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第8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第8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8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精品文档.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 班级管理一、 巴尼特的发展阶段(一)形成期(二)巩固期(三)成熟期班级成为一个组织健全的有机整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班级气氛平等、和谐、上进、合作。二、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的原则使课堂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积极作用,形成有力的课堂环境影响教学。重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1、了解学生的需要需要使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内因。2、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教育
2、学的有机统一。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情感共鸣,。合理的师生关系和教师领导方式能够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学生群体之间也应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形成合作的学习情境。鼓励合作,有效调节和控制竞争,保证学生关系融洽。3、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首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身心特征等确定教学目标,并相应对教学呢尼日做合理的规划。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保证课堂秩序良好。再次,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最后,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对学生成绩给予肯定,找出并改进存在的问题。4、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划课堂规范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对教学活动中哼唱进行的必要性。课堂规范只有学生了解并理解
3、的基础上,才会自觉遵守,产生普遍约束力。(二)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1、教师的领导分割普雷斯顿: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2、班级规模。影响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课堂管理的阻力、交往模式、非正式小群体。3、班级的性质教师应当运用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深入了解掌握班集体特点。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机和意向的期望。5、学生学习行为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三、课堂气氛(一)课堂气氛的类型是一种总额和的心理状态,包括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和定势等状态。1、 积极的课堂气氛2、消极的课堂气氛3、对抗的课堂气氛(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1、教
4、师的领导方式。勒温: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2、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3、教师的积极情状态影响课堂气氛。教师的适度焦虑推动不断努力谋求最佳的课堂气氛。(三)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1、社会和学生的定型期望社会对教师角色和评价的刻板印象。学生集体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产生的定型期望。2、班集体的特点班集体的规模、交往的集团、班级性质(优秀的和纪律差的)3、学校领导的管理类型专制型管理、民主型管理、放任型领导。4、教师自身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爱岗敬业、教学能力、个性特点。四、课堂纪律管理(一)概述1、含义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实现课堂目标,使
5、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制。2、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包括结构的创设(指导、监督、惩罚、限制、奖励、组织、安排)和体贴(同情、理解、调解、协助、支持、征求)。(2)集体促成的纪律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一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另一类是费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教师要运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4)自我促成的纪律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可他昂纪律管理的终极目的。(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课堂的三大要素是学
6、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组合为课堂结构。1、课堂情景结构(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2、课堂教学结构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未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哪时空方面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1)教学实践的合理利用(2)课程表的编织(3)教学过程的规划(三)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师生充分讨论;尽量少而精,内容表达多以正面为主。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教学任务;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对纪律的正确
7、和积极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的有效手段。五、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一)性质学生不能遵守工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同。(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庚伊:人格型(神经质、退缩行为)、行为型(对抗、攻击和破坏)、情绪型(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我国: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三)课堂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1、学生的因素(1)适应不良:个体不能很好滴适应环境或不能积极作用和改造环境。(2)厌烦:教学内容不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3)挫折与紧张:教师提出的学习和行为上的要求,
8、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4)寻求注意与定位:教师对维持课堂纪律叫徐秩序的行为比较注意(5)过度活动(6)性别差异2、教师的因素(1)要求不当(2)滥用惩罚手段(3)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3、环境因素(1)家庭因素(2)大众媒体(3)课堂内部环境。(四)课堂恩题型为的处置与校正课堂存在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三种行为。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二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由内在刺激引起与维持的问题行为,用心理辅导。6、协同伙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第二节 班主任一、班主任的概念班级的组织者、领导
9、者和教育者;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着,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二、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够工作方法(一)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了解。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第一,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第二,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包括规章制度。上会哦准则和活动节律。(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日常性的教育活动和阶段性的教
10、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教师要注意培养争取的班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现象和行为进行评议,把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3、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继续拧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包括计提档案和个人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包括班级里会和班会主题两大类,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包括任课教师、学校领导、班委会、少先队、家庭和社会等的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1)概念和目的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学期内学习、劳动、品行、
11、生活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2)一般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基本情况;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学期主要活动与安排。(二)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工作。(1)心理特征(2)教育严格要求,严防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极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 后进生工作(1)心理特征(2)教育关爱与尊重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三)班会活动的组织1、班会及其特征、种类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知道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1)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2)
12、分类:常规、生活、主题2、主题班会及其组织形式(1)概念与形式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的活动形式:报告会、汇报会、讨论会、竞赛、晚会等(2)组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3)注意问题主题不能过杂。有的放矢。班主任做好导演。善于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第五节 教师心理一、教师角色心理(一)教师角色心理教师按照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二)教师角色的形成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2、角色认同阶段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3、角色
13、信念阶段个体却行并愿意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的认识。(三)教师角色的功能人格特征影响学生品德形成;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行为表现;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个性发展;教育期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领导方式影响学生集体风气。(四)教师的心理角色1、知识信息的传递者;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3、学生集体的组织者;4、课堂教学的管理者;5、学生心理的保健者;6、人际关系的协调者;7、多元知识的学习者;8、教育科学的研究者;9、学生家长的代理者;(五)教师的角色适应1、角色形象适应外部形象上要适应设计对教师的期待,包括社会其他职业的人和学生对教师角色期待两个方面。实质是教师在外部行为表现上对职业形象的模仿和穷。是角色适应的
14、浅层。2、角色职责适应教师一方面必须适应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对这一角色的教育功能与音响又是多方面的。教师必须在执行教育职责的基础上,恰当考虑和处理好多种教育角色。3、教师的自我人格适应教师从个性上尽心个人自我修养,大号才呢过教师角色心理的内化和人格化,形成稳固的教育人格。“教育气质”(六)教师角色冲突1、角色只能与角色期望的冲突2、社会角色定势与个体角色行为的冲突3、角色活动性质与角色活动成果的冲贴图4、角色的责任要求与个人事业成就的冲突5、角色职责与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6、群体组织特性与教师个人自我形象维护的冲突7、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冲突(七)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1、引导人们正确
15、认识教师的角色只能,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2、增加教师的职业劳动报酬,提高监视的社会经济地位3、加强对教师劳动过程的管理,及时进行角色活动的成就测评4、学校的人际组织要外开内合5、教师个人充分认识教育的社会促进作用,对教师职业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定向二、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长期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并随之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心理品质。1、 教师的认知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2、 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热情心和同情心;教师富裕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3、教师的行为特征: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趋向性和及时教学效果评估,对学生的期望效应。三、教师成长心理福勒,布朗(一
16、)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2、关注情境阶段焦点头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自觉关注学生衡量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标志之一。(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化观摩和肺组织化观摩。2、开展微格教育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制成录像。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跟家直接和深入。3、进行专门 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
17、思=成长。科顿:教师反思框架。关注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表征;建立假设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考虑美中行动的效果并实施行动计划。布巴奇:四中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四、教师的心理健康1、职业压力工作引起,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中心压力;外围压力;预期性压力;情境压力;回顾压力3、 职业倦怠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一是情绪耗竭(生理、心理),二是去人性化;三是个人成就感低。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有显著的关系。和教学成就感也有关。(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地自我调适通过干煸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18、1)观念转变(2)积极地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3)合理的饮食恶化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2、组织的有效干预通过削减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反之和反舰教师心理压力。(1)学校风气和由此产生的教师风气对教师积极性有重要影响。(2)校长及管理人员的领导作风与工作方法影响学校群体中的人际关系。(3)校长和教育行政机构应设法协助教师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4)减轻也可负担不仅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的期望。(5)为教师提供跟多的娱乐时间和场所。(6)增加教师进修机会。第三节 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的概念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领导的,用以补
19、充课堂教学,实现呢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喝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课外活动可以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区别在于组织和领导的不同。二、课外活动的意义(一)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三)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四)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三、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一)社会实践活动(二)学科活动(三)科技活动(四)文学艺术活动(五)体育活动(六)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四、课外活动的特点(1)自愿性(2)灵活性(3)实践性五、课外活动的
20、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面向多数后全体同学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六、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1)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第四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一、家庭教育家庭是人们生活和消费的最基本单位,承担生养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社会职能。(一)特点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二)基本要求1、和谐的家庭环境;2、对子女的要求合理3、理解和尊重子女;4、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二、社会教育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培养儿童和青少年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报刊、电视、电影、广播、喜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3)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1)学校与校外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2)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