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运动生理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体运动生理学资料.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北体运动生理学资料.精品文档.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规律及机制、阐明生理学原理、指导运动锻炼、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延缓,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目的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运动生理学研究水平:整体水平研究、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当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最大摄氧量研究:a,传统的方法直接,但过程复杂;间接的方法简易、经济快速(自动)b 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正相关 c 目前最大摄氧量能力
2、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氧债学说的再认识:传统认识剧烈运动供氧不足无氧代谢产乳,形成运动后恢复期较高耗氧氧化乳偿还氧债;新的研究表明:人体从事短、大、力竭、恢复早,血乳酸浓度持续升高,而耗、恢复、安静水平;从事长时间、力竭运动中、血乳酸、峰、随后逐渐降,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水平,而此时耗氧高于安水平,表明乳酸与运动后的氧耗不成线性关系,证明不正确,提出了概念 个体乳酸阈研究:亚极限运动时,缺氧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一些运动生理专家提出用乳酸阈代替无氧阈概念。由于血乳酸拐点出现很大的个体差异,据运动时运动后血乳酸的 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称之为个体乳酸阈 运
3、动性疲劳研究:1880 莫索,开始研究人类疲劳,运动性疲劳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两方面;疲劳产生的机制认识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运动对自由代谢基的影响:1956harman提出自由基学说,是生物体代谢的副产物,极为活泼,攻击所以的细胞成分;运动时新陈代谢旺盛产生大量自由基,对人体的机能和运动能力有较大影响。对自由基的研究将越来越广泛、 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结构和代谢的影响:许多研究证明,激烈运动后产生的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和肌纤维结构变化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骨骼肌结构和
4、功能变化与骨骼肌蛋白代谢有关,激烈运动可加强骨骼肌蛋白解聚或降解。 关于肌纤维类型研究:该方面研究主要是深入研究快慢肌纤维的机能与代谢特征;运动对类型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参与程度及类型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975年德国学者应用超声心动图于研究中,提高到新阶段;1984年发现心纳素,该边对心脏的传统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是内分泌器官。目前,运动与心脏内分泌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运动与控制体重:主要涉及;引起肥胖的机理、评价肥胖的方法、运动减肥的机理与方法运动与免疫机能:安静是运与非员的免疫机能没有显著差异;适当、中等、大(越大,时)运动生理学的
5、发展趋势:(5)微观、宏观更、方法日创、应用研究受、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第一章1 动作电位特点: a “全或无”现象;b 不衰减性传导; c 脉冲式2神经肌肉的传递过程;1 ,2,3,4 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2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钙离子的再回收4 运动中影响爆发力大小的因素:1 质量或体重2 加速度3运动距离和时间5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离子学说解释。1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2 选择性6 骨骼肌肌纤维收缩原理;1兴奋-收缩耦联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3 收缩的肌肉舒张7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纳离子在细胞外,安静时,刺激时,去极化,反极化8 神
6、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如何传导:有髓与无髓,局部电流流动与跳跃式传导9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各自的生理学特点: 根据肌肉收缩时长度变化,肌肉收缩分四种形式。向心,等长,等动,离心10 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大的原因 肌肉最大用力收缩时张力大小取决于收缩形式与速度,速度相同时-1牵张反射;收缩时弹性成分被拉长产生阻力;可收缩成分产生最大阻2 向心时,一部分张力用于负荷前,先充分拉开弹性成分而后作用于外界负荷,一部分克服弹性阻力,实际表现的张力小于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11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应用及意义 1 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整体情况下,一个人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与
7、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也大;绝对力量被体重相除即该人的相对力量,每公斤体重的力量,相对力量更好的评价运动院的力量素质 2 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爆发力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训练时发展哪项爆发力与运动项目要求的素质有关。 1 短跑、跳跃项目运动员要保持较轻体重,提高肌肉相对力量,又要通过训练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2 需要提高绝对爆发力的运动员,如投掷、相扑等,应增加肌肉体积,提高绝对爆发力,加速度的下降不应引起绝对爆发力下降,应是加速度与绝对爆发力有机结合达到最佳运动能力。12不同类型肌纤维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1 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a 快肌纤维直径比,含较多收缩蛋
8、白;肌浆网比发达。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肌红蛋白多,导致慢肌纤维程红色,含较多线粒体,且较大 b 神经支配上,慢肌纤维由较小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细,传导速度慢,一般2-8米/秒;而快肌纤维-8-402 生理学特征: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与收缩力量;抗疲劳能力3代谢特征:a 慢肌纤维中氧化酶(苹果脱、琥珀氢)活性明显高于,氧化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含量也比多;快肌纤维相反,而与无氧代谢有关酶活性高于慢,无氧代谢能力较慢-高13 不同项目运动员 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特点。1一般人中肌纤维百分比分布范围很大,如一般男女上下肢肌肉慢肌纤维百分比为40-60%,但个体中慢肌百分比最
9、低为24%,最高为74.2%。2 研究发现,运动员肌纤维组成有项目特点:a 时间短,强度大项目 b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c 速度耐力运动员(中跑、自行车)肌肉中快慢肌比例相当14运动时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如何被动员的 1 运动时运动单位的动员有选择性,与运动强度有关,运动中不同类型肌纤维产与工作的程度依运动强度而定。较低强度运动时慢肌先被动员,而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运动中,快肌首先被动员。 2 运动中,不同强度的练习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如果、15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 是否能导致转变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至少从两方面对其有较大影响 1 肌
10、纤维选择性肥大;a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b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2 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地训练的适应也表现在肌肉中有关酶活性有选择性的增强。a 长跑运动员肌肉中,与氧化供能有关的的SDH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LDH及PHOSP活性最低;短跑运动员相反;中跑运动员居短跑和长跑之间。16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意义肌电:骨骼肌兴奋,肌纤维动作电位传导和扩布,发生电位变化,这种肌电图:用适当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得到的图形1 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神经和肌肉的传导速度可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机能状态,是体育科研常用的电生理指标。方
11、法是2 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肌肉疲劳时机电活动也会发生变化,可用肌电的肌电幅质和频谱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3 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当肌肉以不同的负荷收缩时,其肌电积分值同肌力成正比关系,即肌肉产生张力越大肌电积分值越大4 进行技术动作分析运动中可用多导肌电记录仪将运动中的肌电记录下来。然后据每块肌肉的放电顺序和肌电幅值,结合高速摄像等技术对运动员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诊断第二章 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红、白、血小板;血浆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有水分、化学物质、抗体和激素功能:1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运输作用3 调节作用4防御与保护作用2 血液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 1
12、血液中有数对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缓冲对),维持人体内酸碱度相对稳定。血浆中缓冲对有碳酸氢钠和碳酸;蛋白质钠盐和蛋白质;磷酸氢钠和膦酸二氢钠。 2 血液中缓冲对中以血浆碳酸和碳酸氢钠最重要,正常比例1/20, 要保持该比例,需要通过呼吸功能调节血浆中碳酸浓度和通过肾脏调节血浆中碳酸氢钠的浓度,及代谢等方面的配合作用,保持血浆pH的正常值3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后数量增,短、强度大比;同样时,运动量大-分布 2对红细胞压积影响 全血容积比,增,但与训练水平有关,耐力优秀,无 3对红细胞流变性影响 依强、持时、水平;一次性极限强,滤过,悬浮 1小时上 心脏、成绩、恢复4何
13、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运动对其影响 1 正常分散存在-流动血液,切应力-变,被动适应血流而相应改变减少阻力,表现:变形能力,轴向集中和红细胞内胞浆流动 2 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比值;内部粘度;红细胞膜弹性,受高渗血浆影响 3 运动对其影响:运动时流变性依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差别。一次性极限强度运动也可引起-无训练者不宜进行一次5 长期运动对红细胞影响 1 数量影响:长时间,系统的训练尤其是耐力训练,安静时红细胞数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安静时浓度和压积下降,因降低血粘度,减少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2 流变性影响: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因为
14、运动加快对衰老细胞的淘汰,代以年轻的细胞,降低膜的刚性,增加弹性6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训练 1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与氧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低时(组织内)分离; 也与二氧化碳分离和结合,不断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吐故纳新。由于Hb相对稳定,能敏感反映身体机能状态,训练中常用其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2 Hb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动能力。低与正常值,出现贫血,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必然导致工作能力下降;Hb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数和压积增多,粘滞性增加,血流阻力加大和心脏负担加重,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一系列不适应和紊乱。因此应保持Hb在最适度、3 Hb存在个体差异,不
15、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评定运动员的Hb含量。第三章循环系统1 血液循环的功能:a 完成体内物质运输,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b 运输腺体分泌的激素,实现体液调节 c 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稳定,实现血液防御机能2 心肌细胞收缩特点 与骨骼肌一样,受刺激发生兴奋,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通过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不同之处如下: 1 对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 终池不发达,容积小 2 全和无 同步收缩 心房和心室内的特殊传导系快;瑞盘电阻低 3 不发生强直收缩 有效不应期特长 200ms ,任何刺激引不起,3 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律性、收缩性、传导性、兴奋性4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6、:心率和每搏出量(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5 肌肉运动时,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变化与引起原因 运动耗氧增加循环系统适应心输出量增加提高血流供应满足组织氧需-运走代谢产物,主要功能变化为: 1心输出量变化;a 运动开始时,几句增加,1分钟达到高峰,维持该水平。运动时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成正比 b 运动时,肌肉节律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增,保证心输出量增加,另外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有助静脉回流 2 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3 动脉血压变化 多种因素,主要心输出量和外周之间的关系6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可使心血管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提高工作能力
17、 1 窦性心律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优秀可低至40-60次/分,这现象叫,原因:因控制心脏的迷作用加强,而交感渐弱的结果,是可逆的-是良好反应-可做判断训练程度指标 2运动性心脏增大:3 心血管机能改善7有训练人和一般人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不同 1 安静状态下和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变化区别是 安静时两者的每分输出量相等,但运动员的心率低,故每搏输出量大 最大运动时,两者心率都可达到一样高度,但运动员的每搏出量和每分搏出量提高的幅度远大于无训练者,运动员心脏对训练的良好适应 2经过训练心肌细微结构会发生改变,ATP酶活性增高,肌浆网对钙离子的储存、
18、释放、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加快;冠脉供血良好,心肌收缩力增加3运动不仅使心脏形态与机能产生好的适应,也可使调节机能改善。有训练者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8测定脉搏和血压的意义 1 脉搏:动脉血管壁随心脏的收缩而产生的规律性搏动,正常下与心率一致,实践中可用测量脉搏代替心率测定,意义:a 安静时一般人和运动员心脏机能差异不明显,只有在,才表现。通过定量或大强度负荷试验比较负荷前后心率变化和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可对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给于恰当判断 b 心率测定还可检查运动员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对判断其训练水平有意义c 运动中的摄氧量是运动负荷对机体刺
19、激的综合反映,生理学中常用其来表示运动强度 2 血压:也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运动实践中广泛应用,测定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a 清晨卧床时与一般安静时血压较稳定,通过测量可以对训练程度和疲劳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训练水平提高后安静时血压略有降低,如果高于同龄组15-20%,持续一段时间不复原,也无别的升高诱因,可能是运动负荷过大所致。高于20%左右且持续两天则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的表现。b 判断心血管机能,根据定量负荷前后血压及心率升降幅度及恢复状况c 运动时,根据其变化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适应情况:收缩压反映舒张压反映动脉血管弹性和外周小血管的阻力,运动后合理反映是收缩压升
20、高,舒张压适当下降。一般,收缩压随强度加大而上升。大强度负荷时收缩压可达190mmHg或更高而舒张压波动不大。第四章 呼吸机能1 氧离曲线的特征及生理意义,影响因素概念与特征:是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关系或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反映了血红蛋白和氧结合量随氧分压的高低而变化的,呈S形曲线非直线相关 1 特征与生理意义:S 形上段显示氧分压在60-100mmhb时曲线坡度不大即使氧分压从100mmHb降到80mmHb时,血氧饱和度仅降低了2%,该特点对高原适应及轻度技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保持动脉血中的氧分压在60mmHb以上,血样饱和度仍有90%,不会造成供氧不足,上升段对肺换气有利。 下
21、段显示氧分压在60mmHb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说明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浓度明显下降,氧分压为40-10mmHb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浓度会大幅度下降,释放更多的氧供组织换气。该特点对保证代谢旺盛的组织需更多的氧有利。因此,曲线下段对人体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2影响因素: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和解离受多种因素影响,会使曲线位置偏移 a 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增多都会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曲线右移,血液释放更多的氧b 反之二氧化碳分压降低、体温降低、PH值升高及产物减少,曲线左移,结合2 运动时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 呼吸的形式、时项、节奏应与动作
22、技术变换相适应,随技术动作进行自如的调整,这既有利于提高动作质量、配合完成高难动作也可推迟疲劳产生 1 呼吸形式与配合 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 2呼吸时项与技术动作配合 呼气与吸气与动作配合 3呼吸节奏与其配合:周期性运动采用有节奏的、混合性呼吸,使运动更加轻松、协调,有利于创造好的运动成绩3合理的使用憋气正确的憋气方法:1 憋气前吸气不要太深 2 结束憋气时 为避免胸内压骤减,使其有一个缓冲、逐渐减少过程,呼出气体应逐步少许,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即采用微启声门,喉咙发出 “嗨”声的呼气3憋气用于决胜关键时刻,不必每个动作与过程都作憋气,如杠铃举起第六章肾脏1 肾 在酸碱平衡中作用 肾脏调节体内酸
23、碱平衡是通过肾小官排氢保碱使血浆和尿PH值保持在一定范围内1 肾小球滤液中碳酸氢钠的重吸收:碳酸氢钠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入小管腔时解离为钠离子和碳酸氢离子存于小管液中。钠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氢离子交换,钠离子全部重吸收。滤液中的碳酸氢离子在小管腔内与氢离子结合为碳酸,而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CO2弥散入小管细胞内合成新的HCO3,与钠一起吸收回血浆,H2O随尿排出,肾脏吸收碳酸氢盐保持血浆中碱储备恒定2 尿的酸化:碱性磷酸盐与酸性磷酸盐是血浆中一对重要缓冲物质,正常比例为4:1,它们从肾小球滤出后,开始时保持原来比例,当肾小管分泌的氢离子增加时,一部分氢离子同Na2HPO4解离的钠离子交换,使一部分
24、Na2HPO4变为NaH2PO4,使尿酸化随尿排出。而Na与HCO3一起吸收回血浆结合成NaHCO3 3铵盐的形成:铵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谷铵酸脱氢生产,其次来自其他氨基酸。NH3是脂溶性物,可通过细胞膜进入肾小管液,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氢离子结合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负离子结合成酸性铵盐,随尿排出。强酸盐解离后释放的钠离子同氢离子交换进入肾小管细胞内,钠离子最终和肾小管细胞内的HCO3一起转运到血浆合成NHCO32运动性尿蛋白成因及影响因素 正常人在运动以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公认产生的原因是因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影响因素如下: 1 运动项目:
25、2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3个体差异 4机能状况 5年龄与环境3运动性血尿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正常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看的间的血尿称为- 1可能是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血量减少,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和血管壁的营养障碍,而使肾的通透性增高,使原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外溢形成运动性血尿。2 运动时肾脏受挤压、打击,肾脏下垂造成肾静脉压力增高,也能导致红细胞渗出产生血尿。因此运动性血可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受运动项目、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环境和身体适应能力等因素影 a 跑步、跳跃、拳击,球类运动后血尿发生率较多b 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加的过快
26、时如冬训、比赛开始阶段,血尿也多 c 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如过度训练也会有大量的血尿产生 d 严寒(冬泳)和高原条件下训练,也容易造成运动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1 运动对雄激素影响 运动对雄激素的影响大小与运动的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有关,主要表现在:1中等强度、段时间运动对睾酮分泌影响大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可使睾酮明显增高;大强度剧中练习也可使睾酮水平增高。增高机制可能与儿荼氨的作用及肾上腺皮质雄激素分泌量增多有关2 长时间力竭性运动对睾酮分泌影响可使血浆雄激素浓度降低。可能与下丘脑腺垂体轴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有关;可能还影响睾丸本身,3 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睾酮水平影响 研究资料表明,安静状态下
27、运动员体内睾酮值高于正常人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1 运动时各感觉机能间相互作用 人体运动各机能均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与各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分不开的。1运动员运动时靠视力、听、位、皮肤感觉和本体感觉来判断客观环境的变化和空间方位,同时感受身体各部位位置变化和整个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大脑皮质综合了各感受器传入的兴奋后产生精确感觉的。2这种精确感觉不仅体现在运动神经方面,还包括植物神经的反应。如运动时的CO2、H+浓度增多时,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等感受器,从而对呼吸、循环和内分泌功能造成影响。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糖升高、呼吸深度家深,频率加快摄氧量增多满足运动时骨骼肌代谢需要2
28、 状态发射在人体运动中作用: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反射的引起四肢肌肉张力调整的一种反射。一方面,维持身体平衡保持身体正常姿势;另一方面便于人体向头部转动方向移动。如体操-短跑起跑低头不让身体过早直立。这些都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使动作更加完善优美。3 人体运动时神经系统的整合效应 人体运动时不仅需要运动神经的整合,还需要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的配合 1运动神经系统的整合:人体运动肌肉收缩所致受神经控制,控制肌肉活动的神经不仅分布在中央前回4、6区还分布于与小脑、脑干网状结构等各级中枢区,对肌紧张、随意运动、姿势反射及身体平衡进行调控与整合作用 2 运动时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人体运动时,由于耗氧量增加,
29、使机体代谢水平提高,CO2 H离子及血乳酸堆积。为满足机体耗氧与代谢产物排出的需要,在交感神经系统的总动员下呼吸、循环、内分泌及代谢等组织器官潜力释放,以满足肌组织代谢需要。表现: A循环系统: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血液重新分配,血液由内脏转入骨骼肌,从而使循环血量增加,心率加快、心力储备提高、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B 呼吸系统: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肺通气量增加,摄氧量增大,以满足肌肉缺氧和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的需要C 代谢系统:运动时,代谢水平提高,有机体不仅进行有氧氧化功能,还要无氧氧化。从而使机体体温升高、PH值下降、代谢产物堆积内环境稳定失调,最终导致机体工作能力下降
30、。交感神经系统作用下,一方面使肝糖元、脂肪分解放能供肌肉收缩代谢需要;另一方面尽快将代谢产物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是运动得以持续进行。D 内分泌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不仅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还使肾上腺皮质素、胰高血糖素、垂体-性腺轴的分泌活动加强,导致心肌收缩力加强、每搏出量增大,血压升高,同时使糖分解代谢加强,血糖浓度升高,以适应当时状态技能的需要。第九章运动技能1 运动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 a 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在大脑皮质,各感官接受刺激引起相应的中枢兴奋,它与运动中枢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形成-b 其中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有重要
31、作用,既对前一个刺激的起强化作用又对后一个反射活动起始动作用2 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的不同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1 运动技能是一串复杂动作的综合,参与活动的中枢很多2 所有的运动技能是成套动作,环环相扣,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的刺激信号,后一个又是前一个刺激信号的反应3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动作的每一环节进行监控和完善,而反映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没有它,条件刺激不能强化,反射不能形成,不能掌握技能3 运动技能泛化阶段的特点,如何进行教学 1 泛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只有感性认识,对其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生
32、做动作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与错误动作出现,动作费力 2教师应抓动作的主要环节,解决主要问题;不宜过多强调细节, 教师应用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3分化阶段特点;如何教学 1 通过不断学习,对动作技能内在规律有初步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较顺利地,连贯的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仍会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 2教师在泛化阶段应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动作细节,进一步发展分化抑制,使动作更加准确4巩固阶段的特点,如何教学 1 该阶段已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
33、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准确,学生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 ,动作技术不易破坏,完成动作时感到省力 2 为避免消退抑制出现,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5 如何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1 学习运动技能初期,用明确的语言和正误对比法来发展分化抑制2 运动实践中,采用增加动作难度提高分化能力,达到精细的分化6 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 运动成绩提高与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 1学习新技术初期:已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似动作和动作经验有迁移作用,有利于新技术的掌握 2 后期:技术水平提高,要求条件反射的精确性提高,与初
34、期的条件反射差别很大,相当于要重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初期是粗糙的分化,后期要求精细的分化。技术水平越高,分化精度也高,建立也越困难。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 需氧量: 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分钟为单位,250ml/min2 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吸氧量或耗氧量, 每分钟为单位3 氧亏:运动中,机体所摄取的氧量低于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亏欠4 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肌肉活动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所消耗的 氧量叫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
35、onsumption5 有氧工作:运动中,氧供应充足时氧化能源物质提供能量完成工作。氧供应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关键因素6 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机体所设取得氧量(每分钟为计算单位)也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7 个体乳酸阈: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负荷的递增而增加,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叫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血乳酸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1.4-7.5mmol/L之间,因
36、此,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8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区别 1 运动过程中,机体所摄取的氧量不能满足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2 运动后恢复期为偿还运动中的氧亏和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3 运动后恢复期的摄氧量与运动中的氧亏并不相等,而是大于氧亏。 运动后恢复期的过量氧耗不仅用于运动中所欠的氧,而且还要用于使处于较高代谢水平的机体逐渐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9 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原因 (甲、磷、钙、体、儿) 1 体温升高:运动使体温升高,运动后升高的体温不会立刻降到安静水平,肌肉代谢和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较高水
37、平,经一定时间逐渐恢复 2 儿荼酚胺的影响:运动使儿荼酚胺增加,运动后仍保持较高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K,Na泵活动加强,消耗一定氧 3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运动中,磷酸肌酸逐渐减少以致排空,运动后CP需要再合成,运动后恢复期CP的再合成消耗一定氧 4 钙离子的作用:运动使肌肉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运动后恢复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需一定时间,Ca+有刺激线粒体呼吸作用,增加额外耗氧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也有加强细胞膜Na K 泵活动作用。运动后一定时间内,两者水平仍然较高,因而刺激使N K泵活动加强,消耗3最大摄氧量常用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与简介推算法 1直接测定法: 1 方
38、法:实验室条件下,一定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其摄氧量,常用的运动方式有跑台跑步、蹬踏功率自行车或一定高度台阶试验 2 判定受试者到达最大摄氧量的标准有:a 心率180次/分(少儿200)b 呼吸商达到或接近1.15 c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或下降 d 受试者发挥最大能力并无力保持规定负荷即精疲力竭 2 间接推算法:受试者进行亚极限量运动时,根据心率、摄氧量或达到某一定量心率做功量等数值推算或预测Vo2max。优点:简易、经济、快速;但应考虑到误差因素4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氧运输、肌组织、其他:遗传、年龄性别、训练)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影响: 肺通气和肺换气
39、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养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有密切关系。血液运氧的能力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的运输效率,即心输出量的大小,它受每搏出量和心率所制约。因此心脏的泵血机能和每搏输出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 2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对VO2max影响 当毛细血管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肌组织从血液中摄氧和利用氧能力是影响VO2max重要因素。一般用氧利用率来衡量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每100ml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组织所利用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率。其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代谢特点有关。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被认定是决定VO2max
40、的外周机制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A 遗传因素:与关系密切b 年龄、性别因素:少儿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于青春发育其出现性别差异 c 长期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训练初期的VO2max增长主要依赖与心输出量的增大;后期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的增大5 VO2max与有氧耐力关系及运动中的意义(评定指标、选材、制定运动强度) 1 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是反映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许多研究两者关系表明,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与VO2max有密切的相关 2 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VO2max有较高的遗传度,可作为选材指标之一 3 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将VO2max强
41、度作为100%VO2max强度,依据VO2max强度,按训练计划制定不同百分比强度,使运动负荷更客观、适用为运动训练服务6 乳酸阈常用的测定方法(乳酸阈的测定、通气阈测定) 常在实验条件下进行渐增负荷的运动试验,连续测得乳酸浓度的变化确定乳酸阈或测得运动中呼出气体参数的变化来无损伤测定乳酸阈1 乳酸阈测定: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负荷时的血样测得其乳酸值,运动负荷时做功量为横坐标,血乳酸浓度为纵坐标,将乳酸急剧增加的拐点对应的血乳酸浓度确定为乳酸阈,此时的运动强度为乳酸阈强度2 通气阈测定:渐增负荷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常用指标。研究表明,渐增负
42、荷运动中,气体代谢的各项指标随运动负荷增加而相应的变化,乳酸急剧增加时肺通气量、二氧化碳等指标也明显变化,可据此判定乳酸阈。具体方法:自行车功率计或跑台上渐增负荷运动,用气体分析仪记录运动中肺通气量、摄氧量、二氧化碳呼出量等生理参数,以运动负荷时做功量为横坐标,肺通气量等指标为纵坐标作图,将肺通气量等指标出现急剧增加的拐点确定为通气阈7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运用(评定有氧工作能力、制定有氧耐力训练适宜强度) 1 受遗传因素影响小,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个体乳酸阈,因此其值的提高是评定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2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理论依据是,用个体乳酸阈进行耐力
43、训练,既能使呼吸、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功能,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8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常用的方法(高、乳 、持、间) 1持续训练法:强度低、持续时间长、不间歇;目的是提高心肺,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由于机能惰性大,后3分钟最高,因此发展有氧耐力训练,5分20-30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标志之一。由可训练性大,有提高后,强,新个阈定 一般,50%VO2max,长时间,而血乳酸变化不大;经良达60-70%,优85% 3间歇训练法:两次,适当,间歇间低强度练习,不。总量大;心肺影响大 4高原训练法:高原与运动两种缺氧负荷,缺氧刺激比平原更深刻,大大,使机
44、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作用:研究表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工作能力增强,从而提高有氧耐力9 无氧工作能力生理基础(能储备、代谢过调和后恢复过代、最大氧亏积累) 1 能源物质的储备(ATP和CP含量;糖元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2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3 最大氧亏积累:氧亏、最大氧亏积累、衡量机体无氧功能能力的重要标志极限强度运动(2-3分)-完成时 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10 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方法(最大乳酸训练、乳酸耐受能力) 1 最大乳酸训练:血乳酸在12-20mmol/L是最大无氧代谢训练所敏感的范围。采用一次
45、一分钟左右超级量负荷不可能达到这一高水平的血乳酸。而采用一分钟超级量强度跑,间歇4分钟共重复5次的间歇训练,血乳酸浓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最高可达31.1mmol/L),表明一分钟超级量强度间歇4分钟运动可以使身体获得最大的乳酸刺激,是提高最大乳酸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为使运动中产生高浓度的乳酸,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短,练习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以1-2分为宜。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能最大限度的动用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2乳酸耐受能力:可通过提高乳酸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而获得。训练时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一般认为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血乳酸在12mmol/L
46、左右为宜。然后重复训练时维持该水平,以刺激身体对这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乳酸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1 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 肌纤维的横断面积;肌纤维的类型和运动单位; 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肌肉收缩时初长度 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性别,体重和年龄3力量素质的可训练因素有哪几种(收缩力,类型,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1 肌纤维的收缩力:训练可使肌原纤维收缩蛋白含量增加,肌原纤维增粗,肌细胞内肌糖原等能源物质大量储备,有关代谢酶活性增加等,这些因素都会提高肌肉收缩力2 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从而提高肌肉力量。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运动中枢同步兴奋能力和运动中枢间机能协调能力来实现的。3 肌纤维类型:无论训练能否改变肌纤维类型,能使其产生适应性变化。 耐力训练能使肌纤维有氧代谢酶活性、毛细血管网数量与体积、肌红蛋白含量、慢肌纤维面积百分比增加;速度、力量训练能使无氧代谢酶活性、快肌面积百分比增加4提高最大肌肉力量,训练中应遵循的原则1大负荷原则;2渐增 3专门性 4 负荷顺序 5有效负荷 6合理训练间隔5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