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认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知识框架 高中化学说课稿:离子反应说课稿模板 (二)新教材特点: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2、学习特征 3、预测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
2、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离子反应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
3、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练习与小游戏相结合。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对策:应用实验探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类突破。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 环节一:呈现科学史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科学史话“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话说
4、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实验探究 步骤 现象 原因 加入H2SO4溶液 加入Ba(OH)2溶液 将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 环节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交流总结(15分钟)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2mLNa2SO4与2mLBaCl2混合 2、2mLNa2CO3,滴加2mL盐酸 3、2mLNaOH,滴入几滴酚酞,再滴入稀盐酸 4、2mLCuSO4,滴加溶液NaOH 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有水生成 2。离子方
5、程式 环节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5分钟) 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派到卡片的同学扮演卡片上的离子,没有卡片的同学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学组成一种“溶液”。 手中离子能与“云朵”中的离子或物质发生反应的,请迅速举起卡片,比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卡片上的离子: K+、H+、Ba2+、Na+、Ca2+、Cu2+、Mg2+、CO32、NO3、Cl、SO42、OH、 环节四:螺旋上升的练习与应用,提升学习的空间。(10分钟) 练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2)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4)铁与氯化
6、铁溶液反应 总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练习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HCO3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Ba(OH)2反应 关键:将少量的反应物系数定为1 (2)Ca(HCO3)2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NaOH反应 实践应用 西江沿岸某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Ag+、Ba2+、Fe3+、NO3,与它相邻一家工厂的污水中含有Na+、Cl、SO42、OH,若单独排放都会对西江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你是工厂的领导,为了保护西江清澈的河水不受污染,你有好的解决方案吗?说说看! 参考方案: 将两个工厂做横向联合,把两个工厂的污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使会造成河水污染的Ag+、Ba2+、Fe3+、
7、OH分别生成AgCl、BaSO4、Fe(OH)3沉淀,待检测达标后再排放,以防污染。 “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智者,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致哑、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致死。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在人体误食硫酸铜后大量饮用此泉水,其中的碱不仅中和胃酸,然后又会在肠胃中与硫酸铜发生 离子反应:Cu2+2OH=Cu(OH)2 致使原来
8、会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 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四、教学反思 1、教学预案与对策: (1)多媒体教学无法实施; 对策:利用课本图片和实验实施正常教学。 (2)学生层次有差别; 对策:低层次的学生多引导,高层次的学生加强提升空间。 (3)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策:自然的依据事件的大小逐级上报分级处理;人为的合理的肯定,不合理的重于引导。 2、学生主体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的体现;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2 一、说课指导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课改的精神,对这节课进行分析和设计 二、说课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酚类物质是采用具体
9、代表物的方式进行学习。授课安排为1课时。酚与醇结构相似,都含有羟基,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预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并通过各自代表物的性质的对比,理解醇羟基与酚羟基的区别,体会官能团与取代基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方法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在必修阶段已经具备有机化学基本的类别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机物的性质。在选修5第一、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对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基团的相互影响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待完善。 从能力层面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分析简单实验的能力;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比较熟悉,因此具有性质预测的知
10、识基础,知道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备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实验班学生,他们乐于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容易展开。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合作创新的精神还有一定程度欠缺,需要老师引导和支持。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分析,我制订出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a、通过以问题为驱动的自主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类比推测、分析解决问题和观察的能力以及实验综合能力 b、在苯酚结构与性质的理论探
11、讨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提升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通过对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理解,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b、通过苯酚的用途与毒性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辩证的看待化学物质 c、训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与人沟通、争辩、交流的勇气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酸性、苯环上的三元取代) (2)难点:建立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观念。 四、说课教法与学法分析 1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2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2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12、来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思路以问题为中心 1、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展示学科特色。 2、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设置问题链,让问题与活动来驱动教学进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4、从小课堂到社会,通过苯酚用途与性质的结合,将知识迁移至陌生的情境,将学习延伸至社会大课堂。 六、说课程序 (一)、情景引入: 电影:战争 展示药皂、苯酚软膏 我通过战争引出的结构式,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并提出为什么生石灰可以销毁?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酚类物质的兴趣。 再通过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从生
13、活走向化学让学生对代表物苯酚有一个表象认识,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了饶有兴味的意境。 (二)、构建苯酚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一苯酚的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看、闻 适量苯酚+水振荡,再加热(留用) 适量苯酚+乙醇 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根据实验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出苯酚的物理性质。 (三)、设疑探究: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创设了两个情景: 展示苯酚模型 学生观察苯酚模型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分析该分子结构,并与乙醇、芳香醇等醇类结构作比较,通过结构
14、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同样含有羟基,为什么要划分为酚和醇两类物质,在性质上它们会有哪些共性?苯环代替烃基,与羟基的联手使得化学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差异?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本节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教参建议安排一学时来完成教学。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高中教材中详细讲述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并且此部分很多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材从“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它对人类有危害吗”这两个问题开始,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依次介绍了二氧化硫
15、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二氧化硫的污染等知识,知识编排得有条理。其中安排的“二氧化硫的用途、二氧化硫的污染”,特别是文中安排的家庭小实验测定雨水的pH等内容,与现实生活环境密切联系,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此外,通过本节的知识,向上可以和第一节硫的知识联系,向下可以和第三节硫酸的知识和第四节环境保护的知识联系,有助于形成以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和整章知识的系统化,同时,可以巩固和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
16、性质和用途。 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加强环保意识,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通过对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教
17、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素质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其原则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文中安排了2个演示实验和1个家庭小实验,有很多内容与生活环境有关,再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基础知识等实际情况,采用情境激趣法、随堂实验法、演示法、对比法、自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1、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在学习“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
18、守恒定律推写“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推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2、对同类知识运用对比法,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品红溶液作用、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程序 新课引入 先播放一段酸雨的教学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它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观看了录像后,容易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不能回答出第二和第三个问
19、题,让学生留下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新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将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SO2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得出SO2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关系。 学生实验:将另一只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生按课本的方法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并板书。 通过上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判断是属于SO2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引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引出“二
20、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边讲边板书。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根据“二氧化硫溶于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使水溶液变红,长时间放置后,溶液又重新恢复紫色”这一事实,说明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进而说明“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的可逆性,并简单说明“可逆反应”的特征。 复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让学生判断“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引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的学习。 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利用氧化还
21、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写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条件与反应的可逆性。 讲述SO3的性质。 简单说明二氧化硫还能与氯水、溴水、碘水、KMnO4等强氧化剂,H2S等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演示:,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一化学性质的学习。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漂白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被漂白的物质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与品红溶液作用、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问学生:SO2能使溴水、碘水、高锰酸钾溶液
22、褪色,是否表现了SO2的漂白性。作出解释。 3、二氧化硫的用途简单讲解。 4、二氧化硫的污染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录像。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二氧化硫,并指定学生分甲、乙两方对二氧化硫的利弊进行辩论。 课堂小结 归纳本节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好“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育学生要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布置作业 P129第五题。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a、SO2与水反应SO2+H2O?H2SO3 b、SO2与碱的反应SO2+2NaOH=Na2SO3+H2O(亚硫酸钠) SO2+Ca(OH)2=CaSO3+H2O SO
23、2+CaSO3+H2O=Ca(HSO3)2 2SO2+Ca(OH)2=Ca(HSO3)2 (2)还原性 a、与氧气的反应催化剂 2SO2+O2?2SO3 (SO3:无色固体,熔点(16.8)和沸点(44.8)都比较低。 SO3+H2O=H2SO4(放热)工业上制硫酸) b、与卤素单质的反应(Cl2、Br2、I2) SO2+Cl2+2H2O=2HCl+H2SO4SO2+Br2+2H2O=2HBr+H2SO4SO2+I2+2H2O=2HI+H2SO4 (3)氧化性二氧化硫与硫化氢的反应 +4-20 SO2+H2S=3S+2H2O 氧化剂还原剂 (4)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但生成的白色物质不
24、稳定。(鉴别SO2) 2、二氧化硫的主要用途 制造硫酸 可以漂白白纸浆、毛、 丝、草编制品等。 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 二、SO2的污染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4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第一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的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
25、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
26、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的相关知识。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很多,学生不会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学习,从而加大了学习负担,增加了学习难度。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学生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使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的世界有着深远的意义。 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27、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运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应用。 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
28、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
29、,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学会总结归纳。 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采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超市购物引入“分类”的话题。由于本节课的课题很简单,也很生活化,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化学知识也更具有系统化,便于以后的学习和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采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有
30、的知识为出发点,结合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交叉分类法 教师通过问题,在初中化学中我将元素、物质如何分类,引出化学中“分类”的概念。提出学习任务,将Na2CO3、Na2SO4、K2SO4、K2CO3进行分类,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自主学习到交叉分类法的相关知识。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复习旧知识的形式引入分类话题,再让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物质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会用到新知识交叉分类法,学生也会自主地学会交叉分类法。此时的老师只需简单的提点,会使得学生的
31、学习轻松化。 2.树状分类法 教师通过分配任务,大家分组阅读P25页第一段,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完成图2-3。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HCl、H2SO4,xxxx,NH3H2O,Ba(OH)2,KNO3,NaHCO3,Cu2(OH)2CO3。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查阅资料,探究学习,师生通过共同交流,学会树状分类法,并可以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完成化学分类图。 本部分是整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分类的方法过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学会了把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
32、质的飞跃。 3.化学反应的分类 通过复习初中四种基本反应,找出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引出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新的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因为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对刚学过的分类知识进行进一步强化应用。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在知识学完后为学生呈现几道道物质分类的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先采取学生小结的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再结合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结课。由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2.布置作
33、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选做题的方式,以及学生自主实践类题。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让学生学会学有所用。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
34、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
35、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6、(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
37、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
38、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 我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让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引导学生复习金属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提出问题: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类型属于哪一类? 这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用双线桥法表示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 (2)通过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作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让锌失去的电子在闭合
39、回路中发生定向移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电子定向移动的闭合回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 (3)通过分析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电能,依据能量守恒原则,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那么电能到底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呢?和学生一起分析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0、,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 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问题: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依旧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我把学生分为四大组,共八个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原电
41、池的工作原理教学: 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电流的流向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
42、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见学案) (四)学生小结升华新知 课堂小结,让学生在学案中自己小结,能使学生体会到一堂课中的乐趣和收获,老师做要点补充。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44页1题、2题 2、(选做题)制作水果电池。 五、板书设计(略)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6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