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资料(共4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686484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资料(共4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资料(共4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资料(共4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资料(共44页).doc(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

2、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

3、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19、环境:泛指个体生

4、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2

5、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

6、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

7、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

8、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

9、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

10、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70、测验的难度:是

11、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

12、、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

13、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89、班级目标管理:

14、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3、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4、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5、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6、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

15、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7、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8、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9、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0、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11、随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2、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13、日节律:存

16、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以及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14、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5、知觉: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使人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16、感受性: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17、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18、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19、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人类感观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

17、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20、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简称jnd.21、视觉适应: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2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3、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4、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25、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

18、看法。26、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28、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29、*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是可以言传的)。30、*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一般是很难言传的)。31、*组块:是指人们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32、*编码: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

19、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33、*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地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34、*语意网络:信息被组织在体系不太清晰的框架中,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35、*图示: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6、思维: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37、概念: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词的形式来表现。38、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

20、向性的认知操作,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39、想像: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40、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41、演绎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42、归纳推理: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43、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44、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的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45、爬山法: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

21、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46、*算子: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这些认知性操作称为算子。47、*功能固着性: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趋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48、*定势(心向、心理定向):在连续进行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地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地方法。49、智力: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50、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比较)51、流体

22、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52、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53、个别智力测验:指那种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54、信度: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的一致性程度。55、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56、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57、智商:智力商数,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58、*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比率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59、*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60、性向

23、测验: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61、成就测验(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62、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63、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64、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65、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66、内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67、外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68、成长动机:

24、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69、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为需要的动机。70、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71、应激: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72、*交往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73、*成就动机: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74、*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四

25、个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和Z理论)75、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76、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77、性格: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它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78、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79、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80、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

26、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82、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83、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84、社会堕化: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85、去个性化: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86、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

27、相互作用过程87、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88、压力:也叫应激,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89、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90、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91、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

28、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由压抑、抑制、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92、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93、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94、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95、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96、心理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动物种系进

29、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二是指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三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97、年龄特征:个体生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98、关键期(关键年龄):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99、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100、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

30、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101、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最自己机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102、道德认知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 解答题多选题1、实验法中,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 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2、心理学的理论领域:(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心理测量学(五)生理心理学3、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

31、罪心理学4、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6人本主义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5、观察法优缺点:(一)优点: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二)缺点:只能等待结果出现,不能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易受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6、调查法:问卷法、谈话法。7、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8、意识的状态:(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三)自日梦状态(四)睡眠状态9、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剌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10、注意的特点与功能(一)注

32、意的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2.注意的集中(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11、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如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1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同时,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他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13、知觉的特性:(一

33、)知觉的整体性(二)知觉的选择性(三)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14、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1、收集信息2、转换3、将感受器传出地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由选择地加工4、在感觉中枢区域,形成不同性质和强度地感觉1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16、社会知觉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17、社会认知的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二)信息的整合过程18、晕轮效应在教育中有何不良影响19、三种社会认知效应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1.首

34、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效应20、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保持)和提取的过程。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一)编码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二)保持保持也称储存,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过程来说就是信息的储存。(三)提取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感觉记忆的特征:(一)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信息(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三)感觉记忆中信息未经任何加工(四)感觉记忆中

35、信息一部分被加工进入短时记忆21、短时记忆的特征:(一)编码的形式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但是也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康拉德)(二)储存的容量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只是七加减二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心理组合。(三)储存的持久性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一般在20-30秒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可以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处于活动状态。但不一定能将信息编人长时记忆永久保存。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便可以长期保存,到需要时比较容易地回忆起来22、长时记忆

36、的编码形式:1.语义代码:在长时记忆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2.视觉代码: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23、简述遗忘的原因消退和干扰。24、遗忘的影晌因素(一)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二)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三)情绪的作用25、结合遗忘规律谈如何有效复习: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1、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3、复习的方法:尝试背诵法26、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一)地点法(二)韵律法(三)记笔记27、简述长时记忆存储模型:语义网络扩散激活28、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一)复习策略1、根据

37、遗忘发生的规律,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2、复习的次数3、复习的方法(二)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29、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30、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31、思维的种类: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性)选择题归类3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3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3

38、4、影响创造力的因素(1.智力因素2.人格因素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35、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36、智力与能力的关系:37、能力的不同类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8、智力的个体差异: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不同。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也有所不同。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有些稳定发展,有些早熟,有些大器晚成。39、智力的因素论:智力的二因素说(斯皮尔曼)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智力多因素论(瑟斯顿)40、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41、斯腾伯格智

39、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是什么?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的作用怎样?( 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只是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划与监控。操作成分: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只是获得成分: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在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每个人的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的区别(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比率智商=心理年龄(MA)/实足

40、年龄(CA)100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简述心理测验技术指标(一)信度:1.再测信度2.评分者信度3.内部一致性信度(二)效度1.内容效度2.构想效度3.预测效度(三)测验的标准化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及智力的培养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早期干预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知识传授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2002.10)42、智力测验的种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

41、人们的行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认知与期待理论动机力量=效价期待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动机产生的原因1、内因: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2、外因:诱因-外在环境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剌激物。43、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4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

42、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45、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1.合作2.情谊3.归属46、成就动机的特征: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2.具有坚定信念3.正确的归因方式简述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47、马斯洛的动机理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8、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

43、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两者联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49、情绪与情感的作用:50、人格特征:(一)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二)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三)统合性:人

44、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四)复杂性:(五)功能性: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51、人格的结构:(一)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方面,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三大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差异,都属人格结构里的成分(二)心理状态系统: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这些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性(三)人格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四)心理特征系统:这一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五)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

45、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52、认知方式类型:(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二)系列型与同时型:达斯提出了系列型与同时型认知风格。系列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才能解决好问题(三)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场

46、依存性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场独立性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53、性格特征:(一)性格的态度特征: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事物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世(二)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是一种设定行为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特征是性格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它是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时表现出来的(三)性格的情绪特征:每个人都有其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这些就构成了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人格的本质特征((一)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二)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三)统

47、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四)复杂性:(五)功能性: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三维人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上述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都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而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就可以被划分为六种。54、人格测量方法:一、测验法(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三)青年性格问卷二、投射法(一)罗夏克墨渍测验(二)主题统觉测验(三)句子完成法55、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一)本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