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资料(共1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10261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资料(共1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学资料(共1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资料(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资料(共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绪论 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称为兴奋,本质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机体或组织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反应与适应 在受外界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供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供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称为适应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ATP 生物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由含氮碱基(腺嘌呤)与戊糖(核糖)构成的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由于脱去两个磷酸酯键而释放能量。在机体

2、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供能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他营养物质参与其化学反应 ATP的生成过程及三大供能系统1. 磷酸原供能系统,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供能化合物,大多数一CP的形式存在,含量是ATP的4到5倍,但是CP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给生物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也可称为ATP-CP供能系统。2.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有氧代谢过程3. 有氧氧化,其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三大营养物质最终

3、分解为和.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 引起兴奋的三个基本条件 1. 一定的刺激强度、 2.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3.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具有引起组织细胞兴奋临界强度的刺激 时值: 以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肌肉是由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

4、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收缩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 调节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 终池:纵管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在近橫管时管腔膨大成终池,纵管和终池是钙离子的存储库 肌肉的收缩形式:缩短收缩(向心)、拉长收缩(离心)、等长收缩 缩短收缩分为等动收缩和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 非等动收缩的最大承受负荷是最下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其他关节点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等动收缩需要等动练习器 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等长收缩: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肌纤维的类型 I型为慢肌纤维 II型为快肌纤维 其中又包

5、括快a快b快c 快肌纤维的三个亚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血液的理化特性1. 血液的颜色深浅决定于红细胞内的hb的含量和hb的含氧量2. 黏滞性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3. 渗透压是指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其中有晶体渗透压来源于,另一种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和球蛋白4. 血浆ph成碱性,血浆的ph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和正常的肺、肾供能 血液的功能:血液在血管中是不断流动的,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具有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保护和防御等供能氧分压:为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约为13.3kPa(100mmHg),取决于吸入

6、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呼吸供能。静脉血氧分压(PvO2)正常约为5.32 kPa(40mmHg),它可反映内呼吸的情况。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含氧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血红蛋白氧容量:是指血液中hb的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的hb所结合的氧含量氧含量:每升血液中的hb实际结合的氧量为血红蛋白氧含量氧解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氧离曲线呈近似S形的曲线(1)上段反映结合情况(2)中段反映平静呼吸组织内气体交换时释放O2情况(3)下段反映解离陡直的中下段提示:机体严重缺氧时,轻微改善肺通气,提高肺泡内的氧分压,可显著提高动脉

7、血的氧饱和度,改善缺氧3.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右移:代表对氧亲和力下降,有利于氧的释放因素: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下降,温度升高等左移:代表对氧亲和力升高,有利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接近线型,无饱和点 第六章 呼吸 呼吸:集体在新城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派出二氧化氮,这种集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容总量:肺所容纳的最大气体总量,是最大吸气末肺内气体的总量 包括 潮气量:每次呼吸呼入或呼出的气量补吸气量:吸气后再最大吸气所吸入气量补呼气量:呼气后再最大呼出气量余气量:最大呼气后余在肺内的气量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每分最大通

8、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在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呼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气体交换的原理:交换动力是分压差,即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第七章 血液循环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静息电位的五期去极化0期:内流的结果,历时12ms负极化:1期、内流 2期、平台期,负极化过程极其缓慢,膜电位停滞于0mV水平,历时100150ms,其机制是内流和外流达成平衡,此期是心肌动作电位较长的主要原因 3期、钙通道失活,迅速外流,膜电位快速负极化

9、 4期、细胞膜电位虽已回复到静息电位,但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尚未恢复,离子泵主动运转机制加强,逐渐恢复静息时膜内外的离子浓度 由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出现,使其动作电位的时间程增加大,不应期延长,绝对不应期一直延长至机械化的舒张开始以后,在此期内不发生强制收缩,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发生兴奋和收缩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电图 P波:左右心房去极化时的动作电位 Qrs波群:左右心室去极化时的动作电位 T波:心室负极化时的动作电位 每博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之差(70) 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60%) 心指数:以每平方

10、米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心力储备:包括心率储备和博出量储备 博出量储备: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心率储备:依靠心率增加而使心输出量增加的能力 收缩期储备:依靠心室收缩力增强、使心室收缩末期减小的幅度 舒张期储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可增加的幅度 在运动时主要是由心率储备和收缩期储备而增加心输出量 原因是运动中的心率加快,减少的时间主要是心脏的舒张期,导致心脏来不及完全舒张就收缩了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前负荷: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后负荷:心脏开始收缩后遇到的负荷 异长自身调节:由于初长度改变而导致博出量改变的调节机制 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博出量的机制 心肌收缩能力:心机不

11、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 最佳心率范围: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第二节 血管生理 收缩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收缩于舒张发生有规律的波动。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大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至最低 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平均动脉压:由于心室收缩期短于舒张期,故平均动脉压更接近舒张压,约等于舒张压+。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理1. 血管内有血液充盈 这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2. 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这是两个基本条件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 博出量 如果博出量增大,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

12、压明显升高。但收缩压升高,又会使血流速度加快,致使舒张压末期存留于主动脉内的血流增加并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如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2. 心率 心率对舒张压和收缩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的影响更显著。当心率加快时,心舒期明明显缩短,在心舒期内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末期存留于主动脉的血量增加,使舒张压升高3. 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是指血液在外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主要取决于小血管的口径4.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它的血管壁的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波动作用,使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5. 循环血压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的容量是指相适应,也是相对稳定 静脉泵:骨骼肌的运动和瓣膜配合,对静脉回

13、流起了一种“泵”的作用 重力性休克: 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的供血不足而出现昏厥 呼吸运动:呼吸时胸廓扩大,胸内压进一步降低,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压力下降,有利于外周血液流回入心、呼吸时恰好相反。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等组成 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类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同属于儿茶酚类激素,来自于肾上腺髓质,二者均使心脏的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肾上腺素具

14、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并能使皮肤,肾、胃肠道的血管收缩,而新,骨骼肌和肝中的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不是很大,血压影响较小。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对心脏的影响较弱,临床上用来做缩血管升压药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一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1、 心输出量的反应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动显著增加、心率和博出量增加 2、 血液的从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增加的心输出量将在各个器官内从新分配,骨骼肌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 其生理意义一方面通过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骨骼肌。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

15、,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下降太多,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明显下降,促进了肌肉血供的增加3、 血压的反应 动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血液从新分配,总的外周阻力变化不大,在全身性剧烈运动时,由于大量的骨骼肌血管舒张,总的外周阻力甚至略有下降。因此,动脉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静力性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的幅度较小,肌肉持续收缩压迫血管,腹腔内脏血管收缩,总的外周阻力增大,故动脉血压升高,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二 心血管对心输出量的适应 1 运动性心肌肥大与微细结构重塑 运动心室肥大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肥大,表现为心室和心房均肥大,但以左心室肥大为主,其有明

16、显的项目特点,耐力运动员表现为全心扩大,同时伴有左心室壁轻度增加,又称离心型肥大; 力量运动员左右心室腔的扩大不明显,主要以左室壁增厚为主,又称向心性肥大 在运动心脏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线粒体,氧化酶,毛细血管及神经支配和神经递质水平等细微结构均发生了相适应的变化 ,即心脏细微结构发生了重塑 2 运动对心脏的功能的改善a 心动徐缓有力 在安静的状态下,长期训练或锻炼的人,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博出量增多。b 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节省化 在亚极量强度运动时,训练者心率的增幅小,而博出量增幅增大,总的每分输出量的增幅亦较无训练者小。 3 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储备大 在极量运动时,有训练者所能达到

17、的最大心率虽然与无训练者差别不大,但博出量却明显大于无训练者 第八章 运动与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是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也称为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某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称为获得性免疫 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j”型曲线模式 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与运动负荷、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等有密切关系。不运动者呈一种自然免疫状态,而从事大强度、大负荷、较长时间且频度较高的运动训练者,免疫机能会被强烈抑制。而适中的 运动组合方式,既能有效地提高身体机能,又能有效地提高免疫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人们发现适中强

18、度的经常性身体运动可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率,而大强度运动训练者则会使之明显升高。三者相比,形成一条类是“j”字形的曲线 “开窗户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大强度急性运动时,应激素激素的急剧升高以及血流动力学发生的急剧变化,导致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快速动员入血,使淋巴细胞数量在运动期间急剧升高,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明显改变。受一次性急性运动影响,免疫力可持续372小时。在这一时期,各种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病原体极易侵入人体并极易获得“插足”的机会,表现为对疾病的易感染率升高。以此表明此阶段外界病原体极易侵入人体,因为这时机体的“窗户”未像平时那样“关闭”着将病原体拒之门外,而是将其“打开”放任它们进

19、入人体,故此期运动员易感染率明显上升 运动生理学复习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肌肉力量分类:根据收缩形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他是身体维持或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动力性力量还可以分为向心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收缩力量等 根据身体部分的不同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绝对力量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相对力量是指以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和肌肉横断面或肌肉横断面积等为单位表示最大肌

20、肉力量, 根据肌肉功能表现不同而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因素和神经源性两类,此外还有年龄,性别,激素和训练等因素肌源性因素1. 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正常情况下肌肉生理面积越大,肌肉力量也越大。2. 肌肌纤维类型 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且横断面积或肌纤维直径大3. 肌肉初长度 肌肉初长度是指该肌肉收缩之前的初始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收缩的程度就越大。其原因为:1、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在最适宜状态下,可使肌节中活化的横桥数目打到最佳。2、肌肉受外力被拉长时,肌肉内肌梭感受器受到牵拉刺激,通过牵张反射使脊髓中枢a

21、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从而增大肌肉的收缩力3、肌肉组织是一种黏弹性组织,在受到快速牵拉时具有弹性回缩作用,使其后的收缩力叠加撒谎能够一个弹性回缩力而使肌肉力量增大 4、关节运动角度 人体同一块肌肉在不同运动角度时产生的力量是不同的,肌拉力线与关节角度最适宜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最大神经源性因素1、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兴奋性越高,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就多2、 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不同肌肉群得活动是由运动中枢不同部位控制的,不同运动中枢之间协调性的改善,可以明显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肌肉力量的训练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原则1、 超负荷原则:练习的负荷应该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以适应的负

22、荷2、 专门化原则: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3、 安排练习原则(1)、练习顺序:大肌群在前小肌群在后,多关节在前,单关节在后,大强度在前小强度在后(2)、训练节奏: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防止出现疲劳累计或者训练无效果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1、 等长练习: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练习方法,又称静力训练法2、 等张练习:肌肉进行收缩是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3、 等速练习: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练习方法4、 超等长练习:肌肉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 有

23、氧工作能力 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的能力 需氧量: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气量 摄氧量: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最大摄氧量:人体进行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表示方法,绝对值L/min、相对值ml*kg*min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主要机制2、遗传因素3、年龄、性别因素4、训练的影响氧亏:人在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 出现的原因:其一、由于运动初期ATP/CP消耗

24、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大,不能马上适应较高水平的运动。其二、运动的强度过大,每分摄氧量不能满足每分需氧量又形成一部分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其中包括ATP/CP供能所欠下的氧亏,而且包括乳酸供能所欠下的氧亏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范围在1.47.5mmol/L之间 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没有急剧堆积时的

25、最大摄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1、 氧运输系统的功能A、 由于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的吸氧能力。B、 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C、 红细胞的数量也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之一2、 骨骼肌的特征、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影响有氧耐力A、 肌肉内的毛细血管网开放的数量B、 肌纤维的类型,慢肌纤维高、肌红蛋白,线粒体和氧化活性酶高,毛细血管数量多,则有氧能力就强3、 神经调节能力,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能力4、 能量供应特点,糖和脂肪在有氧条件下能保持长时间功能的能力是影响有氧功能的重要因素低氧训练:利用自然或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供运动员体能的方

26、法均可称为低氧训练低氧训练的分类1、 高住低训 美国学者levine 1991年提出2、 地住高训 3、 间歇性低氧训练 速度和无氧耐力速度: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照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其主要是取决于反应时的长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的时间(中枢延迟的时间最长)动作速度: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其主要取决于肌纤维类型百分比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巩固程度无氧耐力:机体在无

27、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1、 肌肉无氧酵解功能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2、 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3、 脑细胞耐乳酸的能力平衡、灵敏与柔韧平衡: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灵敏: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柔韧: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柔韧的生理学基础1、 关节的结构特征2、 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3、 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4、 中枢神经的协调功能和肌肉力量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者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

28、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赛前状态的调整赛前状态是高级神经活动的表现,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直接影响赛前状态时的机能水平。中枢神经系统适度兴奋,有利于预先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兴奋性过高,会出现过度紧张、喉咙发堵,四肢乏力等不良反应,还可能会引起超限抑制,致使不良反应加重,出现比赛淡漠,厌训等现象,为了克服赛前不良反应要不断变化训练环境,增加比赛经验,掌握必要的身心调整方法,提高心理素质,调整准备活动的内容、强度和节奏准备活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生理学作用1、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体各脏器机能活

29、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2、 增加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使肺通气量、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提高工作肌的代谢水平3、 使体温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分解,。有利于氧的供应。体温升高可以提高酶的活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收缩速度4、 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预防肌肉损伤5、 增加皮肤血流,利于散热,防止热应激伤害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初级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1、 人体的随意运动和反射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

30、的整合下实现的。刺激信号经过反射弧需要时间,动作越复杂刺激信号通过中枢的时间越长2、 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比运动器官大,原因是支配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不仅传导速度慢,而且突触联系多。另外,内脏器官的持续活动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该调节机制较神经调节机制更加复杂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和当时的机能状态。在适宜的运动负荷下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越短;动作越复杂、活动变换越频繁,进入工作状态越慢。训练水平高,机能状态好,进入工作状态越快。此外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有助于机体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31、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长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产生原因:“极点”是运动中机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使血液ph想酸性偏移。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的影响呼吸、循环系统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使运动定型暂时遭到破坏“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

32、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产生原因:“第二次呼吸”出现是运动中机体重新建立平衡的表现。产生原因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此外,由于极点之后的运动馆强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其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影响“极点”、“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及准备活动等因素均可影响。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较大、

33、持续时间较长的周期性项目中运动者的“极点”反应较明显。训练水平越低、气候闷热,极点出现的越早,反应也越明显,消失的也越迟。良好的赛前状态与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推迟“极点”的出现和减弱“极点”反应。在“极点”出现时,应注意加深呼吸,以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助于“极点”反应的减轻和促使“第二次呼吸”的出现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气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此状态下,能量供应主要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亏,运动的持续时间长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

34、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满足不了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中的氧亏逐渐增多、在此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量机能基本达到并维持在本人的极限水平,但由于体内供养不足,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下降,氧亏不断积累,运动不可能持续很长时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订的运动强度衰竭学说: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堵塞学说:主要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由于血液PH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保护性抑制学说:大脑皮层在高强度或长时

35、间工作过程中处于一种高度持续兴奋状态,导致大脑细胞工作能力下降,为了防止脑细胞进一步耗损,大脑皮层又兴奋状态转为抑制自由基学说: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细胞内,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能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不仅可以直接攻击细胞膜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同时脂质过氧化物还可以自发分解形成更多的自由基,攻击其他双键,引起自由基连锁反应 心电图 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生理与生化指标1、 血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物。同一个体在相同负荷练习时血乳酸升高或清除时间延长是运动性疲劳的征象之一2、 尿素是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运动使肌肉能量代谢平衡遭到破坏,尿素生

36、成增多,使血中含量增高。身体对运动负荷说我适应性越差,尿素越多。3、 氨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氨基代谢产物。血氨水平是氨进入血液和从中消除的综合反映4、 尿蛋白:大量运动量训练期,如果晨尿中蛋白含量较高或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是疲劳过度的表现5、 尿胆原是体内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当运动负荷增大、身体有疲劳感、机能状态欠佳时。其值增加6、 定量负荷后,训练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是疲劳的象征之一7、 大负荷训练日,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低于正常水平是疲劳的征象之一8、 在疲劳、过度训练或技能状态不佳时,血睾酮水平下降9、 皮质醇。当运动后血皮质醇仍高于安静水平,就会导致机体分解代谢过于旺盛,较高的血皮质醇

37、水平会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使运动员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10、 血睾酮/皮质醇比值。如果血清t/c比值出现大幅度降低,则有可能是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有潜在疲劳,不利于恢复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康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过程。超量恢复:超量恢复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但是不能超过生理范围肌糖原储备的恢复:一是运动强度、二是膳食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作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轻松的身体练习。通过整理活动,可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痛 ,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

38、乳酸的利用,预防激烈活动骤然停止可能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机体的散热1、 传导和对流 10%20%2、 辐射 有温差的影响 裸体时占了60%3、 蒸发 运动时的主要途径冷环境的适应1、 代谢型服习 时间只要一个月就能达到寒冷服习2、 绝热型服习 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下,可使体表血管收缩和皮下脂肪增多3、 习惯性冬眠服习 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生活的人,当温度较低时也不产热,皮肤的温度下降也少,提问也相对较低,机体习惯了低的体温生物节律的特点: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按一定时间重复出现,周而复始,则称为节律性变化。生物节律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界时间过程,而

39、产生的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肥胖的定义: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肥胖的分类;1、 依照发生原因、肥胖课=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慢性疾病占肥胖人群94%继发性肥胖是由于某些疾病,主要是一些神经性内分泌系统疾病依照脂肪在不同的身体部分可分为:腹部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一句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可分为多细胞性肥胖和大细胞性肥胖。多细胞性肥胖多始于儿童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1*100%体质指数(bmi)是体重(kg)与身高(m)平方的比值超重bmi大于23(kg/m2) 肥胖大于25(kg/m

40、2)肥胖的成因1、 遗传性肥胖2、 生理因素中枢体重“调定点”理论3、 代谢因素,肥胖者更多地依赖糖氧化供能而不是脂肪4、 环境和行为因素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1、 耐力运动消耗脂肪,耐力运动消耗大量的能量,脂肪氧化供能是主要形式2、 适度运动降低食欲,此时的运动量要大到一定程度,使机体消耗太多的能量,出现运动性疲劳时,与摄食有关的神经内分泌因素会发生变化食欲会降低3、 增加基础代谢率4、 抑制脂肪的形成,运动可以下调脂肪合成酶基因表达,减少或抑制脂肪的合成体适能:人体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氧适能: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肌适能: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运动处方:根据参加活动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和体适能水平以处方的形式确定其运动目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平率和注意事项的系统化、个性化运动方案0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