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二).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8646574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二).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二)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做题1 单选题(江南博哥)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A.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B.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的反应C.感受化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D.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和“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范畴,“感受化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范畴。故本题选B。2 单选题 某教师在“金属资源的保护”的教学中。这样导入课题:“家里用的铁制水壶和铝制水壶坏了,以后不用了,放置在一个角落里,一段时间后

2、会有什么现象?你怎样保护你骑的自行车,防止其生锈?”该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A.实物导入B.旧知导入C.直接导入D.社会导入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该教师以学生生活中的熟悉的事物为例来导入新课,运用的是社会导入方法。故本题选D。3 单选题 下列表述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是()。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B.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C.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D.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初步学会”是表述“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感受”是表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说出”、“区分”是表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

3、故本题选A。4 单选题 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某教师按照“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假设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该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是()。A.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B.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C.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为主线D.以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为主线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该教师是以“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收集证据一得出结论一拓展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的,这是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故本题选C。5 单选题 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从学

4、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其中正确的是( )。A.B.C.D.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化学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都是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6 单选题 完成化学教学实施进行反思时,不属于对化学教学资源内容进行反思的是()。A.课件演示的时机是否得当B.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深入C.课件中所呈现的图片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教学资源所选用的内容是否合理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深入”不属于对教学资源内容的反思。故本题选B。7 单选题 牟老师在

5、“物质的分类”这堂课上,先让学生对自己之前所学过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对问题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清楚地认识问题所在。然后通过树状图的形式,将所学知识点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将课堂开始的分类进行更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在这节课的设置中,体现了以下哪个过程?()A.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一新课学习一解决问题B.发现问题一新课学习一理解问题一解决问题C.研究问题一发现问题一新课学习一解决问题D.发现问题一理解问题一新课学习一解决问题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该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再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新课的讲

6、授,最后由学生自己纠正问题的教学程序,最终达到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8 单选题 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控制教学节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优化组合适当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最优化适时、适度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巧妙运用各种变化,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注意调整教学节奏,保持张弛有度A.B.C.D.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课堂教学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掌握课堂教学开展的方法与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题中的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题选D。9 单选题 某次期末考试,学

7、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分别编制A卷和B卷两种试卷,衡量两次测验的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学生学业水平的实际程度。衡量测验的正确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是()。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的东西。题干体现的指标是效度。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测验是否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10 单选题 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

8、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1 简答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教师在进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PPT课件(约50页)。在课堂上,他根据每一张PPT进行讲解,整节课共有2次提问,几乎没有板书,遇到需要演示的实验时,播放实验视频,供学生观看。问题:(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有哪些?(6分)(2)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是什么?(7分) 参考解析: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该教师运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将抽象

9、的、难以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该教师通过PPT呈现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该教学过程的主要缺点:该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单一。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仅有两次提问,师生互动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验视频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该教师将所涉及的实验均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依赖PPT。整节课教师只是按照PPT进行讲解,几乎替代了板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2)演示实验有以下功能:认识论功能。演示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10、同时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了化学实验事实。方法论功能。演示实验是落实科学素养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明确实验的方法。教学论功能。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演示实验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12 简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作为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

11、过程称为探究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其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问题:(1)请列举探究教学的特点。(6分)(2)举例说明化学课堂探究的基本程序。(7分) 参考解析:(1)探究教学的特点有能动性、实践性、科学性、引导性和开放性。探究教学的能动性。探究学习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归根结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探究教学的实践性。探究教学的实践性具体表现为它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探究教学的科学性。探究旨在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使学生正确

12、地认识和理解自然。探究教学的引导性。探究要求师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探究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系统,需在与其他教学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不断改进。(2)以“酸与铝的反应”为例,化学课堂探究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某学生在进行探究Al的性质实验时发现,用已去除氧化膜的大小相同的Al片分别与H+浓度相同的稀HCl和稀H2SO4反应,发现存在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铝片跟稀HCl反应快,产生气泡多;铝片跟稀H2SO4反应慢,产生气泡很少。提出假设。铝片跟稀盐酸反应快是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铝片跟稀硫酸反应慢是稀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实验

13、探究。在铝跟稀硫酸的溶液中加人固体食盐,发现反应明显加快;在铝跟稀盐酸的溶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钠,发现反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得出结论。氯离子对铝片跟H+的反应有促进作用。(资料:氯离子会破坏铝的致密氧化膜结构)应用迁移。为什么铝制品除了不能盛放酸碱之外,也不宜长期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结合铝对人体的危害,理解食品包装及与饮食有关的物品为什么不能用铝制品盛放。13 简答题下面是某化学教师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如何由石灰石制取颗粒细而纯的碳酸钙牙膏摩擦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方案1

14、:石灰石加水溶解过滤碳酸钙方案2:石灰石盐酸氯化钙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钙方案3:石灰石高温加水石灰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钙方案4:石灰石高温二氧化碳生石灰加水石灰水碳酸钙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4分)(2)请你针对方案3和方案4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6分)(3)从评价主体来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5分) 参考解析:【参考答案】(1)方案1从实验原理来讲是不可行的。碳酸钙不溶解,加水过滤不会得到摩擦剂。(2)方案3和方案4两个方案从原理上讲是可行的,都可以达到制取摩擦剂的效果,但是从实验过程来讲,都涉及到了高温的

15、过程,在课堂实验的条件下不容易达到。(3)根据评价过程中评价者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在本案例中,所使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14 简答题下面是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如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方案1:加入盐酸 有无气体生成方案2:加入食醋 有无气体生成方案3:Fe CuSO4溶液 有无Cu生产成方案4:Cu

16、FeCl3溶液 Cu是否消失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2)请你针对方案2和方案3的可行性进行评价。(3)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参考解析:(1)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4不可行,因为方案4的反应为,无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 (2)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2和方案3均可以,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食醋与铁反应生成的气体很少,现象不明显所以方案2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3)从评价类型看,教学评价有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本教学摘录属于活动表现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综合

17、评价,用于对课堂科学探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评价。15 简答题下面是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如何区分纯碱和小苏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方案l:加热,所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一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方案2: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无沉淀生成。方案3:加入少量盐酸,有无气体生成。方案4:放入试管中加热一有无水滴生成。【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4分)(2)请你针对方案3和方案4的设计进行评价。(5

18、分)(3)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6分) 参考解析:(1)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2不可行,因为纯碱(Na2CO3)和小苏打(NaHCO3)均可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沉淀。(2)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3和方案4均可行,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盐酸的量不容易控制,所以方案3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3)从评价类型看,教学评价有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本教学摘录属于活动表现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用于对课堂科学探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评价。16 简答题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考试中设计了如下习题,并对不同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

19、分析。【试题】(多选)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用金刚石切割玻璃B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C用活性炭作净水剂D用氧气供给病人呼吸【考试结果】大部分的学生认为B和D正确,少部分的学生认为C正确,极少部分的学生认为A正确。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学习诊断的方法有哪些?该化学教师应用的诊断方法是什么?反馈的基本策略有哪些?该教师这种反馈策略属于什么反馈?(6分)(2)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分析学生没有选择该选项的原因。(4分)(3)分析学生选择错误选项的原因,并给出本题的正确解题思路。(5分) 参考解析:(1)学习诊断的方法主要有提问、谈话和测验,该教师应用的诊断方法是测

20、验。反馈的基本策略有确定反馈、修正反馈、解释反馈、诊断反馈、深化反馈,该教师的反馈策略属于诊断反馈。(2)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和D,学生没有选择正确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以及不清楚呼吸作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3)学生误选A项的原因:不知道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其物理性质。学生误选C项的原因:不知道活性炭吸附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活性炭的吸附性不属于其化学性质。正确的解题思路如下: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硬度比较大,而硬度属于物理性质,A项错误。氮气可以用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涉及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B项正确。活性炭用作吸附剂应用的是活性

21、炭的吸附性,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应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C项错误。用氧气供给病人呼吸,发生的是呼吸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应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D项正确。故本题选BD。17 简答题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为0.1NAB25时,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一的数目为0.1NAC在常温常压下,224LS02与02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2NAD若由CH4与C2H4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帆个分子,其中氢原子数为4NA【考试

22、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3分)(2)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6分)(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6分) 参考解析:(1)本题正确选项为D。(2)误选A项的原因:不清楚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是液体;误选B项的原因:把物质的量浓度误认为物质的量;误选B的原因:不清楚常温常压和标准状况的区别。(3)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是液体,所以标准状况下,224 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1NA;25时,pH=13的NaOH溶液体积未知,所以其含有OH一的数目无法确定;在常温常

23、压下,224 L SO2与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是0.1 mol,所以,在常温常压下,224 L SO2与O2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不是0.2NA。18 简答题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考试中设计了下列习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将质量分数为10的KCl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B配制溶液时,搅拌溶液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C将25gNaCl溶液蒸干得到5gNa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D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考试结果】考生的答题情况如表2所示。根据上述信息,回答F列问题。(1)将近一半学生的答案是D

24、。请你分析学生选择该选项的原因。(4分)(2)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请给出正确的分析思路。(5分)(3)试分析一下学生选择其他选项的原因。(6分) 参考解析:(1)学生不清楚溶液的概念,或者不知道植物油不能与水互溶。(2)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溶质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W=(5/25 9)100=20,所以C项正确。(3)学生误选A项的原因:不清楚溶液的质量分数不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学生误选B项的原因:不了解溶解度的外界影响因素为温度、压强和溶剂的种类等,与是否搅拌无关。19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任务完成要求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金属与金属矿物的内容

25、标准: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材料2:某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材料3:某版本教科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所呈现的内容: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你肯定听说过“真金不怕火炼”的说法,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不同的金属活泼性不同:镁、铝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活动与探究】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 mL的稀盐酸,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

26、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了什么气体。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试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见表1:表1根据上述实验讨论: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气体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2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将这一类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进行比较。讨论:根据上述实验做比较。简述结论。(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活动与探究】见表2表2要求:(1)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确定本

27、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3)默写金属活动顺序表,并写出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至少三种)。(4)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 参考解析:(1)本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盐溶液的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金属和酸的反应学习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研究。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根据金属和金属盐溶液之间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金属

28、和酸、金属盐溶液的反应;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实验的理解与分析。(3)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根据一定条件下金属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依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依据金属单质与金属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但是IA族与II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

29、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生成的强碱再与可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由上而下,随着电荷数的增加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4)导入环节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皿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将会得到此问题的答案。20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空气”的内容标准为:“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活动与

30、探究建议:“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材料二:某版本教材有关“空气”的内容呈现如下:实验2-1: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等内容,学习了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常见仪器的使用等基础知识;本单元接下来将要学习氧气、制取氧气等知识。问题:(1)谈谈你对“空气”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的认识。(2)根据上述3个材料

31、,完成“空气的组成”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1)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地学习化学物质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其课题的三个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从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从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过程与方法

3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谜语导入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33、。那么大家说一说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1空气中有氧气,我们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2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第二环节:新课教学【教师】同学们都说空气中含有氧气,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是否含有氧气?含有多少?大家前后两桌4人组成小组,讨论实验2一1的实验步骤,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为什么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为什么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预先要加入少量水是要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

34、结果偏大);“立即伸入”是为了防止消耗集气瓶外空气中的氧气,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气体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冷却至室温。【教师补充】白磷燃烧消耗了的氧气的体积就等于水进入到集气瓶内的体积。白磷要过量是为什么呢?【学生】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学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与结论】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说明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教师讲解】其实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学生讨论】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

35、是因为氧气含量低,或者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被消耗掉。红磷熄灭后瓶内没有残余的氧气,如果还有氧气,红磷还能继续燃烧。【教师讲解】在这一反应中,红磷(化学符号P)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作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P2O5)的新物质。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补充】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第三环

36、节:巩固提高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第四环节: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思考:红磷能不能换成镁条或者铁丝?为什么?21 简答题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 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

37、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实验9-3】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

38、个方面叙述。 参考解析:【知识点】化学教学设计能力溶液的形成【参考答案】(1)教学价值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学生通过这些小实验,了解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

39、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各小组课前准备的水,小组交换品尝。(提示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味道有无差异)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l“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你的猜想与假设自然就有了答案 各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品尝,并描述味道和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签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饮品的成分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

40、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探究活动l探究溶液形成的过程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提问】我们各小组的液体,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1. 每种液体各部分组成一样吗?2. 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实验9一1】的表格。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学生分析、归纳两种液体的特征。由两种液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学生讨论

41、、总结可知: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阴阳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为溶液概念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由宏观向微观过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能进行判断,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形成?【播放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学生理解概念 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药品:酒精、水、红墨水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提问】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小结】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

42、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93】的表格。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学生实验二次利用的思想。让学生了解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表达与交流】让学生交流与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各抒己见,介绍见过的溶液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22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化学式与化合价”的课程标准为“能说出几种常见元

43、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材料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l爱护水资源课题2水的净化课题3水的组成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式与化合价一、化学式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这种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作化学式。例如前面学过的02、H2、H2O、HCl和HgO等化学符号都是化学式,它们分别表示了氧气、氢气、水、氯化氢和氧化汞等物质的组成。在书写某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除了要知道这种化合物含有哪几种元素及不同元素原子的个数比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当某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把氧的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另一

44、种元素的符号写在左方,如CO2。3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书写其化学式时,一般把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左方,非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如NaCl。单质化学式的书写如表3所示。二、化合价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在上述化合物中,规定H为+1价,O为-2价,而且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由此可推知:Cl为-l价,Na为+1价,Hg为+2价。为了便于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参考解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了解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

45、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初步运用。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编化合价口诀,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2)教学重点:化学式的意义;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教学难点: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3)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且还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此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4)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课题四的有关内容,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地掌握它们,对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为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3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初中化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