更强,更适于表现悲壮、凄怆的情绪。反二黄的板式与二黄一样。另有四平调,也叫“二黄平板,由吹腔演变而来。板式只要原板、慢板两种,但曲调灵敏,能适应不同句式,可表现多种感情。不管委婉缠绵、轻松明快或沉郁苍凉,都可使用吹腔,旋律与四平调相近,伴奏用笛子。原是曲牌体,逐步演变为板腔体。唱腔中伴有过门。吹腔的板式不多,基本上是一板一眼,也有少量的一板三眼及流水

3、板。高拨子,亦称“拨子,是徽班的主要腔调之一。原用弹拨乐器伴奏,后改用胡琴。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曲调昂扬激越,合适于表现悲愤的情绪。以上诸腔为各行角色所通用,仅在发声、音区、唱法上有所不同。另有一些唱腔属于特定角色行当通用。如南梆子从梆子演变而来,仅旦角、小生唱,曲调委婉绮丽,适于表达细腻、优美的感情,板式只要导板、原板。娃娃调西皮、二黄都有,主要由小生用,旦角、老生、老旦偶一用之。南锣及其他杂腔、小调,为丑角、花旦专用。三、结合演唱在戏曲音乐构造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其原因在于乐器所奏出的音乐,固

4、然也能传情,却不能表意。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能够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长于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读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拍的伸缩有极大灵敏性,因此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戏曲演唱艺术,在长期发展中也构成了本人的独特风格与专业技巧。在演唱上注重字与声、声与情之间的关系。明

5、晰准确地表达字音与词义,是唱功的第一要求,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演唱一般包括发声、吐字、用气、装饰唱法等。其目的在于表达戏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唱出曲情,以情动人,才是演唱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唱与念,是戏曲声乐的两大组成部分。历代有成就的演员,皆是唱念俱佳。唱念字音是表情达意的基础。汉语四声字调,抑扬顿挫,也是念白音乐美的基础。各种念白形式,如京剧的韵白、京白、方言白,就是语言与音乐的不同程度的结合。戏曲诸多的演员,在演唱上的奉献,莫过于唱腔上的流派创造。演员和乐师在本剧种腔调基础上创造的流派唱腔,更具有音乐作曲的实践意义。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与琴师徐兰沅合作创腔,就是典型的事例

6、。京剧中旦行的梅兰芳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尚小云派,老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越剧中小生行的尹桂芳派、范瑞娟派,旦行的傅全香派、戚雅仙派,都是在唱腔艺术上享有声誉的流派。四、京剧唱腔西皮:戏曲腔调,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一般以为出于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成襄阳调,后称为湖广腔,又称西皮。西皮腔流传亦甚广,湘剧、桂剧等中称为“北路,粤剧中称为“梆子,滇剧中称为“襄阳调。京剧西皮则是早在乾隆四十四年秦腔演员魏长生入京后,在徽秦合流的基础上,于道光年间湖北演员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入京,带来所谓楚调,再一次促成徽汉合流而构成的。西皮腔属板腔体,其构造特征

7、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扬扬格,即所谓“眼起板落。旋律多跳进,曲调起伏跌宕,节拍形式多样,速度较快,胡琴定弦为la,、mi,唱腔最后大多结束在宫音上,具有宫调式的特征旦角为徴调,与二黄相比,具有高亢、激越、活跃、明快的情调特点,又用于表现活跃轻快、慷慨激昂的情感。西皮的板式类别丰富,有“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导板、“摇板、“散板等,也有反调。二黄: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原系清初在长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声腔。其渊源众讲不一。一讲系由明末清初的弋阳腔,经吹腔、高拨子、四平调发展成为二黄腔。一讲系由安徽的石牌腔吹腔,

8、传至江西宜黄而成宜黄腔。从声腔曲调上分析,两者均与京剧二黄有某些共同点,讲明相互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湖北、安徽等省地处我国腹地,为我国几大方言及各次方言区的交接地带,即除较靠南的粤语、客家话、闽南、闽北话以外,是北方话中北方、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和吴语、湘语、赣语的聚集点,很易极变腔调,成为近代我国声腔产生的摇篮。二黄腔流传甚广,涉及南部大半个中国。赣剧、湘剧、桂剧、粤剧等称为“南路,川剧、滇剧等称为“胡琴。京剧二黄则为18世纪末清乾隆五十五年后相继进入北京的徽班,经过徽秦、徽汉两次合流而构成的。二黄腔属板腔体,其构造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扬扬扬格,亦即所谓“板起板落。旋

9、律多级进,曲调流畅安然平静,节拍较稳定,速度较慢,胡琴定弦为Sol、re,唱腔最后大多也结束在此两音上,具有商调或商、徴结合的调式特征。与西皮腔比,具有低回凝重、稳健深沉的情调特点。二黄板式类别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散板、“摇板“垛板等,并发展出庞大的反调系统,称为“反二黄。反二黄:京剧曲调。在二黄的基础上大量运用调式交替和暂转调,构成双重调式性或直接转入上五度宫调系统,直至构成独立调性的唱腔构造,谓之反二黄。胡琴定弦由二黄的sol、re变为反二黄的do、sol,音高不变,唱名变化,前者内弦唱名变为后者外弦唱名,故得反调之名。反二黄板式构造与二黄一样,板式也比拟丰富,有“原板、

10、“慢板、“导板、“散板、“摇板、“垛板等。反二黄成套的唱腔中,导板有时借用二黄的,然后由过门转入反调,其间可见它们之间的联络与反调构成的轨迹。反二黄上下句落音和二黄基本一样,但由于旋律的高低比照,变化,使落音较灵敏。反二黄的音域相比照二黄宽,旋律迂回曲折,跌宕有致,不仅鱼油中低音区低回深沉的情调,更有高音区悲愤鼓励、苍凉凄楚的情调,尤其是大段的成套反二黄唱腔,常成为京剧唱腔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力最为丰富的唱段。四平调:戏曲腔调,京剧中亦称二黄平板。四平调的构造,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其上句为扬抑扬格,下句为抑扬扬格,加上词组内各字的节拍穿插,它兼有西皮与二黄的构造特点。从调式上看,上句

11、落re、下句落do,和西皮一样。从旋律及过门特点上看,又和二黄接近,这些均和它的历史渊源和产生流行之地有密切关系。四平调板式有原板、慢板两种,并用二黄同类板式的过门。胡琴定弦亦和二黄一样。四平调的特点在于句法变化比拟复杂,因而常能够包容不恨规则的长短句子,能够是轻快飘逸、闲散叙事的,可以以是委婉缠绵、华美多姿或苍凉愤切的等等。著名的唱段有(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锁麟囊)中“怕流水年华春去缈,(西厢记)中“先只讲迎张郎娘把诺言来践等。高拨子:戏曲腔调,源自于徽调中的拨子腔,于明末清初时,南来的西秦腔和当时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调融合演变而成。主要继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点,但旋律情调则

12、显得高亢中带有悲愤,激越中带有苍凉,和梆子腔有所不同,显然受了徽调中其它南方腔调的影响。京剧高拨子用大筒胡琴伴奏,定弦do、so,具有二黄反调的情调特征。其板式有导板、碰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垛板等。尤其是垛板,节拍铿锵,旋律跳动结集,后拉长腔,听来别有一番风味。著名的唱段有(徐策跑城)中的“忽听家院一声禀,(杨门女将)中“风萧萧雾漫漫,(野猪林)中“一路上无情棍实难再忍等。南梆子:京剧曲调,梆子腔的南化,其构造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抑扬格。比西皮多一抑格,因此比西皮更接近梆子腔。南梆子有导板和原板,且只用于旦角与小生。南梆子旋律和情调与西皮类似,然而它更妩媚柔婉、明快

13、秀丽,因此抒情性更强。胡琴用西皮定弦,过门除前奏的前半部分有其特征外,后半部分及小过门均和西皮类似。著名的唱段有中“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春闺梦)中“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望江亭)中“只讲是杨衙内又来搅乱等。吹腔:戏曲腔调。渊自于徽调中的吹腔。于明末清初时,由弋阳腔演变成四平腔,后又受昆山腔影响而成。旧名枞阳腔、石牌调、安庆梆子、芦花梆子。其构造最初为联曲体,后受青阳腔滚调影响,发展为接近板腔体的七、十字句的形式。吹腔仍保留着历史上用笛伴奏的传统,板式以一板三眼为主,但有一种被称为“批的腔调,是一板一眼的。另有散板。吹腔曲调悠扬动听,流畅温和,表现的情感亦较多样。娃娃调:京剧曲调,本为娃娃生所唱,后亦用于其它行当,属西皮腔系,为快三眼板式,构造和西皮同类板式一样,唯调门较高,演唱音区也相应提高,曲调更为高亢激昂,有时也显得迂回华美。老生、小生、老旦均可唱娃娃调,旦角有时反串小生亦唱娃娃调。著名唱段如老生(辕门斩子)杨延昭演唱的“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小生(四郎探母巡营)杨宗保演唱的“杨宗保在马上忙传将令、旦角(铁弓缘)陈秀英演唱的“母女们走慌忙阳关路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