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共2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684732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共2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共2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共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共21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心理学常识学习要点第一章 绪论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可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风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含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意向等成

2、分)。二、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3、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三、心理学科的性质和任务1、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2、心理学科的任务:(1)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规律,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2)探讨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的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3)探讨人类情意活动和性格形成的规律,为健康的人格培养提供依据。四、老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

3、和教学工作;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第二章 感知和注意一、感觉与知觉的概述1、什么是感觉、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2、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它们都是直接的反映(即感性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正常成人身上,纯粹的感觉形式很少见,多数是以感知的形式出现。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如下方面:二者在感受与反映事物属性方面的差异;二者在分析器结构上有区别;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3、知识经验在知觉中

4、的作用:回忆补充作用,形成整体映象;区别不同事物和事物的不同属性;影响知觉的深化,有助于积累感性知识,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二、知觉的种类和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嗅知觉、视听知觉等。按知觉的对象分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2、知觉的基础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优先地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性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等。主观因素:知觉活动有无目的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与爱好;定势;情绪状态等。(2)知

5、觉的整体性: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指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它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与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三、注意及其种类1、注意的概述(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2)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3)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注意。2、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

6、志努力的注意。产生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当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时,无意注意最容易发生。(2)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间接兴趣。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1)概念:指在较长的时间内,人把注意力保持集中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品质特性,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的特征。(2)注意的分散:指在外部诱因干扰下,注意离开应当

7、完成的任务而指向无关的活动和客体。(3)注意分散的原因:主体的身体生理状态(如疲劳困倦、身体不适、神经衰弱等)导致分心;心理状态(如目标与动机不明或不纯;杂念干扰,心不在焉,情绪低落与波动;意动力弱及行为习惯不良等)导致分心;客观因素(如无关诱因及嘈杂环境干扰等)导致分心。(4)克服分心、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使活动方式与活动对象内容丰富多彩有吸引力;排除干扰,保持环境安静;个性的积极性是注意稳定性的重要心理条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要劳逸结合、防止过分疲劳;情绪稳定与高涨,以及意志力坚强等都有助于克服分心,保持注意的稳定。3、注意分配(1)概念: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去

8、的能力,即“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2)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是:两种活动中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程度;两种以上活动中最多只限一种不熟练;活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并形成活动系统。4、注意转移(1)概念: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移指向另一种活动或对象上去的特性。(2)注意转移快慢的原因:原来注意力紧张与稳定程度;新刺激目标,对象与活动的重要性、趣味性、吸收力;人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特征等都对注意转移有影响。五、感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1、直观形式与怎样正确地使用直观(1)基本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2)怎样遵循感知规律正确使用直观原则?直观形象与言语

9、的正确结合;重视客观刺激物强度对直观效果的影响,制作与使用直观教具时的刺激强度应适应;直观刺激对象与周围的背景之间应有一定的对比差异;尽量多采用活动性的教具来提高直观效果;运用直观教具的目的要明确,呈现时机适当、刺激间隔距离得当;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变换直观方式、分化概念,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性,从而有效地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与原理。2、观察与观察力的培养(1)什么是观察: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2)观察的作用: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观察是科学实验、科学发现的基础;观察力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3)观察力的培养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要使学生具

10、有相应的知识准备;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充分利用器官;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六、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2、利用课内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第三章 记 忆一、记忆的概述1、什么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

11、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2、记忆的分类(1)记忆内容与对象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信息加工方式的记忆阶段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二、记忆过程及其规律完整的记忆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基本过程。1、识记:是人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活动的开端环节和基础。(1)识记的种类: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所谓无意识记,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所谓有意识记指按着一定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识记。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可分为机械

12、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地进行识记。意义识记是指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2)组织良好识记依赖的条件识记目的任务愈明确识记效果愈好;材料数量与材料性质不同会影响识记效果;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活动的对象,效果会更好;不同分析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视觉的记忆要优于听觉记忆的效果,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要优于单一分析器的效果;主观能动性。2、保持与遗忘(1)什么是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回忆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2)什么是遗忘:识记过的东西不能

13、回忆或错误的回忆。(3)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3、再认、回忆、联想(1)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2)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它刺激作用而在头脑里重现出来的过程。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可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3)联想: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是人脑对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它主要包括: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三、知识巩固与记忆品质1、知识巩固与记忆品质(1)知识巩固是指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持久记忆。(2)良好的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2、帮助学生巩固知

14、识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增强学生记忆的目的性、积极性;(2)教会学生识记的方法: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学生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掌握一些识记策略。(3)合理地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复习的方式多样化;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渡学习”。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牢记需要回忆材料的名称、项目、学会审题;对要回忆的材料作系统搜索,以

15、免挂一漏万,确保回忆材料的全面;尽量运用已有的概念来回忆,不要停留在用表象来回忆。每四章 思 维一、 思维的概述1、什么是思维?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与言语实现人的理性认识过程。2、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为:直观行动思维(依据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流动);具体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想象、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即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认识过程)。(2)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可分为:集中思维(也称为求同或辐合思维,是指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集中,以求得唯一正确的答

16、案);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思考时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设想、求得多种正确答案)。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1、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2)比较过程:比较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的形式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时对比、前后对照等。(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人脑把事物或现象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提取出来,并同非本质属性分离开来的过程。概

17、括是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即人脑对事物通过分类与归类从而形成一定类别系统的过程;具体化是人脑把一般特征和规律同某一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2、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第五章 情感和意志一、情感的概述1、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2、情感的功能:情感具有调动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功能。(1)情感的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行动动力,有发起和维持行为的作用。(2)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表情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3、情感的种类: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

18、情感状态。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俗称“心情”。应激:应激是突然出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2)按社会性内容分类: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美感: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二、 情感的培养教师应该遵循儿童情感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要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情感,一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2、创设情境,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感;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三、意志的概述1、什么是意志:

19、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2、意志行动的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教育少年儿童正确对待挫折:帮助少年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方法;面对挫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有时候也可以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制止那些不良的表现;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少年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挫折耐受力。第六章 能力、气质、性格一、能力的概述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20、;(2)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3)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关系密切,但并非存在绝对的因果制约性。二、能力形成的条件与能力的培养1、能力形成的条件:(1)遗传因素与早期(婴幼儿期)营养条件;(2)早期环境与早期教育中获得的经验;(3)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4)职业与社会实践活动;(5)“天才与勤奋”等各种主观心理条件。2、能力的培养:(1)重视早期教育,适时进行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3)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21、。三、气质与性格的概述1、气质的概述(1)什么是气质?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和动力特征。气质是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2)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均衡胆汁质强 灵 活多血质神经活动类型 均 衡 气质类型 不灵活粘液质 弱抑郁质2、性格的概述(1)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彼此有区别又有联系。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而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

22、可以按照一定社会评价标准分为好的或坏的。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种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具有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气质类型的也可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性格与气质又具有密切联系: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四、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五、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3、家长和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

23、的榜样;4、建立优良集体、形成良好班风、校风,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5、加强个别指导,针对学生性格因材施教。教育学常识学习要点一、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的结果和作用,教育功能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既产生有益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1、个体发展的含义及特征个体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发展的特征: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存在性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

24、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个体的体态、外貌、身高甚至个性心理特征带来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等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独特环境,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25、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培养劳动力、促进科技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等促进社会政治发展。通过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对社会文化的融合等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2、知识经济与教育功能的强化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知识经济的发展强化了教育功能: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总量的增长、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知识经济发展

26、促进教育终身化发展。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要素是决定发展的内在条件,教育实践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学生)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教的桥梁。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一)、教师1、教师职业的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其含义有三层,(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

27、的职责是教育教学;(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2、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教师专业化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 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 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 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的权威和影响力(4) 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3、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4、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 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需要具有规定的素质要求,才能有效地履行教师的教育职责,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1)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

28、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教师要具有观察学生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3)职业道德素质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集中体现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二)学生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自觉性;(2)独立性;(3)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生理和心理

29、两方面的都处在连续不断地向积极方面的变化之中。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心理发展包括学生认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4、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意义和内容意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师生关系是制约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师生间的工作关系:为完成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为满足人际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而产生的关系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贯穿与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关系。师生间非正式关系:在学校组织之外,师生发生的非正式交往而产

30、生的关系。(2)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主要有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个方面内容构成三、课程(一)课程的涵义: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内容,它包括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31、,也是教师上课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二)课程的类型1、课程表现形式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2、课程设置形式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在活动范围上有:显课程、潜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三)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课程内容:(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的基本结构:1、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2、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

32、,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按学科分别编写的。3、课本:即教科书,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四)课程改革课程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怎样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来改革学校课程,已成为当代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1、各国现代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方式:特点:(1) 为增强国力而强调使用性课程(2) 为做好生活准备而强调实用性课程(3) 为培养现代公民加强人文、社会课程(4) 强调课程改革为培养个性和创新精神服务方式:(1)嬗变型 (2)输入

33、型 (3)改良型 (4)借鉴型2、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我国中小学现行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中小学课程设置的总体方案模式比较死板单一,缺乏弹性。(2)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比较单一(3)中小学学科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课时比例失衡倾向,实用性差、知识面窄。(4)有些教材内容脱离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教学体系脱离他们的认知规律、心理状况和语言特点,缺乏可接性。新世纪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应注重解决的问题是:(1)从课程结构看,逐步将单一的封闭的课程结构转向多样的、开放的课程结构。(2)从课程内容看,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的关系,在普通教育课程中适当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3)从课程层次看,制订多套

34、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建立多层次、多规格的教材体系。(4)从课时看,调整各门学科的比重,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5)从活动类型看,积极开拓潜课程和综合课程。(6)从管理体制看,将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系尽快转变为国家、省市、县校三级管理体制。四、教学理论与实践(一)教学的意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二)教学的任务教学任务是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要求,其基本任务有:(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学的中心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3

35、)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三)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又有自身的特殊性: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学生主要掌握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确定的,通过教科书具体陈述体现出来的知识,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方式都是间接的;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孤立存在;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认识中,学生不仅掌握各科科学知识,他

36、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种能力都在变化发展。(四)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概括有三类: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其结构:诱导学习动机 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 巩固知识 检查知识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其结构:设置问题的情境 确定问题或课题 拟订解决课题方案 执行计划 总结与评价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特点:以发展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的,即重视智能发展;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有既定的课本,并达到结构

37、化,重视掌握知识的基本机构;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本提供的材料,去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成为发现者。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培养学生智能,但它费时较多。(五)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 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给合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道德品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与

38、实际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3、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认识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4、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学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学活动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逐步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6、巩固性原则要求教学活动要不断的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的掌握和保存。7、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学活动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

39、展。(六)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采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及其调节问题。2、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启发式和注入式教学方法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教学方法思想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启发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入式教学则将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常用的教学方法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说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二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七)教学组织形式1、教

40、学组织形式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的活动结构,2、教学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个别教学形式、 班级授课、道尔顿制、分组教学、特朗普制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功能: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以课为单位进行比较科学。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特点:班级上课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进行集体教学。课:把教学内容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连续地进行。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进行(2)课的类型和

41、结构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分类有两种:第一、根据教学任务分类,有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第二、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类: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课的结构:即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常见的几种课结构: 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技能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业示范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练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与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

42、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4、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作业:(也称课外作业)对课堂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运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2)辅导:是根据学生需要由教师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及帮助他们完成独立作业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辅导对补救和改进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具有重要作用。(3)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具有重要意义。(4)参观: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通过对实际的事物进行观察、询问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形式。对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扩大学生是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要上好课,教师必须必须课前备课,学生也要作相应的准备或预习,为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课后还要辅以其他教学形式,主要是学生独立作业和教师的课后指导,此外,还必须适时进行评价的推动和改进教学。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